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自拍网-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99资源站-99资源在线观看-欧美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做餐飲,上紅餐!
投稿

為什么你買咖啡花30塊,云南咖農只賺1毛6?

張隆鋒 · 2023-01-04 10:20:54 來源:36氪財經

最近兩年云南咖啡越來越火了,不僅瑞幸、星巴克等幾乎所有咖啡連鎖都推出了“云南咖啡”系列,甚至今年云南的咖啡生豆平均價格,也迎來了近10年來的最高點。

云南的咖啡生豆價格走勢

圖片來源:36氪視頻截圖

看起來,國產咖啡正在崛起,但是價格攀升的背面,過去8年里云南咖啡的種植面積縮減了40多萬畝,咖農們把自家的咖啡樹都砍了換成了別的作物。

過去8年里云南咖啡的種植面積縮減了40多萬畝

圖片來源:36氪視頻截圖

明明賣得越來越好了,為什么云南的咖農們卻都不干了?放眼全球市場,云南咖啡,到底是不是被低估了?前段時間引起巨大爭議的“香精豆”事件,到底真相如何?

一個燙知識,中國大規模種咖啡已經有30多年歷史,而且超過98%的產量都來自云南,但一說起咖啡,我們腦海中跑出來的總是外國名字。

為啥沒有云南?

故事還得從30年前,一家剛剛進入中國的外企巨頭說起,相信很多氪官小時候都見過這個紅杯子,小紅杯配一個小金勺,再加上一罐雀巢速溶咖啡組合成的咖啡禮盒,逢年過節送禮簡直不要太有面了。

但肯定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外國品牌在中國賣的咖啡,其實就產自云南。

90年代初,雀巢進剛剛進入中國時,先與國營咖啡公司及農場合作,并陸續從葡萄牙、哥斯達黎加等地,大批引進產量高且抗銹病的卡蒂姆品系咖啡樹,把云南改造成了自己的原料豆供應基地,主要做速溶咖啡。

為什么是云南?

咖啡這種作物,喜溫涼、怕寒冷,只生長在赤道為中心的南北緯25°之間,也就是俗稱的咖啡黃金帶,亞洲國家在這個范圍內的地區并不多,云南是一個。

咖啡黃金帶

圖片來源:36氪視頻截圖

1997年,雀巢在東莞工廠的咖啡原料,已實現所有咖啡豆全部采購自云南,到了2000年初,憑借著在云南基地收豆降低了原料成本,雀巢徹底打敗了一生宿敵麥斯威爾,因為后者還只能從巴西、哥倫比亞等地進口咖啡豆。

速溶咖啡市占比

圖片來源:36氪視頻截圖

雀巢之后,星巴克也在云南地區大范圍搞過原料豆基地,在當地也有長期派駐的團隊和咖啡豆收購站,這兩家國際咖啡巨頭的扶上馬,送一程,讓云南咖啡產業的開局堪稱輝煌。

但是好景并不長,和哥倫比亞、巴西等地的經營了上百年的咖啡產業帶相比,云南做咖啡畢竟還只是弟弟。

在生產技術和市場運營等方面,都顯得過于稚嫩,果然在短短十年后云南咖農就遭遇了第一次沉重打擊。

2015年2月,雀巢咖啡在廣東東莞銷毀了近400噸未過期的咖啡產品,雖然雀巢自己解釋是為了保持產品的新鮮度而清理庫存。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分明就和“倒牛奶事件”一樣,是上游供應鏈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整個速溶咖啡的行業增速正在減緩,大家都到遍地開花的咖啡館里喝現磨的了,速溶咖啡自然是沒當年那么好做了。

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增速

圖片來源:36氪視頻截圖

不過雀巢的生意再不好做,畢竟也是市值3萬多億的巨頭,真正難的還是云南咖啡。

因為主要做速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云南咖啡在國際市場里,都是“劣質豆”,“廉價豆”的代名詞,直到2018年,云南豆的售價每公斤還不到15塊錢,這個價格幾乎無法覆蓋咖農的種植成本,所以就有了前面說到的,咖農砍樹的情況出現,但是云南完全有能力種出高品質的咖啡豆。

2016年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前主席Ted Lingle曾為一款云南咖啡打出了87分的高分,87分是什么概念?超過80分,即為精品級別。

那么為什么云南咖啡一直賣不上價呢?誰決定了云南咖啡豆的價格?

說到這,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咖啡業的重要概念,咖啡期貨。

簡單點說,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較長,變量太多,于是人們就在咖啡收獲以前,以合約的形式按某種價格提前賣出去,甭管最終市場價是啥,起碼合約定價錨定了成本,對沖了風險。

云南主要種植的是阿拉比卡豆,目前全球咖啡期貨交易,就是按這2個大類劃分的,決定定價的分別是歐洲洲際交易所ICEU和美國洲際交易所ICE。

說白了,價格由交易所的曲線說了算,咖農說了不算,作為一種金融衍生品,咖啡期貨的大周期大概每十年一次,我們的云南咖啡大規模入局,剛好卡在上一個上升期的開始。

從2002年到2011年,國際咖啡期貨價格攀升,云南咖啡的價格也水漲船高,也是幾乎在那十年里,云南咖啡的種植面積快速擴張,一度直接翻了七倍。

2011年,云南咖啡的價格達到了每公斤25元,按19年相近的市場價換算一下,相當于每畝地能收益3000多塊,即使是在普洱的孟連這種小縣城里,當地咖農種的少的也有十幾畝地,多的有2、30畝,一年下來最多能賺上十來萬,這可比種玉米能多賺5、6倍的錢。

ICE咖啡價格走勢

圖片來源:36氪視頻截圖

2002-2014年云南咖啡種植面積

圖片來源:36氪視頻截圖

有錢可賺,咖農當然想著明年還要多種一些咖啡樹,但他們并不知道,咖啡期貨的價格拐點恰恰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

期貨的價格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由于近十年的大量種植,全球咖啡庫存大幅提升,從2014年開始,云南咖農的收入也從每畝3000元降到了幾百元,既然問題已經暴露了,那么我們能不能先發制人,做點什么去影響價格呢?

很遺憾,現階段的答案是,不能。

雖然云南咖啡的規模占到全國的98%,但它放到全球來看,僅占全球咖啡產量的1.2%。

真正的咖啡生產大國,還是巴西和越南,而他們開始種咖啡的歷史,分別可以追溯到1729年和1860年,僅這兩個國家的產量之和,就超過全球產量的50%。

它們才是決定全球咖啡價格的大頭,在種植規模上,我們并不占優勢,所以在價格方面也就沒有話語權,只能跟著大環境起起伏伏。

另一方面,云南咖啡的種植模式相比于國際上的大咖啡莊園,也還差點意思,不像巴西這種,大多已經是機械化的高產量大型莊園,云南咖啡種植大多在坡地和山地上,基本依賴人工采摘,種植較為分散,許多莊園年產也就一兩百噸,面對需求量上千噸的收豆商,甚至連談判桌都上不去,更別提主動報價了。

而且由于這種分散的種植模式,云南暫時還沒有形成自己統一的賣方標準體系,什么是好豆,什么是一般的豆子,很多種植者自己都搞不明白。

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依據外貿標準,或者直接就按買方標準出售,比如云南當地就有比較通用的“雀巢標準”和“星巴克標準”,兩個字形容咖農的處境,就是被動。

要想讓擺脫這種被動的局面,一條最有可能的路徑是,種精品咖啡。

被咖啡期貨左右交易價格的,通常是普通商業豆,了解咖啡豆的氪官大概知道,咖啡豆在上游要根據品種、大小、成熟度等指標,分成很多級別,精品咖啡的價格由品質和產量決定,市場影響不大。

可惜的是,云南咖啡目前的精品化率,僅占到8%,比很多國家都要低,這種局面,早在30年前雀巢、星巴克決定進入云南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

云南的咖啡種植品種以卡蒂姆系列和T系列雜交品種為主,占總面積的90%以上, 之所以引進這種品種,一開始就是出于滿足大公司們對于做速溶咖啡的需求:產量高、不易生病。

這在當時速溶咖啡的時代里倒也無可厚非,但這個品種的上限,其實并不高,想要用它做出世界名種咖啡的品質來很有難度。

更何況,以云南目前的種植技術水平來看,絕大多咖農,都還遠遠達不到拼“品種”的地步。

不過這也不能怪我們的咖農,作為最上游的咖啡種植者,很多人種了一輩子咖啡豆,到頭來連一杯真正意義上的咖啡都沒喝過,就更別提辨別咖啡的各種品種了。

在咖啡的一整條產業鏈條里,咖農的收益可能會少到令你吃驚,占比還不到1%。夸張嗎?一點也不夸張。

我們來算一筆賬,就按2018年云南咖啡每公斤生豆14.78元的市場價來算,一公斤生豆大概可以出產90杯左右咖啡,而星巴克的一杯經典美式售價大概是30元,換句話說,2018年云南咖啡農民只能從一杯美式咖啡里,拿到0.55%的收益,也就是1毛6分錢。

這點收益,農民連回本都費勁,又怎么可能舍得花30塊錢,去了解一下自己種的咖啡是什么味兒呢?

不過好在,近兩年國內咖啡市場崛起,許多品牌都把目光轉向了云南,對于云南咖啡來說,2019年是個特殊的節點,這一年開始,云南咖啡的價格逐年走高,出口數量逐漸減少。

這一方面是有疫情的緣故,咖啡進出口難度加大,國內的咖啡品牌都把供應鏈源頭就近調整到了云南,又剛好撞上“國潮”,國產咖啡自帶buff。

另一方面,據2021年國際咖啡組織數據顯示,與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國的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超過15%的驚人速度增長,出口轉內銷,已經變成了真正的內需。

全球咖啡消費增速

圖片來源:36氪視頻截圖

如今在咖啡采收季去云南,你可以在普洱、保山等咖啡產地找到幾乎國內所有咖啡品牌的對接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尋豆師”。

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想錯失這次與國貨互相成就的機會,當然了,即便下游的采購量上來了,精品率不足的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

這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斷改良土壤、優化植株,才能將咖啡豆的品質逐漸穩定下來。

所以前段時間有媒體爆出,很多“云南咖啡”供應商正在用“香精”制造特殊風味,在這里氪特別求證了云南精品咖啡社群主理人陳單奇,得出的結論是:確實有,但非常非常少。

我國在2015年5月開始實施的國家標準中(《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準則》(GB2760-2014)),明確規定了“咖啡不得添加食用香精香料”,而且指的是咖啡生豆、焙炒豆、焙炒粉的生產加工全過程都不可添加。

即便是有個別地處云南的中間商炮制售賣,其實也是一種違規制品,產量也絕對不會多。

而且這整個過程,和上游種植,完全搭不著干系,所以用“香精豆”代指云南咖啡,既不合理,也不應該,最終傷害的還是廣大咖農的利益。

圖片來源:攝圖網

回看云南咖啡30年,中國咖啡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岔路口,除了產量、規模,這些籠統的數字,我們更應該關注種植者本身的境遇和整個上游種植業更基礎、更實在的發展狀況。

具體點說,先要幫助咖農們完成,從種咖啡的勞動力到咖啡種植管理者的身份轉換,畢竟在這一切之前,他們才是整個產業鏈的源頭。

在和陳單奇聊天的最后,他有提到,目前云南咖啡的種植情況已經有所改善,但在未來,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可能更難解決,現在的咖啡種植者,大概都是2、30年前創業的年輕人,可如今,他們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50歲,繁重的農活已經讓他們感到力不從心。

10年后,誰來接替他們管理漫山遍野的咖啡樹呢?或許云南咖啡最大的挑戰,還沒有到來。

 

本文轉載自36氪財經,作者:張隆鋒

聯系人:黃小姐

聯系電話: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