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云國際劉延云:團餐行業急需轉型,信息化是關鍵
張虹蕾 · 2019-03-06 10:57:5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隨著團餐行業的高速發展,競爭也日趨激烈,傳統的管理和運營手段也面臨多重挑戰。
昨日(3月5日),記者獲悉,全國政協委員、禧云國際創始人劉延云今年就有一份《關于積極推動餐飲細分領域各環節信息化進程建議的提案》。
“通過大數據分析,既減少浪費,又降低成本,還能讓消費者均衡營養。”劉延云對記者表示,對于整個團餐行業來講,互聯網能夠全方位連接顧客、供應鏈、食品安全、餐飲品牌等方方面面。如果通過信息化水平打通消費端、品牌端、工廠端、生產端,不僅能夠提升整個生產效率和消費者健康水平,也能給種植戶、養殖戶的收入帶來一份保障。
針對行業和企業的轉型需求,劉延云表示,企業管理的核心就是效率的提升,團餐企業同樣如此,他們最大的訴求一個是讓消費者滿意,再一個就是減少食材浪費,還有一個就是提升管理效率。以支付切入,然后通過在后臺部署信息管理系統,能夠把這些問題一并解決了。
全國政協委員、禧云國際創始人劉延云?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團餐行業面臨信息化轉型 ?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餐飲收入為42716億元,同比上年增長9.5%;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9236億元,同比增長6.4%。我國餐飲業已經邁入以高質量發展為主要方向的4萬億“新餐飲時代”。
目前,餐飲消費已經成為國內消費市場的重要力量,但細分領域的發展卻并不均衡,團餐領域仍是“信息洼地”。
作為業界人士,劉延云深有感觸,他提到,團餐業態產業鏈條長且復雜,對市場趨勢的反應慢,傳統團餐企業硬件設備陳舊、信息化水平不高,在食品安全、就餐效率、經營管理、方便快捷、營養健康、公開透明等多個維度均存在痛點,管理粗放化導致的運營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團餐行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應用智能硬件及數據分析軟件等信息化手段,有助于傳統團餐企業轉型。然而,產業鏈主要利益相關方各自的痛點及訴求迥異,導致信息化推進的決策周期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團餐企業信息化改革至關重要。劉延云認為,推動團餐企業轉型,政策端的驅動十分重要。政府需要鼓勵團餐行業信息化轉型,加大信息化知識普及力度。餐飲協會有責任把先進性、創新性的信息化思維和方法論帶入團餐行業,制定團餐信息化標準。目前,一些成功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已經在一些團餐行業落地,十分具有借鑒價值,加大團餐信息化模范單位的宣傳,有利于帶動行業整體進步。
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是未來發展趨勢,新興的技術和互聯網手段正在改變著傳統的運營和經營模式,在節省人力的情況下,提高效率。同時,大數據應用等工具能夠讓企業了解到“誰在消費”、“消費什么”、“哪類產品最受消費者歡迎”等,幫助企業決策,告別粗放經營。相關部門需要鼓勵在企業經營管理環節應用信息系統、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工具,推動企業運營效率升級和經營優化。
政府、協會和企業協力打造智慧供應鏈 ?
除了政策的驅動,運營和服務思路的轉變也至關重要。目前,社餐領域基本上都在進行支付端、服務端的升級,移動支付、人臉支付等新技術升級正在改變消費者的就餐流程,大數據提升了購買體驗。
劉延云建議,團餐行業應該學習社餐在消費端的運營模式和服務模式,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消費者滿意度,提升效率。順應消費升級和技術革命的大趨勢,引導團餐行業不斷更新互聯網技術工具及服務模式。
事實上,限制團餐規模擴張的瓶頸性難題之一,在于規模化生產出標準化中式團餐。推動中式團餐在后廚制作環節的標準化、智能化、自動化也不容小覷。劉延云表示,一些團餐經營者開始引進智慧廚房系統,可以在保障食品安全與管理的同時,兼顧食材采購、洗菜、炒菜等一系列工作,降低后廚人力投入,節省成本,提高效率。
此外,劉延云建議,應當成立信息化培訓機構和組織,輸出有教育和餐飲背景的專業信息化人才。政府及相關組織應做好為團餐行業培養合格信息化人才的工作,以培養符合崗位需求的技術人員,并輸送到各大團餐企業,進而提高團餐信息化從業人員的整體操作水平和運營能力。
在行業的發展進程中,一些變革也應運而生。一批前沿企業通過數據已經打通了農場種養、凈菜加工、冷鏈配送、智能烹飪到手機點餐、食材溯源等全流程,實現了“端云一體”。??
在劉延云看來,上述舉措不僅可以緩解當前團餐大量的食品浪費現象,還提升了食品流通環節的效率和安全性,值得向全行業推廣。未來,政府、協會和企業應當協力打造智慧供應鏈,推動行業上下游資源的合理分配,并監督供應鏈全流程的食品安全問題。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