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預制菜產業如何“出圈”?院士專家來支招
?歐志葵 · 2022-07-08 11:58:16 來源:南方+
“廣東要發展預制菜產業,要體現粵菜的健康養生理念,為現代人科普減糖、減油、減鹽的健康飲食文化。”“粵菜還有藥食同源、藥食同用的藥膳特色,比如各種時令食療湯,這些均是廣東預制菜產業發展可挖掘的寶藏。”“廣東是海洋大省,要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利用海洋食材中的蛋白質、油脂、不飽和脂肪酸等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營養素,研發生產海洋食品、海洋類預制菜。”
近日,來自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朱蓓薇以及來自廣東省農科院、大連工業大學的專家,為廣東龍頭餐飲食品企業廣州酒家集團“把脈會診”,為廣東預制菜行業發展出謀劃策。
近年來,預制菜賽道火熱,產業發展迅猛,眾多食品加工、農產品、餐飲企業紛紛涌入,成為拉動消費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全國網上年貨節期間,預制菜銷售額同比增長45.9%。在此背景下,廣東預制菜如何發展得有特色,產業如何健康、可持續性成長,引發了業界思考。
“廣東預制菜產業發展有基礎、有優勢,無論在餐飲的傳承和創新,還是食品加工的產業鏈基礎、食材原料的豐富性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積累。”廣州酒家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趙利平說,目前預制菜的堵點痛點在于如何保鮮、還原度高、保營養、保風味,尤其是粵菜,更講究新鮮、原汁原味。在他看來,利用高新科技和互聯網技術為廣東預制菜賦能,或是廣東預制菜產業“出圈”的路徑。
建議廣東預制菜產業保留優勢特色
在展示臺上,紙盒包裝的預制菜琳瑯滿目。豉油雞、廣式咸香雞、佛跳墻、咕嚕肉等廣東人餐桌上常見的菜式,通過現代工藝生產、真空包裝,變成一盒盒只需加熱幾分鐘就能上桌的美食。在各大商超的冷柜里,品牌預制菜也占據了相當醒目的位置。
圖片來源:攝圖網
近兩年來,在消費升級、疫情防控背景下,人們餐飲消費習慣和消費場景發生了較大變化,餐飲企業對產品標準化供應需求也不斷增加,將預制菜產業推向熱潮。來自企查查的數據顯示,當前與預制菜相關的企業注冊量已高達7.19萬家。艾媒咨詢預測,未來預制菜將以20%的增長率逐年上升,2023年中國預制菜規模或增至5165億元。
艾媒咨詢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預制菜的消費場景豐富多樣,家庭聚餐、戶外就餐、餐飲酒樓、單身者、加班宵夜等,預制菜均可作為一種方便、快捷的補充。預制菜市場的消費潛力巨大,而且是具有長尾效應的賽道,很值得深挖深耕。
目前在預制菜的應用市場上,C端尚剛剛起步,但在B端則使用較早并較廣泛,像一些連鎖餐飲店早已利用自身的中央廚房,將部分產品做成半成品、成品,每天再運輸到各門店。未來,B端的應用量還將更廣闊。
“預制菜發展的底層邏輯是食品加工的再進化,其附加值在于口味還原。”紅餐網創始人陳洪波說,從B端市場看,預制制的標準化和降本增效對餐企很有吸引力。“以多數餐企的外賣業務為例,在效率壓力之下,其出餐時間只有十幾分鐘,預制菜有助于大大提高出餐效率。”此外,據統計,租金、食材、人力成本在餐企總成本中占比近60%。使用預制菜不僅能有效降低成本,而且能提供豐富的菜品組合以及穩定的口味。
現時,省內外多地的餐飲、食品企業、電商平臺等各路人馬紛紛涌入預制菜賽道,多地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幫扶舉措。在此背景下,廣東預制菜產業如何差異化競爭?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對粵飲食文化最深刻的印象是“食療湯”,在廣東人家煲湯的食材,有藥食同源的飲食特色。在日常養生保健中,也會按時令、氣候變化食用相應藥膳湯,比如秋冬進補、春夏祛濕解熱湯。
在她看來,廣東在預制菜產業發展中,應堅持保留廣東獨特的飲食文化特色,同時在保真、標準化、健康營養方面引領行業,走在全國前列。
“預制菜無論銷售到哪里,它的競爭核心都是‘口味’,即要做好預制菜首先要‘保真’,這也是中華傳統食品保持魅力的重要因素。”朱蓓薇說,要保真就要有“標準”,用“標準”引領產業發展。標準包括原料標準、生產標準、倉儲標準、運輸標準等。比如每一道菜所使用的食材原料,它們各自的種植地在哪、種植方法、收成季節等,都要規范化、標準化;在加工過程也要制作嚴格的操作標準,包括加工各道工序的先后順序、使用油的品類、使用量、溫度;煎炸后的食用油是否可循環再用、循環多久要處理等。
圖片來源:攝圖網
她認為,營養、健康是粵菜最大的特色之一,粵菜口味清淡,符合現代人減油減鹽減糖的健康飲食理念,廣東在發展預制菜產業過程中,建議選擇部分能體現粵菜營養、健康特色的菜品進行科學轉化。
另外,作為美食大省,她建議廣東部分老字號企業、大型企業主動承擔弘揚中華飲食文化的責任,將經典的、體現中華美食傳承的佳肴做成預制菜食品,并借此向國內外大眾科普如何吃得健康、均衡、營養。
“要生產制作出一道有特色的美味預制菜,最終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完成。”朱蓓薇指出,一道小小的預制菜,其科技含量也很多,“我們團隊做海珍品的研究已經有10多年了,一個產品就凝結了很多技術和科學研究。比如對鮑魚的研究,它的組成成分有哪些?采用怎樣的溫度煮?加熱到什么樣的程度口感最好?如何對它進行嫩化等?”
“粵菜的烹飪方法大多是燉、蒸、煮,在預制菜里,怎么體現和保持這種粵菜特色?如何解決傳承和創新的問題?需要科技賦能。”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張名位博士表示,作為經濟大省的廣東,目前正在向科技強省邁進,科技創新能力走在全國前列,廣東預制菜產業可借助科技力量的優勢,讓預制菜品的保真、安全、標準走在全國前列,做該領域的“標桿”。
與會專家認為,隨著消費升級,產業發展需要借助更多的科技賦能才能實現轉型升級,生產制造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有效供給。而科研創新亦需要與消費端、需求端緊密結合,加快產學研轉化,提升科研的有效性。
粵老字號與科研團隊攻關預制菜“卡脖子”問題
記者在市場走訪時發現,當前預制菜市場的菜式大多為風味濃烈的川菜、湘菜,如酸菜魚、烤魚、宮保雞丁等,而粵菜系的預制菜產品則稍顯單薄。業內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是當前行業尚未找到能較好解決粵菜預制的堵點、痛點。
“我們企業在1983年就率出推出半成品菜點和牛肉燒賣餡,2014年推出常溫‘大廚快菜’,2016年推出廣府盆菜速凍熟制菜肴煲。2020年疫情發生后,我們又開發了原盅燉湯系列、速凍預制菜系列、速凍米飯等,去年我們的咕嚕肉、咸香雞等10款產品成為預制菜市場的爆品。”回顧廣州酒家集團在預制菜領域的探索歷程,趙利平直言,過去受限于生產技術和工藝,半成品菜、熟制菜均采用高溫高壓手段生產而成,導致這些產品的營養性、口感、風味、保鮮等不理想,在消費市場的受歡迎度不高。
如今,廣東預制菜產業發展仍然存在同樣的問題。
“一是保鮮時長不足,銷售半徑受限。若能保鮮3—6個月,規模化生產的預制粵菜可賣到全國;若能保鮮期長達9—12個月,產品可銷售到全球。”趙利平說,二是風味難保持,還原度不足。“作為廣東餐飲老字號,我們要堅持做匹配我們定位、水準和風格的食品,即要做到高品質、高性價比,能讓消費者體驗到獨特記憶的產品。”
基于此,近兩年來,廣州酒家不斷為其預制菜業務做“減法”,大幅削減了20—30款原有產品,同時又不斷在外部院校、機構尋找科研團隊合作,研發新菜式。
“在餐廳里,消費者吃現制現作的菜式、點心,口感、風味體驗很好,但如何將現場烹飪的美食轉化成高還原度的預制菜,還需要現代新科技、專家團隊與我們的廚師團隊、生產團隊、營銷團隊共同攻關。”趙利平說,廣州酒家已將預制菜業務作為未來集團發展的新增長點,將投入巨資和人力、財力去發展這一產業。
在未做好準備前,廣州酒家并不急著搶市場,待攻克關鍵的“卡脖子”問題后,科研創新成果能成熟地進行商業轉化時,再向市場發力,厚積薄發。“我相信,未來廣州酒家在預制菜市場會給大家帶來更多驚喜。”趙利平說。
本文轉載自南方+,記者:歐志葵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