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火鍋排隊王,今年“翻車”了
星野 阮城 · 2025-01-09 10:15:56 來源:火鍋餐見
2024年,火鍋“翻車”事件頻頻上演。
每次“翻車”,都會導致品牌陷入危機,甚至是滅頂之災。
01 營銷翻車:自殺式低價團購,長期就是毒藥
“為了排隊不要命了”“29.9吃到嘴里會是個啥?”
月初,火鍋餐見餐創聯會員在群里透露了一個他們當地火鍋店開業的套餐,29.9元四人餐,相當于1.1折,顯示正在熱銷中。另一會員也說,“我這后面新開兩家,一開業就是19.9抵100,能用兩張。”
◎29.9元四人餐
緊接著又一重慶火鍋品牌會員,也甩出一個品牌的55元雙人火鍋套餐,內含“三盤牛肉+ 三盤蔬菜+一份牛肉滑+一份牛肉餃+一份豆腐+一份面條”。
大家紛紛感嘆,這真是“自殺式套餐”。遂又無奈,“這是個寒冷的冬天”。
餐創聯會員群的討論只是價格戰下一個小小的縮影。放大至行業,低價團購更是“橫行不止”,19.9代100、29.9元四人餐等,諸如此類的代金券、套餐滿天飛,一般都是新店,或者是生意不行的老店想自救一把。
但沒有做到“低成本”的低價,就不是能力,而是一種手段,這種手段,于短期能吸引一波流量,但長期就是毒藥。
就像庫迪咖啡孵化的子品牌“茶貓”,先是在福建的測試店推出了全場8.8元、券后6.9元的優惠,甚至還推出第二杯半價的活動。全場9.9元的飲品任選更成為常態,價格幾乎已追平蜜雪冰城。2024年2月在北京合生匯開出全國首店,延續了低價戰略。
到了7月愈加激進,新用戶可享受1元一杯的優惠,消費者到店消費并分享至社交平臺后,還能領取“0元飲品兌換券”。
但靠低價吸引的流量并不持久,既沒有“留量”,顧客體驗也不好,網友反饋“就占點便宜”“買不了吃虧談不上好喝”。最后開業不到半年,茶貓廣州首店就關門了,其它門店也有陸續關店。
同時,自殺式低價團購下,有些商家為了控制成本還會在套餐上做“手腳”。比如套餐標明份量與實際稱重不同;采購環節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區別對待團購顧客,服務態度差,上菜慢,拒絕開發票等。
整體來說,低價團購帶來的流量雖猛,但依然無法讓用戶形成主動找店的消費習慣,而到店的核心是“店”而非“券”。火鍋餐飲人必須從根本上去調整產品結構,讓顧客從體驗上感覺“超值”,而非表面的價格。
02 網紅翻車:生存法則變了,流量不再萬能
擁擠的火鍋賽道上,初代網紅和當代網紅,日子都不太好過。
近日,上海一網紅火鍋被曝出在上海的8家門店全部關了,這家被稱為“江浙滬泰式火鍋鼻祖”的連鎖火鍋店,全名為“就是泰Just Thai泰式火鍋”(下稱Just Thai),截至目前,Just Thai在全國僅剩下2家門店,分別位于杭州、溫州。
無獨有偶,“熊貓老灶火鍋”也已經接連關閉了在上海的幾家直營門店,目前僅2家在營業。這些網紅火鍋品牌當年落地上海的時候,無一不是大排長龍的景象,4、5個小時的排隊不在話下。
提到網紅火鍋,大家都會想起一個品牌,就是開一家店火一家店,所到之處均能掀起一陣排隊熱潮的哥老官,哥老官最火的那幾年,有人就曾排隊了6個小時,“從下午4點取號,等我們吃都10點多了”。
如今不僅沒有了以往熱鬧的隊伍,近兩個月來全國多地都傳出哥老官閉店的消息,涉及廣州、西安、無錫、紹興、上海等地區。
這些年,開在商圈里的各種網紅餐飲店,都是被追逐潮流的年輕人短暫地愛了一下,就又重新歸于沉寂。
2020年橫空出道的“慫火鍋”一出道就成了新晉火鍋排隊王,近期也是被曝出多地關店,慫火鍋在武漢的門店全線潰敗,曾創下單店單月營業額破200萬業績的慫火鍋全國首店于8月11日正式閉店,位于南昌萬象城的慫火鍋南昌首店也宣布關閉了......
◎進入戰略收縮
上述網紅品牌遇挫的原因并不難找:價格降不下來,100多的客單直接勸退了這波年輕人,為了尋求低價,有的品牌盲目轉向自助,不僅丟掉自己原本的特色,還讓品牌形象進一步受損,當然,當流量時代來臨,無法被消費者看到也成了絕對硬傷。
對于入局的品牌而言,成為“網紅”僅僅意味著在流量端搶占了先機,如何在餐飲疲軟的當下,在擠滿選手的賽道上打造真正的差異化,變“網紅”為“長紅”,或許更加值得思考。
03 認知翻車:跳過“養店”,只想賺快錢
前不久,有機構發布了《2024餐飲新手生存圖鑒》,在“經營遇到的困難”這一問題中,前三選擇占比依次是,有54.6%的人是“價格競爭太激烈了”,49.1%的人是“原材料價格上漲”,35.8%的人是“把餐飲行業想簡單了,不懂怎么經營”。
這種入局餐飲的故事,越是在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時候,越多發生。因為跨界新手小白覺得干餐飲是件很容易的事,把門店創業當做自己事業的另一種選擇或是一種退路。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先看案例一。“見證了90后老板5個月沒了200萬,反目成仇”,這是某平臺一個設備回收商發出的貼子,講述了一個創業失敗的故事:一位東莞朋友24年3月和2個朋友去吃了一家很好吃的粥底火鍋,就萌生了創業想法。
6月份三個人一起湊了200萬,開業第一個月賺了幾萬,但接下來熱度過去一直虧損,誰都不想拿錢出來填坑,店倒下了,三兄弟也反目成仇。
還有創業者看到招商廣告里各種高大上的宣傳就被打動,認為是個“穩賺”的機會,沒有好好考察品牌就盲目加盟,結果因為不會經營,同時總部也不兌現扶持承諾,而最后一地雞毛。
或是跟風品類,哪個品類現在有流量,它就是創業熱點,比如年初火遍全網的天水麻辣燙,3月在濟南、鄭州等地迎來了集中開店潮,但后續熱度下滑,有人開業18天就宣布關門。
這些其實也反映出許多創業者一個思維:想跳過“養店”過程,直接開“爆店”,接流量,賺快錢。
但這批創業進中有相當一部分新入場的餐飲小白,是在經歷裁員后拿著補償金的人群,他們本身就是新品牌的消費群體,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但卻在實際操作中經驗不足,錯判了市場形勢而交了學費。
04 食品安全翻車:滅頂之災,刺痛公眾的神經
事故頻發的消費環境,疊加高度敏感的公眾神經,餐飲食品安全問題成為最痛的傷疤。
前些日子,一知名鹵味品牌在評測博主手中“翻車”,被發現了食品安全問題。
測評博主“老爸評測”發布了對紫燕百味雞等鹵味的檢測報告,其中鴨脖和夫妻肺片的大腸菌群5個樣品都超出了安全限量,最高超標290倍。
9月份,“百度熱搜”榜上,兩個知名快餐品牌因為食品安全問題“集體”翻車。
有消費者稱,公司在楊銘宇黃燜雞米飯某店訂餐,員工就餐后超20人出現頭暈、嘔吐、腹瀉等癥狀,但對方只愿賠償餐費。和楊銘宇黃燜雞米飯事件幾乎同期,知名漢堡品牌牛約堡也上了熱搜。
在網友爆料中,牛約堡門店臟到“老鼠遍地跑”;“遍地油污”;“備餐到出餐不洗手也不戴手套”……集中暴露出門店的食品安全問題。
海底撈董事長張勇曾說,“餐飲企業有兩種死法。一種是管理出現問題,如果發生,死亡過程可能持續數月乃至上年;第二種是食品安全出現問題,一旦發生,生死攸關。”
食品安全問題歸根結底是標準化執行的問題,標準化是連鎖的核心,但又是連鎖品牌的痛點,如何不讓高懸于餐飲行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落下,是每個餐飲老板都要重視的問題。
最后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愿腳踏實地,回歸真實生意,找到新周期下的生存法則。
2025年,土里刨金,火中取寶。
本文轉載自火鍋餐見,作者:星野 阮城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