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正在改變家庭廚房,餐廳會因此發生改變嗎?
紅餐產業研究院 · 2022-09-07 21:26:26 來源:預制菜洞察
一邊是預制菜被積極推向C端市場,一邊是大部分連鎖餐廳都在使用預制菜的窗戶紙被捅破,如果未來預制菜真的“占領”家庭廚房,那么餐飲市場的結構會發生改變嗎?
題圖:攝圖網
撰稿:陳漠
8月2日,中消協點名預制菜菜品標識不詳、餐廳使用預制菜未提前告知等貓膩,并稱此舉會損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引發各大媒體、大眾的熱議。
大部分餐飲連鎖使用預制菜的窗戶紙被捅破,消費者心中的疑問愈發強烈:如果很多餐廳用的也是預制菜,那為什么自己要花更多的錢外出就餐呢?
預制菜的C端火熱
或帶來家庭廚房的革命
不可否認,在近十年餐飲極速的連鎖化、標準化進程中,大部分連鎖餐飲門店的后廚,已經基本實現預制菜化。
現在大家討論的預制菜,從我國餐飲發展的歷程來看,其實就是連鎖化剛興起時大家都在討論的中央廚房產品。
△圖片來源:攝圖網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央廚房已經實質上地實現了對餐廳后廚的革命,餐企對廚師的需求大大下降,即使一些后廚也需要廚師,但技術要求已遠遠不如從前,甚至普通服務員都能“代勞”,這也讓“餐廳還需不需要廚師”的討論延續至今。
而現在,這樣的景象似乎正在C端開始上演,消費者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被動接受預制菜的存在。
主食方面,速凍包點早已十分普及,從最初的湯圓、餃子,到后來的手抓餅、鍋貼,再到現在的各式蒸點、面點、粉面產品,預制菜已經幾乎涵蓋大部分家庭的常見主食。
菜品上,佛跳墻、羊蝎子、盆菜等大菜、葷菜,已經在年夜飯市場經歷考驗,而像酸菜魚、水煮牛肉、魚香肉絲等家常菜,以及各式火鍋的調料包,在預制菜火起來之前便已普及,現在只是更進一步,慢慢在實現加熱即食。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只有在蔬果方面,由于其保鮮時間短、易壞,目前的保存、運輸技術即使能解決問題,價格也偏高,尚無法讓C端消費者接受。
更重要的是,從生產企業、餐企、銷售渠道、資本,都在助推預制菜在C端的拓展。
很多曾經餐企的代工廠、供應商,都開始向C端進發,比如味知香的線下門店2021年就已突破1000家;廣州酒家、眉州東坡、海底撈、西貝等擁有自己中央廚房的餐企,則在門店、線上渠道全面推出自己的預制菜;盒馬、叮咚買菜等銷售渠道,都在推出或準備推出自有品牌預制菜;同時,珍味小梅園等新銳品牌,也都在預制菜C端市場發揮能量。
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是十年來新增預制菜相關企業最多的一年,新增1.28萬家,盡管2021年增量同比減少了67.34%,但在疫情影響的情況下依然新增0.42萬家。
同時,據紅餐產業研究院的不完全統計,僅2022年以來,就有超過11家預制菜相關企業獲得融資,其中最大一筆融資額超10億元,百度風投、中金、華興等均加碼押注。
在預制菜大軍這樣的沖擊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自然的被拉動,預制菜的產品數量、品種、銷量都在成番上漲。
此外,預制菜在春節前后的集中銷售期銷量驚人,百度指數顯示,2022年“預制菜”相關搜索同比增長877%,95后搜索占比超三成;京東618數據也顯示,95后“預制菜”成交額同比增長95.8%,即便在5月23日-6月1日這樣的普通時間也表現不俗,京東生鮮預制菜成交額同比增長超200%,銷量同比增長接近200%。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可見C端消費者正在逐步接受預制菜,不難預見,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在不久的將來,預制菜就將在C端形成規模,就是把現在很多連鎖餐廳的后廚換到家庭,廚師由餐廳受過培訓的服務員換成自己,隨之而來的,恐怕就是家庭廚房的革命。
大菜、葷菜,可以直接購買預制菜,不需要自行處理食材、不需要調味,素菜也可以購買調料包,再自行購買、處理蔬果等。如果未來技術再升級,蔬果預制菜也并非不會出現,基本人人都能做,下廚的難度、門檻大大降低,而且還更便宜、方便。
消費者外出就餐的需求
可能發生變化
但對很多餐企來說,預制菜的走紅并非是太好的消息。
從中消協點名餐企使用預制菜后消費者的反應來看,一旦預制菜在大眾消費市場普及,消費者外出就餐的需求很可能發生改變。
當預制菜的“前世今生”因全面進軍C端市場被一一梳理,消費者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這么多年,其實早已實際上地消費著預制菜,而現在,預制菜不只是餐企的“專供”,消費者自己就能買到,市面很多預制菜產品的廠商,本就是餐企的供應商、生產商,下廚的工序并不復雜,那么,消費者還愿意花更多的錢到餐廳就餐嗎?他們還會到哪些餐廳就餐呢?
預制菜在未來的消費市場大概率會占有一席之地,未來的家庭廚房也會因此發生一定改變,特別是一二線城市家庭。
有調研結果顯示,一二線城市小家庭、獨居等家庭形式正在成為主流,而他們外出就餐的需求,如果粗暴一點劃分,大概可以分為“填飽肚子”和“填飽精神”這兩大板塊。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填飽肚子”的板塊,快捷、方便、高性價比是最重要的幾個因素,能夠立馬解決問題,而如果預制菜真的實現普及,那和這部分特性就會形成重疊,相對而言,預制菜還可能更加便宜和衛生,畢竟是自己的廚房,自己操作,具有可視化。
知萌咨詢發布的《2022中國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在所有的“懶人消費”中,做飯成為國民“偷懶”的首要項目,外賣和預制菜分別占比37.4%和37.2%,省時省力的外賣是上班族、白領等打工人的第一選擇,但在追求效率之外,人們也希望吃得有品質一些,通過簡單烹飪預制菜,尋求生活的煙火氣。
對他們來說,午餐無法回家做飯,但晚餐卻可以,一些預制菜可以提前買回來放在冰箱,或是網上下單,回到家花個5-15分鐘,就能有一餐不錯的晚飯,這就很可能導致晚餐的外出就餐需求有所降低。
△圖片來源:攝圖網
而在“填飽精神”的板塊,雖然一些葷菜、大菜現在也能通過預制菜實現家庭制作,但想追求真正的好味道、個性化味道、新鮮現制的菜品,還是需要到餐廳,現制、菜品口味的高品質、和預制菜品的差異化,就可能成為未來餐廳競爭的“殺手锏”。
同時,消費者到餐廳就餐,很多時候并不只為了吃頓飯,特別是隨著“00后”逐漸成為消費主力,個性化、獨特的聚餐氛圍、自我的態度表達、社交屬性等,在他們選擇餐廳的決策因素中的層級不斷提升,這些就餐體驗,又是消費者自己在家通過預制菜難以實現的體驗,他們會更需求符合自己個性化、氛圍、體驗需求的餐廳。
總結起來就是,如果未來預制菜形成一定程度的普及,在餐企的所有標簽中,現制、個性化、氛圍、口味獨特性、差異化等重要層級可能將不斷上升。
未來餐飲可能出現
“現制”餐品和預制菜兩極分化
如果這樣的消費形態成為趨勢,那么此前締造了無數網紅、掀起無數消費者熱潮的單品、爆品的發展前景,勢必會大幅降低,未來餐飲甚至可能出現“現制”餐品,和預制菜餐品的兩極分化。
一級是“現制”餐品。
首先是口味上,無論預制菜技術再好,始終難以做到新鮮菜品現制的口感、鍋氣,那么,現制、區別于預制菜的獨特口味、大廚的手藝,就成了消費者外出就餐的理由,現在各種私房菜、融合菜、中高端正餐市場受歡迎程度的上揚,也會助長這樣的勢頭。
其次就是就餐體驗,家庭就餐固然好,但卻很難做到不同氛圍的表達,現在很多消費者在同質化餐飲之下,就已經表現出了對就餐氛圍、體驗的需求,這也是為什么餐企不斷在裝修、菜品顏值、氛圍營造上推陳出新、打造個性化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源:攝圖網
火鍋的走紅除了本身的口味,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其社交屬性,現在像謝謝鍋、各式小酒館等的復合餐飲,也是在滿足消費者就餐體驗、氛圍感、個性表達的需求。
所以,未來“網紅”的概念也可能會有所改變,預制菜難以滿足的,且在口味、氛圍、模式或表達上具有個性化、差異化的餐廳,可能成為新一階段的網紅。
同時,也可能帶動餐企的另一項業務——到家服務,這個“到家”并非簡單的外賣等,而是廚師的上門服務。
誠然,這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此前這樣的服務多出現在春節等特殊時段,以及大家庭、高消費家庭等場景。未來這樣的消費,在消費者需求之下,是否也會下沉?這是否也可能成為一些餐企第二發展曲線的突破點?或是廚師培養、就業等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
另一極就是預制菜餐品。
盡管現在看來消費者對餐廳使用預制菜表現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抵觸,但從現實需求來看,消費者很難拒絕預制菜品在餐廳的出現,典型如快餐連鎖,特別是商圈/寫字樓餐飲快餐店。
△圖片來源:攝圖網
預制菜再好,打工人的午休時間依然很寶貴,能選擇快捷、方便、性價比高、送貨上門的快餐,就很難選擇耗時耗力、需要自己動手操作的預制菜,無論這些快餐店使用的是不是預制菜。
所以這類門店受到預制菜C端銷售的影響會相對較小,仍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在未來也很難被市場淘汰。
而連鎖化程度高、主打正餐的網紅單品、門店的生存空間,則可能被壓縮。
現在看來,新品類、新單品的推出、爆紅、發展速度和拓展程度等,相比前一階段已經出現了一定的下滑,預制菜則可能會加劇這樣的情況。
按照此前的邏輯鏈條,打造爆款、迅速拓展市場,就離不開標準化、連鎖化,這依靠的就是中央廚房,所以此后無論新舊,火爆單品、爆品都會成為預制菜企業打通C端的突破點。比如酸菜魚、小龍蝦等單品,因為此前的爆火,消費者認知、中央廚房、供應鏈都十分成熟,已經成為現在預制菜中炙手可熱,受到品牌、消費者雙向追捧的品類。
雖然未來消費者還是會追捧爆品,但熱情度、到店量可能很難重現此前火爆的模樣,熱度消退的速度也會加快,網紅餐廳的生存空間、周期會大大下降,沒有其他特色的單品餐飲門店也會逐漸減少。
結 語
預制菜在C端的火熱拓展,影響的不僅是預制菜相關生產商、餐企、銷售商,也可能因為改變了消費者的外出就餐需求,從而影響到其他餐企的發展,這一點值得所有餐飲人關注,要做好兩手準備。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