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自拍网-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99资源站-99资源在线观看-欧美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做餐飲,上紅餐!
投稿

跟外賣打仗的預制菜注定沒前途?果真如此嗎?

紅餐產業研究院 · 2022-11-21 21:28:53 來源:預制菜洞察

伴隨著預制菜賽道的持續升溫,社會上圍繞預制菜的討論也越來越多。預制菜,究竟是一陣風,還是一個新的風口?

題圖:攝圖網

撰稿:梁盼

近日,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發表言論稱,跟外賣打仗的預制菜沒前途。此話一出,引發網友熱議。

事實上,李國慶這番言論并非完全否定了預制菜。“要是永遠9.9元可以,要是39元一個菜,我看羅敏這事確實就要黃了。”在李國慶看來,跟外賣競爭市場的那批預制菜屬于消費降級,定價較低時才有競爭力。

由此,也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外賣和預制菜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聯系?二者,真的只能是競爭對手嗎?

外賣OR預制菜,并非二選一的難題

自從預制菜興起后,關于預制菜和外賣誰更能打的爭論就未停止過。

有些消費者聲稱,在吃完即扔的外賣面前,吃完還要收拾碗筷、餐桌、灶臺的預制菜根本不占據優勢。“點外賣拆了包裝就能吃。吃個預制菜還要微波爐熱一下,甚至下鍋翻炒。這個看似簡單的步驟,對我這種懶人來說簡直要命。在照顧懶人上,消費降級的預制菜是競爭不贏外賣的。”

但也有部分消費者仍表示看好預制菜的發展潛力。美食愛好者莎莎(化名)就表示,相比外賣產品,預制菜制作流程簡單、口味穩定,還可以讓一些廚藝不精的人選擇告別外賣、走進廚房,讓人們體驗到在家烹飪的樂趣。

其實,之所以有支持外賣的一方,也有站預制菜一邊的消費者,是因為大家將兩者放在了對立的兩端進行了比較。但本質上,外賣和預制菜,并不是絕對的競爭關系。預制菜火熱背后反映的是新時代下人們對效率的追求。

B端方面,餐飲門店引入預制菜,可以幫助后廚人員盡快進入成品環節,縮短了上菜時間,有助于提升線下門店的翻臺率,進一步提高坪效;從C端來看,預制菜也是提升人們生活效率的工具。預制菜簡化了烹飪流程,省去了洗菜、切菜、調味等繁雜的環節,對于無暇做飯、怕麻煩卻又在意就餐儀式感的人而言,預制菜實質上提供了一種折中方案。

可以看到,預制菜具有高效、便捷等明顯優勢,也因為這些優勢,預制菜吸引了不少群體,而這部分群體實質上與外賣目標客群有一定區別。

眾說周知,目前預制菜的主要消費渠道還是B端的餐企,即大部分預制菜流入了外賣和堂食。單從這一點來看,預制菜本身就是外賣中的一塊重要版圖。

另外,即便刨除餐企在外賣環節中使用預制菜這一點,根據產品最終流向都是C端消費者來看,預制菜和外賣,在C端的消費人群也并非完全重合。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叮咚買菜預制菜負責人歐厚喜此前就向南都灣財社透露,叮咚買菜后臺顯示,其預制菜消費群體中,多數人都有家庭,其中七成都是有孩子的家庭。

畢竟,有孩子的家庭,對于菜品的豐富程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家庭廚房不便制作的硬菜、地方特色菜肴,都可以通過購買半成品菜制作出來。

職業寶媽也是預制菜的重要消費群體。因為預制菜幫她們省去處理食材的時間,用更短的時間做好一頓飯,又比外賣的口味更豐富,可以作為家庭日常烹飪的補充。近日,新希望成立新希望新活悅品商貿有限公司,推出預制菜品牌“預膳坊”。據悉,該品牌瞄準的人群就是35歲左右,有家庭與孩子、經濟實力強卻缺乏廚藝的女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與子女分居的老人及獨居老人,腿腳不利索,經常買菜、切菜具有一定難度的人群也正在成為預制菜市場的主要消費力量。《2022即享食品消費趨勢報告》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1年銀發族預制菜的購買數量增長了190%。

由此看來,C端預制菜的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有孩子的家庭、沒空做飯的上班族,以及平常有烹飪習慣的人群等群體。

△圖片來源:攝圖網

而外賣的消費人群則多為單身人群、年輕無孩人群、無暇做飯的工作族以及一些基本沒有烹飪習慣的人。

所以,總的來看,預制菜和外賣,并不是有你沒我的競爭關系。星陀資本管理創始合伙人劉澤輝在接受新消費智庫采訪時就表示,外賣和預制菜,面向不同的人群,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外賣難以滿足100%的需求,當夫妻有了孩子之后,對預制菜的需求會更大。

叮叮懶人菜合伙人林鄭煥在接受藍鯊消費采訪時也發表了類似看法,“預制菜不是簡單的外賣替代品,更不是餐廳的競爭者。預制菜讓做飯變得更方便,僅此而已。”

預制菜未來的發展

價格優勢或成重要突破口

綜上所述,國內預制菜的主要市場份額還集中在B端,且C端市場的消費群體與外賣并非完全重合。但對于預制菜而言,未來要實現更大規模擴展,還需要在C端加快普及,也需要從外賣等渠道多借鑒,注意取長補短。

外賣省時省力、無需開火,更不用收拾餐具,幾乎省去了所有的動手環節,這一點確實要優于預制菜。但外賣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受配送距離影響,外賣的口感往往不穩定,外賣配送時間過長也易影響口感,如粉面送餐耗時過久容易坨掉,進而影響口感。

△圖片來源:攝圖網

此外,外賣也無法做到加工過程的可視化,市面上不乏一些黑心商家,利用劣質食材制作餐食,外賣食安問題屢屢登上熱搜。還有配送過程中難免遇到的一些意外、天氣等不可控因素的存在,會影響消費者能否準時吃飯,帶來消費體驗不佳。

而這些缺陷也恰恰為預制菜帶來更多發揮空間。由于統一生產,預制菜口味穩定。另外,大部分預制菜產品主打3-5分鐘加熱即食,即食用預制菜不用等待太長時間。更重要的是,預制菜將最后一環的加工環節轉移至消費者手中,做到了可視化,在一定程度上能讓消費者更加信任。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下消費降級越來越明顯的趨勢下,極致性價比也是消費者選擇產品的重要衡量標準。而價格上,預制菜并沒有比外賣有更大優勢。

預制菜洞察注意到,多家電商平臺顯示,目前市面上的預制菜,一份半成品凈菜的價格是8元到20元之間,凍品家常預制菜的價格從20多元到40多元不等,而一些硬菜的價格就更高了。而根據美團數據,2020年平臺所有外賣訂單中,30元以下的低價單占比約為64%。

另外,雖然預制菜的主力消費人群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滲透率還不夠高,但也有預制菜品牌開始探索下沉市場,利用價格優勢搶占市場。如成立于2017年的中餐預制菜品牌銀食,就主打北方下沉市場,面向的消費目標人群為縣鄉市場的C端用戶。其創始人李麗宏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縣鄉市場是熟人社會,價格優勢有助于形成口碑傳播。電商平臺上的預制菜價格大多高于縣鄉的餐館,而銀食的產品價格比菜場要低30%左右。

在網絡上,不少消費者也認為,預制菜的單價若能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還是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但要是定價過高,可能會喪失競爭優勢。

“預制菜是為了解決用戶簡單便捷吃飯的問題,現在吃飯的選擇太多了,賣貴了只能死路一條”。

“都說預制菜是消費降級趨勢下的產物?但有些預制菜賣的比餐館現炒的菜都貴,這還能算降級嗎?昂貴的預制菜又能指望誰去買呢?”

“預制菜的發展還要看價格,正餐如果能控制在30左右的客單價,還是會大面積沖擊到一二線城市的。”

疫情的反復延宕,不確性因素還在不斷增多,消費者對未來收入增長的信心每況愈下,不安全感正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壓低消費欲望,餐飲行業消費降級浪潮也越來越明顯。

可以預見,在消費降級趨勢下,未來預制菜若能在價格控制、口味穩定、食安保障方面不斷完善,或許能打開更大的市場。

聯系人:黃小姐

聯系電話: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