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被禁食,龜、蛇、蛙、甲魚真的不能吃了?
紅餐君 · 2020-03-04 21:58:34 來源:紅餐網
餐飲戰疫,眾志成城!紅餐網(ID: hongcan18)將每天為餐飲朋友送上《餐飲戰疫·熱點解讀》,為大家聚焦餐飲品牌的最新動態,以及與餐飲相關的最新消息。為餐企加油,也歡迎大家爆料。?
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被禁食
龜、蛇、蛙、甲魚真的不能吃了?
3月2日,廣州市人大征求《廣州市禁止濫食野生動物規定(草案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禁食野外環境中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和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食用為目的人工繁育、飼養禁止食用的野生動物。 ?
按照規定,即使是人工飼養的蛇、牛蛙等,未來都有可能消失在老廣們的餐桌之上。有業內人士呼吁,當前急需明確野生動物概念,補充相關名錄。
幾天前,紅餐網(ID: hongcan18)剛剛報道過《40家餐廳命懸一線,“蛇王”輝哥:能否給人工養殖蛇一條活路?》,引發強烈反響。
2月29日,羊城晚報記者來到榕記蛇宴(保利中辰店),發現該店暫未恢復營業,而附近的大部分餐飲門店已開門攬客。值得一提的是,該店多個榕記招牌,均已將與“蛇”“龜”有關的字眼抹去。
(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以牛蛙為主菜、以鱷魚為主題的餐廳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而在黃沙水產市場,龜、蛙、蛇、鱷魚等品種的商鋪被通知相關產品自行銷毀,多家專賣店鋪鐵閘門緊閉。
“對野生動物缺乏明確定義,這是當前的癥結所在。”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研究員胡慧建告訴建議,“人工繁育成功的物種不應再稱為野生動物,而是人工繁育動物。”
胡慧建提出,按照現有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并沒有考慮到將野生動物與人工繁育動物區分,從而導致在法律實施和保護管理中,野生動物概念泛化,認為只要是家禽家畜外的動物皆為野生動物。
事實上,禁食后受影響的不止是食客與食肆,還有上下游配套產業鏈。
據廣東省龜鱉養殖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廣東龜鱉養殖在全國中拔得頭籌,從業人員26.56萬,產值合計403.3025億元。從龜鱉的飼喂及捕撈工人、包裝運輸、用品制造商、飼料廠家到相關機械制造商,涉及產業極廣。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楊朝霞認為,野生動物的禁食問題應按照“禁食的動物”“可食的動物”“倡導不食的動物”的三分法進行分類施策,沒有必要一刀切禁食所有野生動物。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最近這個問題搞得餐飲人和養殖戶人心惶惶的直接原因是,各地方的征求意見稿對野生動物的界定不統一,甚至出入很大。比如蛇,在有些地方似乎可以吃,但在有些地方則被一刀切。這也是專家反復強調的,希望對于野生動物的界定與分類,各地能形成一個統一標準。如果真的不讓,好讓餐飲人和養殖戶早做打算。如果允許,相關品類的餐廳也才能踏踏實實復業。
外賣訂單環比增100%,廣州早茶堂食也已復蘇?
據口碑餓了么數據顯示,服務行業的商戶營業已經全面回暖。
數據顯示,至3月初,在餓了么平臺,60%中小商戶已恢復營業,其外賣訂單總量環比增長100%。
在恢復營業的中小商戶中,街邊小店表現亮眼,整個2月,有超過8萬家小店在餓了么開通外賣業務,有接近70%的小店持續或開始營業,其中,60%的營收額達到或超過了春節前水平。
伴隨各地有序復工,寫字樓外賣訂單量逐漸回升,環比增長200%。
以浙江為例,臺州寫字樓訂單環比增長900%,金華寫字樓訂單環比增長700%,紹興、杭州環比增長均為630%。其中,溫州龍灣區和杭州西湖區寫字樓訂單環比分別增長1500%和1100%。
隨著復業復工的餐飲店越來越多,美食的選擇也越來越豐富。涼皮、肉夾饃、牛肉湯、熱干面等小吃類外賣訂單總量環比分別增長250%、220%、190%、150%。
其中,西安涼皮商戶訂單量環比增長近800%,渭南肉夾饃商戶訂單量環比增長超過1000%,鄭州熱干面商戶訂單量環比增長300%。
值得一提的是,據餓了么數據顯示,復工兩周多以來,廣州市防控等級較低區域的餐飲市場也逐漸回溫,而老廣們鐘愛的早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中腸粉店、茶餐廳、咖啡店等方便打包的商戶回暖跡象更為明顯,訂單量環比復工第一周增速200%以上,遠超粵菜、燒烤等傳統美食。
早茶無愧于廣州本地特色美食。數據顯示,廣州人復工第一件事情就是來份早茶。復工兩周多時間,廣州早餐時段的訂單環比增速比全天平均水平超過30%,回暖速度最快。?
喜茶、奈雪鏖戰3年 ?
疫情下短板暴露,賽點重置 ??
最近這三年,茶飲品類座次初現。
如今,茶飲品類的跑馬圈地尚未結束。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直接將賽程拉入“閉眼模式”——門店暫停營業的損失之外,如何備戰下一階段,于他們而言,拼的是刺刀。
雖然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城市里的奶茶店陸續開門營業,訂單開始活躍。但對于大多數品牌來說,訂單并未達到爆單狀態。
有記者走訪發現,即便在疫情尚未過去,奶茶訂單并未飽和、且并未開放烘焙區的情況下,一家喜茶門店的員工數量也達到20人左右。從分工來看,光是奶茶的制作過程,就包括泡茶、萃取、水果榨汁、奶蓋制作等等,再加上點單、收銀系統。
有餐企老板表示:新式茶飲的產品制作都純靠人工,所以一家門店得配備十幾個到幾十個員工。
(圖片來源:奈雪的茶官方微信)
人力成本之外,奶茶行業直面的另一部分損失在于房租。
這幾年,消費者對茶飲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交和休閑空間被重視,門店以200-400平方的規模較多。但在疫情下,門店規模導致的影響面也更為直接,每一平方米都在放大虧損。
有業內人士分析,本次疫情可能帶來的店面模式變化,新式茶飲品牌可能會嘗試在越來越多的門店推廣外賣模型——作為一個加工點只提供外賣服務。假設在門店密集度高的地方再增加一家店,純外賣店可以去負責承接附近商圈的所有線上訂單。
(圖片來源:喜茶官方微信)
傳統印象中,奶茶店無非是做一本茶飲生意,門店生意與外賣訂單相結合。但在新中式茶飲市場,數字化營銷卻成了長久布局。
疫情爆發后,茶飲品牌通過自有小程序下單、外賣平臺下單、奶茶周邊商品的線上零售成為主要銷路。在復工后也繼續如此。
按照原定軌跡,今年本是茶飲品類的加速之年,但是疫情帶來的影響面之下,競爭的維度被重新打開,在商品力和門店規模之外,數字化與產業鏈的升級變得更加緊迫。
海底撈開賣“到家小炒”?
餐飲“一哥”海底撈又刷新認知,開始賣“炒菜”了:宮保蝦球、辣子雞丁、番茄土豆燒牛肉、酸菜魚、大盤雞……
近日,海底撈在官方商城里上線了16款到家“方便菜肴”,新鮮現做,24小時送達。
不僅如此,接下來,還要推出更多和餐飲品牌合作的新零售產品,比如楊記興臭鱖魚即將上線。
海底撈此次上線的方便菜肴的所有食材都是經過煎、炸、煮、烹等預先做熟,由中央廚房工廠直發,24小時內送達。
顧客進行3-5分鐘加熱即可食用,“0門檻就烹制大餐,方便快捷。”是最大賣點。
一個做火鍋的,怎么突然去賣小炒了呢?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這個新品的全名是海底撈開飯了方便菜肴。
大多數人以為,海底撈不過是為了滿足當下人們被封閉在家,不敢外出的消費需求,是應對疫情的一種補充。
也有餐飲老板預測,接下來的餐飲業會開始往剛需品類轉了。而海底撈作為中高端火鍋品牌,對消費場景要求較高,疫情期間火鍋外送的增長并不是特別突出。所以,開賣小炒,是為了開辟新的家庭消費場景。
(圖片來源:海底撈官方微信)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當下,絕大多數餐企眼睛都在盯著堂食的回暖。但其實,即使沒有疫情,人們出去吃的頻次有限,家庭市場要比堂食市場大得多。
海底撈愿意挖掘這個新市場,也是因為它實力的使然。想做全產業鏈的生意,要有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和自己的中央廚房,而這些一定是要依托強大的資金鏈與管理能力。
不管怎么樣,海底撈此次試水,無疑在堂食、外賣之外,開辟了一個新的消費場景,即家庭消費場景,也符合海底撈追求多元化的一貫操作。?
停業一個月,江戶前這樣自救?
原計劃,知名日料品牌江戶前和很多餐企一樣,準備趁春節大干一場。然而,疫情打亂了一切。
疫情讓江戶前所有的籌備工作都暫停,公司從上到下與其它餐飲企業一樣都加入到配合政府防控疫情的工作當中。
哪怕日料品類不太適合外賣,但江戶前依舊選擇了這樣的方式自救。疫情期間,雖然外賣訂單飛漲,但也需要面對著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比如外賣小哥不夠。江戶前董事長田董只能客串一把外賣小哥,親自送,只為確保點單的消費者,能盡快吃上心儀的飯菜。
創始人姜老板還在第一時間,將江戶前菜品帶上快手平臺進行現場直播。并在釘釘平臺進行在線培訓。與員工每日分享,每日問候,關注員工疫情期安全及成長。這樣的舉動,一方面能讓員工能不斷學習新的內容,一方面也能讓顧客們了解到江戶前的新動向,是一個隨時保持順暢溝通的窗口。
此外,江戶前員工還積極開線上小店,全員分銷,人人做老板,人人賺傭金。
群接龍,有贊小店,分銷帶貨,直播帶貨,江戶前員工們第一時間推動有贊小店,短短3天內,江戶前家人們共開出170家有贊小店,進行分銷銷售帶貨。
在社群進行銷售,從不會到會,從無到有,一點一點學習,并推動人人銷售,人人變老板。創造了周周1000箱雞蛋,200袋大米的銷售業績。
5.33億美元!
麥當勞中國22%股權花落中信資本
近日,麥當勞中國大股東中信股份(0267.HK)在港交所發布公告披露,其全資附屬公司今天與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信資本”)旗下基金持有的公司CCHL 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 (簡稱CCHL)簽署了購買協議,中信股份同意出售且CCHL同意購買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簡稱FFHL)42.31%的股權。
同時,CCHL將承擔價值約為2.17億美元的同比例之未償還股東貸款,出售總代價為5.33億美元。
這意味著,中信系仍為麥當勞中國的第一大股東,其整體持股量并沒有一絲減少。
今天,麥當勞中國也做出回應:“我們很高興競標順利完成。今后,各股東將繼續緊密合作,推動麥當勞在中國內地的高速發展。”
*注:文章部分資料來源于羊城晚報、中國飯店協會、中國新聞網、電商在線、小食代、火鍋餐見、餐飲O2O、職業餐飲網、及其他媒體。也希望廣大讀者在評論區留言,為廣大餐飲人提供更多更寶貴的建議。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