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川軍沉浮錄(中):從黃金十年到大洗牌階段
樊婷 · 2019-05-16 20:17:53 來源:紅餐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川菜的發展歷史和體系(延伸閱讀:餐飲川軍沉浮錄(上):川菜體系的演變)。本文,我們將著重分析從2000年到現在,四川餐飲重鎮成都市場的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全國的餐飲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都的也不例外,其中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位移,并且越移越快。
讓我們先從2000年說起。
01?? 2000—2009年:正餐酒樓的黃金十年 ?
承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半段川菜的黃金時代,在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里,川菜依舊活得滋潤。
01 聚會和商務宴請是剛需
人們對餐飲的需求日益旺盛,雖說這個階段人們的就餐場景主要還是在家中,但如聚會、紅白事以及商務宴請都會去酒樓,以成都的人口基數來說,這個需求十分龐大。彼時的高中檔酒樓鱗次櫛比,都裝修得非常豪華,水晶吊燈、羅馬柱是標配,均為10人以上的包廂,大圓桌,典型的重資產、重模式。
02 來成都必到“一品天下”
商務部授予成都四大“中國特色商業街”,分別是春熙路、一品天下、琴臺路和寬窄巷子。要說川菜黃金時代的代表,一品天下當仁不讓。
一品天下位于成都市金牛區,是集美食、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美食步行街,在這黃金10年里,幾乎代表了成都美食文化和餐飲的最高水平。裝修得很有氛圍,筷子雕塑、青石板路、浮雕、漢風宮燈等,集中了許多巴蜀文化元素。商家入駐繁多,紅杏酒家、大蓉和、文杏酒家、柴門河鮮等,凡是成都數得上的,這條街都有。
“好吃不貴又洋盤(有面子)”是成都人的口頭禪,當時,去一品天下吃飯就是身份的象征。據集團總經理透露,2009年最高峰期的時候,商鋪門面以26%的年均租金遞增,轉讓費都是百萬起。
02?? 2010—2013年:求>供的過渡期 ?
從2010年到2013年,川菜市場看似依舊紅火,實則暗流涌動。
01 互聯網推動餐飲發展
這個階段,成都餐飲界最該感謝的,當屬微博。2009年,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2010年,國內四大門戶網站均開設微博;2011年,中國微博用戶數迎來井噴,當年12月底達到2.5億。
紅餐(ID:hongcan18)記者在成都采訪時,和獨門驛烤肉的老板齊文薄聊起他的“發家史”。因為地方偏,他剛開業時生意很清淡,就想辦法吸引人氣,當時工作日生意差,周末相對好一些,他就冒險周末關店來拉高平日的生意,還在門上貼上“店主出游暫不營業,想吃的周一至周四來”的字條。
這么做確實吸引了些流量,有客人寫字條貼回去罵“有生意不做神經病”,有人專門拍照發微博,甚至有人看了微博找過來非要看看這家牛哄哄的店長什么樣。齊文薄覺得這是機會得抓住,就請一些大V來宣傳,然后主動@一些官方媒體,其中有一條被成都商報轉發,一下就火了。
02 收入提升催生了休閑餐飲消費需求
隨著全國GDP的上漲,2013年成都職工的平均工資與2010年比,漲幅超過50%。伴隨經濟寬裕而來的,是休閑餐飲消費的需求。外出吃飯,不再是單一的聚會和宴請,也是日常生活需要,對能提供一人餐、兩人餐的休閑餐廳的需求開始出現。
03 八項規定出臺,突如其來的打擊
2013年對成都餐飲界而言,有一件好事、一件壞事。好事是借勢互聯網平臺,越來越多的品牌獲得了露出的機會;所謂“壞事”,則是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明令禁止公款吃喝,一片川菜高檔酒樓受沖擊。
首當其沖的便是以俏江南、凈雅、大蓉和、紅高粱海鮮酒樓為標桿的一溜高端川菜酒樓。一些品牌立即調整戰略,及時“瘦身”,轉向平民消費,如大蓉和,盡管降低了客單價,但憑借高翻臺率,連續幾年蟬聯成都川菜酒樓營收第一。
也有相反案例,紅極一時的魯菜品牌凈雅已于2016年宣告破產。副總裁張桂金曾坦言,凈雅敗在風險預案準備不足,在“八項規定”等政策出臺后,一直無法放下身段做大眾餐飲,也曾想學習同行換一個更加親民的招牌,但礙于面子一直死守高端導致今日困局。
03?? 2014—2016年:買方市場全面崛起 ?
此段時期成都餐飲的賣方市場已完全轉移為買方市場,放下身段是這個時期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01 尷尬的正餐
改革開放以后,川菜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不少川菜館用“躺著賺錢”來形容也不為過。隨著人口流動的加速、外來品類的入侵、口味食材的多元化,消費者的嘴巴越來越刁,川菜市場卻顯得疲軟沉悶。
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才嚴重缺乏是其中一個主因。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川廚出國熱后,川菜名聲大振,各地廚師紛紛來蓉取經,川菜更多的是輸出而非引入,川廚“獨大”思想嚴重,漸漸趨于保守,缺乏反思和學習,而市場上又缺乏專業的川菜廚師技校用來培養新人。
此外,缺乏互聯網思維、不注重營銷也是正餐尷尬處境的原因之一。
青黃不接,老一輩川菜品牌沉寂的沉寂、消失的消失,還能保持活力的是少數,而新一代的品牌勢能卻沒能起來。
02 爆發的火鍋
和正餐的尷尬局面恰恰相反,這階段堪稱四川火鍋的黃金時代,超越了正餐的影響力,幾乎成為了川菜的代名詞,代表品牌有:大龍燚、小龍坎、蜀大俠、香天下、鋼五區小郡肝串串等。這時期的火鍋市場主要有三個特點:
(1)靠營銷“獲客”
對大眾傳媒的接受和喜愛度,成都一直走在前面,餐飲老板緊抓這一點,通過網絡平臺大量制造信息點。其中的佼佼者要數大龍燚,創始人柳鷙原本是媒體人,后來利用媒體資源優勢開始自己做品牌,可謂玩得風生水起,其中一次營銷活動甚至還引起了新華社的關注,主動為他轉發。
那是2017年轟動全國的“暴雨營銷”。當天,成都突降暴雨,大龍燚部分門店斷水斷電,顧客點著蠟燭吃火鍋,還有顧客頂著大雨排隊,起初柳鷙想發個致歉信安慰大家,結果臨時起意決定做一個免單福利,并在官微上宣布:“暴雨阻擋你的那頓飯,我們請了!”
活動一出便在微博、朋友圈刷屏了,與此同時,成都所有媒體甚至全國性媒體都自發跟進報道,實現了霸屏式傳播。
(2)重模式、重資本
成都火鍋變得大麻大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大龍燚首先打出了“最辣火鍋”的口號,跟風者無數,成都火鍋以從清油鍋底、香辣主導變為牛油鍋底、麻辣主導,不僅口味重,資本重、模式也重。
成都火鍋善于學習,借鑒了更受歡迎的重慶火鍋的口味,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取名講究藝術性,如“大龍燚”“味蜀吳”“川西壩子”等,空間設計重視地方文化特色,年代風、文化風、明星風輪番上,服務的細節之處也做得比較到位。
(3)品牌力增強
從最初的產品驅動到后來的營銷驅動,多方用功使得成都火鍋的品牌力越發強勁,形成了成都火鍋空前的加盟熱潮,小龍坎4年超過700家店,鋼五區小郡肝串串香3年加盟400余家。
03 大洗牌的小吃
這個階段的小吃開始洗牌,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
(1)國營小吃全面衰敗
似乎全國各地的國營小吃都面臨“本地人不吃,割外地韭菜”的尷尬。總府街的“賴湯圓”、荔枝巷的“鐘水餃”、洞子口的“張涼粉”、九眼橋的“三合泥”,還有春熙路的“龍抄手”,早已成為成都的文化符號,然而,老字號卻在不斷消失。
成都飲食公司注冊了30余種成都名小吃,其中23種獲得過“中華老字號”稱號,已有15種連同它的餐廳一起消失了。
(2)民間小吃單打獨斗
成都的小吃,別看攤子不起眼,老板個個身懷絕招,而且生意好的都是專門店,賣鹵菜的只賣鹵菜,如果幾家好吃的湊在一起,成都人反倒不買單了。這階段民間小吃仍呈散落狀的低端模式,品類多,品牌少,如軍屯鍋盔、傷心涼粉、甜水面、葉兒粑等。???
成都春熙路有一家名為“天府掌柜”的小吃專門店,中端定價,環境考究,產品尚可,生意也不錯,這或許是成都小吃未來可以參考的模式。
(3)冒菜、麻辣燙走在前面
這個階段,一些麻辣燙、冒菜品牌已經擺脫了小吃屬性,開始打單品店,代表品牌如三顧冒菜、芙蓉樹下、馬路邊邊、班花麻辣燙等。
它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深挖VI視覺設計。芙蓉樹下的品牌故事圍繞成都“蓉城”的文化典故展開,從菜單設計、配套設施到場景設計,都圍繞中心主題設計;馬路邊邊和班花麻辣燙則主打情懷,將老成都的場景和80后的課堂風搬進了店內。
此時的冒椒火辣也實力強勁,日排隊300號,成為成都冷鍋串串的一張名片。
04?? 2017至今:大洗牌階段 ?
有人說:“在成都做餐飲,撐得住一年,是英雄;撐住三五年,就算老店。”在成都做了10年的餐飲老兵、紅餐專欄作者蔣毅形象地稱,2017年以后,成都餐飲進入“全民殺戮”時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差”與“觀點差”漸漸消亡,以前的打法漸漸失效,品牌進入大洗牌階段。
01 “留客”的門檻提高
如今,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美食在成都都能吃到,品牌多代表著機遇多,同時也意味著“留客”的門檻提高了,從起初只追求吃飽吃好,到吃健康、吃文化、吃服務。營銷、產品、管理,每個環節的迭代時間都縮短了,可能稍一落后,就被新品牌碾壓了。
02 細分品類崛起,但未形成明顯勢能
僅火鍋一個品類,就能衍生出十幾個品類,比如缽缽雞、砂鍋串串等,還有紅極一時的美蛙魚頭。此時的細分品類不少,但均未形成品牌優勢。比如雙流機場路賣蛙的曾經很火爆,一條路幾十上百家農家樂都以賣蛙為主,不過也只持續了一兩年。
03 正餐在平民消費中尋找商機
高檔正餐要么死掉要么轉型推平價菜,但這種轉型更多的是放低姿態,理念和體系還是以前的。跟它們相比,有些正餐餐館找準了打法,活得生機勃勃,雖是少數派,但也起到了一些影響。
例如創始于1923年的馬旺子來自“川廚之鄉”眉州,在把握住傳統川菜的精髓之外,還兼具了一點兒創新和現代審美,來成都沒兩年就榮升了排隊王。它的特別之處一在環境,老虎灶、老鷹茶、八仙桌,頗有些仙風道骨的感覺,為烘托優雅的氛圍,店里種了一萬多根竹子,而且造型各異。
其二是菜品,馬旺子賣的是眉州土菜,如韭香鱔絲、宮保茄香蝦球、雞豆花等,是遍地的江湖菜館吃不到的菜,而且很講究出品,每樣菜都有專門的器皿來盛,再配合這樣講究的環境,顧客當然會自發宣傳。
再比如老品牌柴門餐飲打造的時尚餐飲品牌柴門飯兒,以傳承傳統川菜文化為基礎,以創新川菜文化為根本,采用川菜+西餐的新式做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04 火鍋品牌速生速死,墻內開花墻外香
從成都火鍋集體爆發的2014年至今,火鍋門店總體增長了3倍,但這個增長并非健康有序,而是狂飆突進和滑鐵盧冷熱交替。有數據統計,最瘋狂的時候,每新開一家火鍋店,就有兩家倒閉,而在數以萬計的火鍋門店里,跑出來的品牌是極少數。
在這樣一個速生速死的角斗場里,年輕的火鍋掌門紛紛將眼光投向了外圍,成都的火鍋品牌,外省加盟店300+的不少,本地直營店超過10家的卻不多。在成都,一年四季一天到晚都排隊的火鍋店很多,但你可千萬別羨慕,沒準每個月他都在虧。可他依然得做,因為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來成都找品類尋商機,這里賠的,再從加盟費里加倍賺回來。
結 語
適者生存,逆者淘汰。千禧年的成都餐飲經歷了大發展、大洗牌,既總結了一套成熟的經營思維,同時激發了更多野路子的誕生,發展格局也在不斷演變之中。
參考文獻:
1.《從成都小吃現象說起》, 馬瑞;
2.《成都餐飲IP簡史:看看我們吃火又吃垮的這些店》, 公號:成都范兒。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