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自拍网-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99资源站-99资源在线观看-欧美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做餐飲,上紅餐!
投稿

年入10億的包子鋪,背后是神秘的“安慶包子幫”

羅歡歡 · 2020-11-20 14:45:26 來源:南方周末

廣州自洲包點、北京蒸功夫、杭州包客里、蘇州天添,這些獨霸一方的包子品牌的老板,都是安徽安慶人,更準確地說,是懷寧縣江鎮人。

年入10億的包子鋪,背后是神秘的“安慶包子幫”

“江鎮人對吃早點人的心理研究已經深入骨髓了,但凡江鎮人來做包子了,本地包子鋪連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一家上海的包子鋪,年營收超10億,一個月前成功上市。

這不是天方夜譚。2020年10月12日,被稱為“包子第一股”的巴比食品(605338.SH)登陸A股,連續11個連板,到了11月17日,其股價已經翻了四倍,總市值超過130億元。

巴比食品的創始人名叫劉會平,來自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江鎮鎮。他被業內視為“安慶包子幫”的龍頭老大。

在江鎮3.7萬人中,就有1.5萬人從事面點行業。其實這里并非小麥產區,當地餐桌上鮮有面食,卻成了聞名全國的“面點師之鄉”。

江鎮人外出做包子,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代末。經歷30年闖蕩,足跡遍及全國,連陜西、山西這些以面食為主的地區,都出現了江鎮人的身影,北上廣深也多處可見安慶包子。

廣州自洲包點、北京蒸功夫、杭州包客里、蘇州天添,這些獨霸一方的包子品牌的老板,都是安徽安慶人,更準確地說,是懷寧縣江鎮人。

與沙縣小吃、蘭州拉面不同,安慶包子從不強調自己的地域。當地人喜歡什么名字,安慶包子就叫什么名字。當地偏愛什么口味,安慶包子就做什么口味。

1“發饃饃”發成了萬元戶

土墻上密集出現安琪發酵粉廣告時,江鎮就到了。這是長江支流皖河邊的一條狹長地帶,南面是皖河沖擊而成的灘涂圍場,北面是大熊山余脈,連綿不斷的低矮丘陵。江鎮耕地極少,曾是懷寧出了名的窮地方。

巴比饅頭創始人劉會平對當年的貧窮有著深刻記憶。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上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全家六口人,靠著兩畝貧瘠的土地糊口。每天清晨四五點,父母就會外出勞作,夜里七八點才回到家中,“晚上就是菜泡飯,中午如果能吃上一點米飯,那都是不錯了?!眲秸f。

這幾乎是大多數江鎮人的生存狀態。江鎮人大主席劉宏生當年在鎮里財政所上班,江鎮農業稅比周邊都難收,“大家都揭不開鍋,只能套了豬去抵稅,天天和農民吵嘴”。

江鎮過去是安慶重要的水路碼頭,也曾繁華一時。董紅軍曾在江鎮當過黨委書記,在他看來,江鎮人骨子里有種敢闖敢拼的沖動,“甘肅寧夏這些西北地區,很多人窮苦一生,也不愿意出去,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江鎮人一直都在謀出路”。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江鎮男人去黃山市祁門縣扛木料,女人們則去江南采茶。1980年代中期開始,又出現一批回收廢品熱,很多人到城市拾荒回收廢品,也有一部分人到廣西開二手手機店。

1987年,19歲的何曉紅和哥哥一起去歙縣開了家饅頭鋪,他是鎮里公認第一個外出做饅頭的人。他的這次冒險改變了江鎮的命運。

創業前三個月,何曉紅因為不會生火,沒有成功做出過一鍋饅頭。他解釋,“在家里都燒柴火,壓根兒沒見過煤”。花了三個月,何曉紅才將火候摸清楚,“一開始放十個,后來二十個,最后加到三十個,倒金字塔層層碼起來蒸饅頭剛剛好”。

油桶里煤球熊熊燃燒,饅頭生意也跟著蒸蒸日上。村里人留意到了何曉紅的變化。江鎮村現任村支書朱學平是何曉紅的表弟,他記得那年過年,何曉紅“就不得了了,手表、收音機、自行車都買了”。一開始問他在外面干啥還不說,后來才說是“發饃饃”。

何曉紅“發饃饃”發成了萬元戶,這個消息在赤貧村莊不脛而走。不少人想要跟著他“發饃饃”,朱學平是何曉紅的第一批學徒,依葫蘆畫瓢在歙縣開了家饅頭店。饅頭檔口、房租、水電,加起來一個月才130元,但是僅一天的營業額就能達到三四百元。朱學平是端午節過后才開的店,過年回家已經結余了一萬多。

朱學平買了一臺10英寸的黑白電視機,成了江鎮第一個擁有電視機的人。他把電視機放到了家門口的谷場前,“每天川流不息的都是來看電視的人”,致富故事也隨著人流在鎮里口口相傳。

致富效應下,江鎮人親戚帶親戚,掀起了一股“饃饃熱”。這門生意似乎是為江鎮人量身定做,賣包子幾乎不用成本,早上支一口鍋,夜里就能躺在床上數鈔票。據朱學平回憶,那段時間外出發饃饃的,鮮少有人賺不到錢。唯一的門檻就是辛苦,“十二點就要起床發面,忙到第二天晚上七八點才能入睡”。2000年,朱學平關掉了饅頭鋪,干起村干部,原因就是實在太累了。

1995年前,江鎮主流還是做饅頭,后來才開始做包子。最初是在安慶周邊做,后來隨著打工潮分散到全國。

一位當地人對此分析,2003年前,江鎮人主要去向是上海和南昌。選擇上海是因為這是華東地區經濟最發達、消費水平最高的城市。南昌的經濟水平比安徽省會合肥要高很多,從安慶坐客輪沿江而上,就能到達九江,轉一趟車就能到南昌。

2003年后,江鎮人往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走。沿海地區工廠多,消費能力強。另外,合九鐵路開通后,從懷寧可以直達廣東。

2008年到2015年,金融危機暴發后,沿海倒閉了很多工廠,江浙地區和省會合肥經濟慢慢崛起,年輕的包子店主又紛紛回流來開店。

30年來,一批又一批的江鎮人選擇外出做包子。對江鎮的年輕人而言,結束學業意味著包子生涯的開始。阿慧石磨坊的董事長丁陳林如今已經做到了800家加盟店的規模,他打趣說,“包子就是我們的大學,江鎮人讀的都是包子大學”。

2“那你豈不是要喝西北風?”

1995年,17歲的劉會平初中輟學后也進入了“包子大學”,跟著姐姐來到貴陽做學徒。包包子枯燥單調,他當時唯一的消遣就是胡思亂想。劉會平反復掛在嘴邊的是,“我19歲就思考清楚了我的人生意義,就是這輩子一定要活得精彩”。

學成歸來后,他懷揣著攢下的4000元,獨自到上海闖蕩。僅僅半個月時間,第一家店面就因付不起房租草草收場。他又嘗試做生煎包子,也以失敗告終,欠下上萬元債務。不過,他反而越挫越勇,選擇在投入更高的河南中路開店。

當時江鎮包子主流開店思路是低投入,絕大多數人都選擇掛靠在飯店。租檔口成本太高,給飯店交一部分租金,在飯店門口賣包子?!安粌H僅是省了租金,還可以借用飯店的食品衛生許可證,省了上萬元的辦證費用?!北葎絼摌I更早的包子師傅李兵認為,劉會平這個開店思路有些反常。

交了一萬多元學費之后,劉會平篤定自己一定能成功。他總結了三個道理,“首先位置很重要,河南中路上都是白領,他們要買早飯上班。另外,口味很重要,餡料要適合當地人的口味。最后衛生一定要干干凈凈,過去做土包子沒有重視這塊”。

劉會平至今都記得開業前的一個細節。當時,他正忙著將蒸籠搬到店面里,一位過路的交警很好奇,問是什么店鋪,當知道是賣包子之后,他不能理解,“那你豈不是要喝西北風?”

這家開在《新聞晚報》樓下的“劉師傅大包”,不知道從何時起排起了長隊,名字也從“劉師傅大包”換成了“巴比饅頭”這個洋名字。

當時,王鳳梅剛剛大學畢業,在樓上的《新聞晚報》當記者,她注意到樓下這家包子鋪常常排起長隊,很好奇,“這種饅頭怎么賣得這么好呢,是不是取了個洋名的原因?上海人崇洋,這邊有海派的心理嘛,基于這個原因我就去接觸了一下。”

25歲的包子師傅劉會平很認真地反問她,“為什么西方的肯德基、麥當勞可以賣到全世界,中國的點心不可以?”王鳳梅聽完之后瞠目結舌,“沒想到碰到一位如此有世界格局的小饅頭店老板”。

據她回憶,“報道一下子引發了諸多媒體追蹤報道,多家電視臺來拍攝”。

面對記者采訪時,劉會平將品牌化發展的思路歸功于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影響,按照他的講述,這是一個小人物大夢想的勵志故事。不過,更接近現實的版本是,包子品牌化的出現,更多緣于同鄉之間的互相借勢。

劉會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最初掛上巴比饅頭招牌的,都是來自江鎮的同鄉。正是看到生意紅火,不斷有同鄉提出要掛上他們的招牌。連鎖店越開越多,為了節省人力,后來才建起了中央廚房,集中一個地方調制餡料,再送到連鎖店。

受江鎮人影響,隔壁孔城鎮的趙海也來到上海創業。趙海并不看好劉會平的連鎖店模式,他另辟蹊徑開起了包子培訓學校?!斑@比開店來錢快,一個學員就能收五千塊?!?/p>

不過,干了幾年,他發現劉會平開連鎖店,靠賣餡料賺錢,生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開培訓學校的生意招生卻一年比一年困難,“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

2004年,開了9家連鎖店的巴比饅頭其實還沒有大規模開店計劃,真正促使其走向快車道的,是一次侵權事件。

一個叫耿德伍的人創立了上海科比食品有限公司,以巴比饅頭的名義對外招募加盟店,招商的宣傳單甚至發到了劉會平的手里,總共招募了14家加盟連鎖店。比起來,科比似乎更像一支正規軍,“對方有自己的網站,有自己的宣傳冊,在形象設計上新穎好看”。

隨后,真假巴比的官司被媒體輪番報道,巴比饅頭的名聲也在這次維權事件中聲名鵲起。劉會平從這次侵權官司中總結了教訓,對品牌進行了全面升級。他找了幾家公司設計logo,同時將自己的名字印在上面,防止任何人盜用其品牌名。

傳幫帶是江鎮人外出做包子的傳統,對新進入上海的面點師傅而言,加盟巴比幾乎是不二選擇。從選址到餡料配送,都可以背靠老大哥。懷揣著致富夢的江鎮面點師們,為巴比壯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有位被搶了生意的親戚曾帶著把匕首來找劉會平,在他眉骨的位置劃了一道。對此事的細節,劉會平不愿多講,他坦言創建初期,類似挑戰一直都有,“如果和我講道理,我會耐心和你講道理。如果要找事,那我也不怕事”。

據劉會平父親透露,當年的行刺者與劉會平早已握手言和。如今,劉會平成了全鎮的明星,但他依然保持著江鎮面點師的低調。他家的房子門口是一個倒漏斗形,兩邊被鄰居占去了一部分,比起兩側修得別墅一般的豪宅,劉會平家的三層小樓顯得有些寒酸。

江鎮村支書朱學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前段時間,劉會平回來待了幾天,“這么大一個老板,還是搭別人的摩托車來的村委會”。

見到劉會平父親時,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肩上扛著鋤頭剛剛從菜地回來。江鎮饅頭師傅絕大多數都是苦出身,他們安守“悶聲大發財”的哲學。

李兵略顯神秘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別看包子生意不起眼,“一年至少可以賺個50萬,”他又交代道,“你寫稿子,千萬少寫點?!?/p>

年入10億的包子鋪,背后是神秘的“安慶包子幫”

3“土包子”沒了

湖北監利也是1980年代末崛起的面點師之鄉,從業者規模比江鎮多出一倍,有3.5萬人。不過,江鎮卻先監利一步拿到了面點師之鄉的稱號。2008年,江鎮被中國糧油學會發酵面食分會授予首個“中國面點師之鄉”的美譽。

湖北監利毛市,一年后成了第二個面點師之鄉,與后來新增的福建仙游園莊和山東樂陵黃夾鎮并稱為四大“中國面點師之鄉”。

江鎮能夠成為首個中國面點師之鄉,與江鎮的品牌化發展密不可分。2010年后,江鎮包子進入了品牌化發展的高潮,涌現了一大批品牌包子。與巴比饅頭類似,這些品牌崛起的背后都是江鎮人之間的相互借勢。

上海眾立包子創始人詹善文曾潛心研究過一款冷門餡料——梅干菜包,這款產品意外走紅后,同鄉都來向他購買餡料。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同鄉之間就互相支持創立了一個品牌,中央廚房集中提供餡料。

李兵當年加入自洲包點,也是由于劉紹洲在廣州做火了兩家門店,附近同鄉就商量著掛上了自洲包點的招牌。

江鎮人在各個城市創立包子品牌,占領了先機。無論是來自福建仙游、山東樂陵抑或湖北監利,都愿意選擇加入當地成熟的面點品牌,風險遠小于單打獨斗。上海甚至出現過監利面點師成建制加入巴比饅頭的盛況。

江鎮人大主席劉宏生號稱吃遍了全國的江鎮包子,“廣州、武漢、蘇州、上海、徽州,每個地方的江鎮包子口味都不一樣”。在他看來,包子這種東西強調的是隨行就市,一方水土孕育出一方包子品牌,其他包子品牌很難跨過那條護城河。巴比饅頭也曾有過對外擴張計劃,但走出上海灘并不容易。

劉宏生曾做過一次粗略的統計,目前江鎮加盟店數量在100家以上規模的品牌已經有一百個以上。過去,沒有品牌掛靠的包子店,江鎮人稱之為“土包子”。2003年,劉會平創立巴比饅頭之前的時代,也被江鎮人稱為“土包子時代”。后來,加盟或自創品牌盛行一時,“土包子”已經在江鎮銷聲匿跡。

如今行走在江鎮,空氣中尋不到麥香,反而彌漫著竹子的清香。當地沒有小麥,隨處可見的都是蒸籠店。

對于出門在外的江鎮師傅而言,蒸籠就是區別敵友的暗號。李兵如今已經改行做司機,他走進一家蒸籠店,操起一個蒸籠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江鎮人一眼就能看出江鎮蒸籠,“這種竹子做的、窄把手的小蒸籠就是江鎮產的,都是自己人。找檔口就要繞開它,如果是湖北人架的大蒸籠,二話不說只管支攤子”。

李兵點起一根煙深吸一口,回憶起當年。買了包子一掰開,“面皮像棉花絮一樣,餡少皮厚的,那在它旁邊架攤子絕對能干掉它”。他帶著一股狠勁說,“江鎮人對吃早點人的心理研究已經深入骨髓了,但凡江鎮人來做包子了,本地包子鋪連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就拿杭州小籠包來說,如何做成有湯汁的發面小籠包,他自己就研究了一套秘方。類似這樣的絕招,江鎮人家家戶戶都是口耳相傳。只是現在年輕人已經很少自己包包子了,機器已經全面代替了人工。

80后的新一代江鎮創業者汪敏,最近正在蘇州研發一個互聯網包子項目,“和美團外賣有點像,在網上預訂包子,第二天早上把包子送到門口安裝的專用保溫箱”。他給南方周末記者發來一個包子生產的視頻,從和面拌料到包包子,機器可以一氣呵成。他對比了這種差距,“過去3到5個人包一個小時,最多是5000個包子,現在機器一個小時可以生產25000個包子”。

老一輩包子人,大多有鼻炎和腰椎病,這都是包包子留下的后遺癥。眾立包子的老板詹善文對此感嘆,“年輕人再也不需要起早貪黑起床包包子了,成品化發展是未來的趨勢”。

劉會平也是這樣的思路,在他看來,無論是從人工成本還是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未來對店面的要求是將人工降到最低,只需要會蒸包子即可,“手工包子將成為奢侈品”。

30年前,江鎮包子剛剛興起的時候,鄰鎮的黃金貴推著一輛自行車來到了江鎮,在這里開了江鎮第二家蒸籠店。當年一輛自行車就能裝下制造蒸籠的家當,如今來輛卡車也未必裝得下。一切都機械化了,只有壓竹片仍然依賴手工。

黃金貴的手因為常年壓竹片而顯得尤為厚實,他一邊把竹片壓進蒸籠圈內,一邊搖頭感嘆,“這門生意好了三十幾年,好像就是今年有點不行了”。

聯系人:黃小姐

聯系電話: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