為什么服務員總是別家餐廳的好?
鵝小池 · 2019-03-01 11:58:33 來源:火鍋餐見
開餐廳的,老板總有這樣的錯覺,自家的服務員不如別家的,于是總想從別人那里挖人。結果呢?到了你的店里還是一樣。這究竟是誰的問題?
1?外行老卓進軍餐飲 ?
前兩天,朋友老卓說好久沒見面了,晚上聚一聚,地點就在他新開的火鍋店。
老卓原本是資深包工頭,之前一直在工地做大包,在這方面老卓是專家,輝煌時期也曾賺的盆滿缽滿。
然而,花無百紅,這兩年,房地產動蕩,自然擾的工程也越來越不景氣,好不容易接個活,后期的要賬也是一波幾百折。老卓每天為要賬操碎了心,他覺得:這樣下去不是事,還不如趕緊撤退,趁手里還有點錢,轉個好做的行業。
思來想去,打聽來打聽去,老卓覺得餐飲是個不錯的行業,無論經濟是否蕭條,人總得要吃飯,要應酬吧,最重要的是做餐飲不用去要賬。
說干就干,兩個月功夫,從選項目到落地,老卓那二百平米的火鍋是開起來了。
但,接下來的事也跟著就來了……
酒過三巡,老卓的牢騷也越發的多了起來:“小池啊,這餐飲可真不好做啊。這不,就說這服務員,一點積極性都沒有,我們都坐這這么久了,連個主動來添茶倒水的都沒有。”
老卓邊說,邊招喚服務員過來倒水,期間,又是對服務員絮絮叨叨、苦口婆心一大堆。轉過頭又和我說:“光這一個事,平時我也沒少叮囑啊,你說他們怎么就記不住呢?”?
2?孩子總是別家的好,老婆總是別人家的美 ?
從事餐飲這么久,在我看來,老卓的苦惱其實也是大多數餐飲老板的苦惱。
“服務員做不好服務,沒有服務意識。”也是很多餐飲老板常抱怨的話題,這就好比:孩子總是別家的好,老婆總是別人家的美。
“服務員”這個詞匯,最早出現在我記憶中,應該是在父母抱怨我成績不如別人家孩的時候。
記得小學時,每當放學回家沒能老實在家溫書,就會遭到父母責備:“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就去做服務員,天天洗盤子。”
而我也相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對于“服務員”的認知應該還處在“服侍、伺候”的表面意思上。
或許是天意,我大學就讀的餐飲管理,初出校門,還真的從事了餐飲行業。也是因為根深蒂固的老思想,讓我每次放假回家被街坊鄰居問起的時,父母總是不好意思提起我是個服務員,怕被他們看不起,怕臉上無光。
說我的經歷,其實也是在闡述目前大環境下餐飲行業服務員的一個普遍出境。特別是在某些老板的眼里,服務員的地位并不高,他們對服務員的定義僅僅局限在了:服侍客人愉快的用完餐,讓客人滿意。
3?服務員在店里到底扮演著何等角色 ?
服務員真的只是“服務”嗎?他在我們的餐飲業務架構里究竟充當一個什么樣的業務角色?目前,有相當一部分餐廳的模型是這樣的。
其理念是:店長管經理,經理管主管,主管管服務員,服務員能不能升為主管,在于他和主管之間的關系即主管對他的評價。
然而,優秀的餐廳 ,它的管理模式是這樣的。
其理念是:服務員,他不是服務員,他是業務員,他是客戶代表。 即:在顧客剛產生某項需求時,立即去幫助,并滿足顧客的需求,以此來塑造自己的價值。他服務的客人越多、越滿意,他自身的價值越大,同時,上級是為下級服務的,后廚是為前廳服務的,二線是為一線服務的。?
那是不是做好這一點就行了? ?
也不是,這僅是意識層面,小池認為:還有法的層面, ?那就是 ?員工的需求和四感。 ?
作為老板需要思考:員工為什么要來我們這里工作?我們到底滿足的是他什么需求?把員工當做內部顧客來經營,從金錢激勵、員工成長、個人發展,三個緯度去設計,同時在經營中,也要考慮到員工的安全感、成就感、榮譽感、幸福感。 ???
因此,在服務意識培訓時,不是只是針對服務員的培訓,而是至上而下的全體人員培訓,同時建立復命制度(不是強調下級對上級的復命,而是上級對下級的復命),重視員工的意見,并每一條意見給予時效性的回復和解決措施,鼓勵員工用自己的微信添加客戶微信,通過員工訂臺的給予一定的獎勵。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