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在觸底反彈,火鍋迎來最好的機會!
田果 · 2020-08-18 10:50:15 來源:火鍋餐見
蕭條時期,大家最喜歡也能消費起的就是小酒小菜,酒精能疏解情緒,尤其是啤酒、火鍋將迎巨大機會。
最近 ,餐見君接觸的多位餐飲界大佬,比如鍋圈食匯楊明超,香天下朱全等都持上述觀點。
受“口紅效應”影響,餐飲股集體爆發,海底撈漲逾15%就是例證。“民以食為天”,當下正是火鍋企業逆襲的絕佳時機。
01
“口紅效應”紅利 ?
經濟越低迷,火鍋需求越旺盛 ?
美國1929年至1933年工業產值減半,但化妝品銷售增加;1990至2001年經濟衰退時,化妝品行業工人數量增加;2001年遭受9·11襲擊后,口紅銷售額卻翻倍。
在經濟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口紅效應”,指的是人們在經濟不景氣、收入降低時,轉而會買一些“不昂貴的非必要之物”,滿足自己的消費心理需求。
而當下,餐飲行業就是經濟大趨勢中的那只“口紅”,經濟大趨勢不好,人們用在餐飲上的消費不是減少,而是增加。
其中,“經濟越低迷,酒館越火爆”成為一條商業規律。因為酒精能疏解情緒,“以酒解憂”成為古今中外人們千年不變的行為習慣。
而火鍋也日漸顯示出和口紅、酒一樣的效應,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一是因為火鍋的麻辣本身就有過癮和刺激作用。
“口紅效應”背后的消費者心理是:經濟勢頭差的時候,人越是需要心理慰藉和快樂。而火鍋有著類似“酒精”的麻痹放松作用,適當緩解負面情緒,釋放壓力,強滿足。“沒有什么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有的話就兩頓”。?
其次,火鍋菜品豐富,同時包含巨大的菜品價值區間,在火鍋的菜單上,消費者可以找到廉價的素菜、平價的替代肉(火腿腸等)、稍高價的雜類肉(牛雜等)。
理論上,只要鍋底和蘸料得當,任何檔位的菜品,都能滿足“吃飽”甚至“吃好”的需求。
疫情期間的餐飲消費調查也表明,宅家人們的第一渴望就是火鍋。疫后餐飲消費復蘇最快的品類也是火鍋。 ?
火鍋的增長勢頭,資本市場早有洞察。
8月11日,餐飲股集體爆發,海底撈盤中漲幅一度擴大至15%,最高股價43.65港元,總市值2300億港元,創歷史新高。同時,呷哺呷哺一度大漲近8%。
海底撈早前發布上半年業績預警,預計虧損9億,且經過前段時間的“塑料烏雞卷”、“大腸菌群”等事,股價不跌反升出人意料。
事實上,股價一直都是對預期的映射,海底撈股價大漲背后,是資本市場對其未來業績肯定的一致性預期。
數據顯示,2020年8月11日,營業餐飲門店數較正常日(指2020年1月1日)+2.48%;海底撈、呷哺呷哺和太二2020年1~7月開店總數分別為191家、35家、30家。
就連九毛九,也轉身把“慫現煮串串”,升級為“慫重慶火鍋廠”。背后的邏輯的就是回歸大品類,大品類才有大機會。
種種跡象表明:火鍋是餐飲剛需中的剛需,有很強的反周期性特征。
02
需求彈性低 ?
“極致性價比”的火鍋,迎來巨大機會 ?
疫情反復成常態,經濟形勢不明朗,但是危機背后,也往往蘊含著巨大的機會。
疫情之后,什么樣的公司,會迎來巨大機會?
國內知名商業顧問劉潤說,一個生意恢復起來到底是快還是慢,這取決于需求彈性是高還是低。那些有能力把需求彈性比較低的商品,做得非常便宜的公司,將會迎來巨大的機會。 ?
什么是需求彈性?
就是需求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越是必需、越無法替代的商品,需求彈性就越低。 ?
比如鹽、大米,無論價格升還是降,需求不會發生太大變化,相反像進口水果、有機蔬菜,當消費者沒錢的時候,最先砍掉的商品就是這些。
法國進口的生蠔、新西蘭進口的車厘子、有機蔬菜、水果、豬肉......它們的需求彈性,從高到低。
清楚原理后,我們明白,經濟不好的形勢下,機會往往屬于需求彈性低的商品。
這里說兩個跨界案例,日本的優衣庫和無印良品,兩者都是在經濟危機中迅速崛起的,它們做的是需求彈性很低的商品。
比如無印良品,以低三成的價格,為顧客提供與百貨店品質一樣的商品,拿掉商標,包裝設計非常簡潔,降低了成本和價格,真正做到物美價廉。
同時,它們把這些需求彈性很低的商品,賣得非常便宜。也就是說,價格雖然降級了,但是品質不變,甚至反而升級。
這就是消費低迷的環境之下,最大的機遇!
回歸到火鍋上,餐飲本來就是剛需,但在剛需這塊蛋糕里,當然是那些能把產品做得很好,價格又低的商家能迎來機會,也就是能做到極致性價比的餐企。
老字號火鍋東來順,前不久在“變相降價”,在原來人均130多元的門店,推出了“68元自助”小火鍋,主打性價比,迅速引發了排隊熱潮,食客紛紛打卡叫好。
新興品牌賢合莊鹵味火鍋,人均不到60元,素菜都在5元左右,成為現象級排隊王......
此外,在疫后調查中,餐飲大佬們一致認為:極致性價比,是餐飲下半場的核心競爭力。
如今,國家出面制止餐飲浪費,多地餐協號召企業推出小份菜、半份菜,也是“性價比”的比拼。
說到底,“低價優質”才是當下能活下來,并且越來越好的真壁壘。
03
逆向思維 ?
越是困難時候,越能成就大業 ?
好企業從來不會靠天吃飯。有些投資者說,越是經濟蕭條,越是企業發展的好機會,不存在所謂的“應對”。
為什么這么說?
比如當下的餐飲環境,大家都節約開支,減少營銷活動,市場環境變得相對安靜;大多數餐企壓縮打折品質或者服務,消費者不滿情緒接踵而來;疫情加速市場出清,空出來很多優質商鋪......
對于那些千方百計尋找市場切入點的企業,尤其是新品牌而言,還有比這個更好的機會嗎?
三全殺入火鍋食材領域、杜中兵兒子開串串店、九毛九做“慫重慶火鍋廠”.......都是在當下市場環境下,出來搶食蛋糕的最佳時機。
試想,在一個廣告滿天飛,網紅層出不窮的市場環境里,你扔進去1000萬元,可能連一點浪花都看不見,但當大家市場都安靜下來,你再扔進去1000萬元,效果就大大不同。
在市場上,當人們一哄而上的時候,你要撤退;當人們都在等待觀望的時候,你要出手。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逆向思維”,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成就大業的時候——
1994年,墨西哥遇到經濟危機,所有企業都在縮減投資,可口可樂卻趁機加大投資力度,獲得前所未有的增長;
1998年,金融危機席卷亞洲,三星卻逆勢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一舉成為多個品類的龍頭老大;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蔓延到中國,肯德基反而加大在華投資,吸引消費,進一步鞏固快餐老大的地位。
所以,火鍋老板們,不要畏懼經濟蕭條,該出手時就出手,更不要因所謂的蕭條縮減企業的營銷費用。
更何況,中國經濟正在觸底反彈。
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說,中國GDP在一季度增幅6.4%,二季度6.2%,上半年平均增幅6.3%。比改革開放40年的8.5%平均增速低不少,經濟下行壓力明顯。但此時他仍然看好中國經濟。
“所有壞消息出盡了。所有人都做好最壞的打算。但是,當所有人都預期更差的時候,最差可能已經過去了。”??因為國家宣布“降準”,?這意味著國家開始回向調整,經濟可能會被刺激反彈。
而這些機遇,在洞察商業本質的人面前敞開,在閉著眼睛往前沖的人面前,緊閉大門。? ? ? ? ? ? ??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