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小菜園”登頂,他們想做真正的“民生消費”投資人
簪竹 · 2024-12-20 14:15:05 來源:投中網
“把自己約束在高頻、剛需、民生的大眾消費品。”
1983年4月,日本市場營銷信息雜志《穿越》刊載了一篇題為《二元化價值標準與“創費”市場結構》的學術文章。作者認為,人類社會對于一件物品/服務是否值得“消費”,至少經歷了四個階段的認知更迭:
最開始,人們認為只有能夠支持“生存必需(維持最低限度的衣食住)”的商品/服務才值得付費;后來,人類逐漸出現了“參與社會生活”的消費需求,收音機、電視機、車都屬于這一類商品;第三階段,人們開始追逐能夠提供“差別化、表現自我的商品”,市場上也隨之出現了流行、名牌的概念;到了第四階段,興趣、讀書、藝術等這些能夠“自我啟蒙及充實內心”的行為/事物,擁有了成為商品的可能。
這個結構完整的“四階段論”,在當時被認為完美地解答了“人類為什么會擁有如此繁榮的商品經濟”。尤其是在當年泡沫經濟的氛圍烘托下,“四階段論”更被當作的創業圣經,被大量套用在新產品的研發上。
但當時還只是小編輯、后來成為雜志主編的三浦展卻認為,“四階段論”并不完善,它更適合用來回答“為什么繁榮的商品經濟有時候看起來那么虛無”“為什么消費者和企業看起來都很疲憊”。也不能完美地解釋,為什么“像優衣庫、無印良品那樣除去雕飾的商品開始引領潮流”。
而這一系列思考,正是當下商品經濟最熱門的理論著作之一《第四消費時代》的雛形。支持者們認為,“第四消費時代”讓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商業文明并不是一個“線性”的推演過程。它會因為新技術的到來發生某種改變,但最終都會向著某種“底層邏輯”回歸,而找到這個“底層邏輯”才是關鍵。
無獨有偶。當三浦展站在消費者和創業者的角色上開始回望,消費賽道的另一端,投資人們也開始尋找“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加華資本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為消費賽道個性最鮮明的投資機構,他們在投資策略上有一條非常標志性的“紅線”——“把自己約束在高頻、剛需、民生的大眾消費品”——創始人宋向前對此的解釋是“除了是因為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能力邊界,另一方面是我們認識到消費行業有基礎設施職能、具有利他賦能的能力。”
“小菜園”就是這一思路下的最新案例。小菜園成立于2013年,是知名的大眾便民中式餐飲市場直營連鎖餐廳之一。作為小菜園的獨家投資人,加華資本在2023年先后兩輪進行投資,累計投資金額達5億元。2024年12月20日,小菜園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中式正餐第一股”正式誕生。
“底層”的信心
美國經濟學家、制度經濟學鼻祖索爾斯坦·凡勃倫在其著作《有閑階級論》里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隨著人類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得維持生計所需的勞動力更少,勤勞的社會成員的能量往往被用于追求炫耀性開支的更高結果,而不是放慢前進的腳步,享受更為舒適的節奏……但壓力并未因此而減輕,因為產出的增加被轉而用于滿足一個可以無限擴張的需求。
凡勃倫認為,生活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之所以對“機械革命”表現出不友善的態度,他提出的“所有機械發明是否減輕了任何人的日常辛勞,迄今仍是一個疑問”暴論之所以備受追捧,正是來自于這個隱匿規律的存在。
要解決這個隱秘規律帶來的困境,對于消費群像的理解、對于消費功能的理解,需要跟隨社會的發展適時進行迭代。
在形成“高頻、剛需、民生”這條投資紅線的過程中,加華資本也有相同的思考邏輯。在定義層面,在此前與投中網的一次對談中,宋向前將加華資本的投資范圍概括為“基礎的大眾消費品”,即建立在基礎社會職能上的、以民生消費為主的、具有利他性、賦能性的服務或產品。
“消費品”很好理解。一個最簡單的理解是,從經濟循環的角度出發,每個人的消費就是其他人的收入,因此一個社會想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消費”必然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基礎的、大眾的”這兩個前綴則來自于他們對“國內市場”的觀察。大環境上,14億人口與全球第二的GDP對應著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和最大的消費人群,同時也有不斷增長的人均購買力以及不斷提升的經濟發展水平,這給予了他們堅定投資消費的信心。小周期上,按照2022年公布的數據,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2萬美元,接近世界銀行劃分的“高收入國家”的入門標準——從發展規律上看,當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等收入國家,無一例外需要經歷從生產型社會到消費型社會轉型——這讓“生活場景的基礎條件改善”成為了一個長期命題。
這層認知的明確,是加華資本投資小菜園的信心來源。從產品定位來看,小菜園擁有鮮明的“大眾消費”底色,招股書中顯示,其目前數百家門店只有17.6%分布在一線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數量占比41.4%,人均客單價保持在60元左右,即便在一線城市也沒有超過70元。2023年,小菜園還進行了進一步的“觸達大眾”,推出主打社區餐飲的“菜手”,菜品定價5-30元,客單價不超過40元。
這個定位方向,是深刻在他們基因里的。小菜園2013年成立之后的首店開在安徽銅陵,幾年內的所有拓展都圍繞著銅陵拓展,在池州、蕪湖這些市場開了近百家門店,直到2020年他們才嘗試向一線城市拓展。
而創始人汪書高之所以選擇創業,是因為他從農民家庭走出來,做過很長時間的廚師,希望能夠開一家店解決家人朋友的就業問題。之所以選擇將小店拓展為“連鎖餐飲”,也來自于這段做過廚師的經歷,他希望改變希望能提高廚師、服務員的地位。
換句話說,加華資本能夠投中小菜園,是看到了“連鎖餐飲”這樣的商業模式,能夠在清晰的戰略定位和科學的管理體系的幫助下,更好地回答“成為一家怎樣的企業”、“樹立怎樣的品牌印象”、“為社會提供怎樣的服務”這三個重要命題。
巴比、老鄉雞這些加華資本的明星項目,也能看到同樣的底色。“包子第一股”巴比的前身是2003年開在上海南京路上的劉師傅大包鋪,創始人劉會平認為“包子”就該是餡兒大皮兒薄、吃著過癮但不貴的平民早餐,于是定價7毛錢一個,因此攢下了創業的第一桶金。號稱中國最“土”老板的老鄉雞創始人束從軒,最早就是養雞戶,自己的第一家快餐店“肥西老母雞”,就是因為他自信本地雞在口感和營養方面更勝一籌。
這層底色在巴比和老鄉雞的規模化過程中也扮演了關鍵角色。巴比目前有近3000家門店大多是夫妻老婆店,老板就是門店員工,把20%左右的人力成本拋開,保守估計每家門店能實現6000~9000元的月純利——可以說,巴比是靠幫助很多小家庭在城市里站穩腳跟完成的擴張。
束從軒最開始也是從學習經營開始,雖然店里客流絡繹不絕,但成本占比高達驚人的70%。他決定重新開始做學生,“起初常常在洋快餐品牌店一呆就是一天,看他們的門店裝修是用什么材料、桌子怎么放,地面怎么清潔,人員怎么分配安排”,后來又邀請了職業經紀人近距離觀察。最終形成了6冊親手撰寫的運營管理手冊,盡可能地做到用“親身經驗”服務每一個客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高頻、剛需、民生”也不僅僅是對項目的要求,同樣也是一套對創始人的考評標準。宋向前曾經這樣形容過與他合作過的企業家們,說“這是一個好人做企業家的時代,賺辛苦錢才真正地值得人尊重。要真正沉下心來學習做企業,做實業,老老實實地交付好產品、提供好服務,為消費者創造更好的消費福利。”
如果能做到這一切,企業和消費者都會進入一個理想的狀態中,因為企業追逐的是“合適的利潤,而不是可觀的利潤”。
“冠軍”的陪練
看到方向之后需要抓住方向。在投后這件事上,投資人通常分為兩派,一派可以概括為“幫忙”,另一派可以概括為“積極投入”。前者將主導權更多的交給項目團隊,盡可能不在經營、業務層面參與;后者則更積極地參與到項目的一切經營活動中,角色往往更像是一個co-founder。
對于這個重要的命題,加華的理解是投資人不應該成為主角。在加華的投資邏輯里,他們更愿意選擇“企業家”而不是“創業者”,這其中的區別是“創業者”更多指代的是一種職業選擇,“企業家”則是一種能力的集合,“懂得德魯克管理科學、能夠駕馭研發、駕馭市場,對企業、產品、市場有深刻理解”。
宋向前在很多采訪中表達了對“企業家”的信賴,把這種能力集合看作缺乏大風大浪的時代里真正的α。但這并不代表加華資本選擇了“放養”,他們將自己的參與更多劃定在“技術賦能”上,最大程度地成為“企業的事業合伙人、成為企業的編外CEO、成為企業奔跑向冠軍的陪練,能夠參與公司經營”就成為了他們的α。
這種思維貫徹在實際里,投后成為了加華資本最大的部門,占用了將近80%的運營成本,每個被投項目都配置了專門的團隊圍繞著ROE、品牌建設、渠道、市場、數字化進行結構性的培養,很多知識樹、思維導圖、產業圖譜就是加華團隊內部自己畫的,“全中國都沒地方抄”、“甚至可以說做了太多很細節的工作”。
這個習慣在小菜園的投前和投后中也有很具體的體現。
在正式投資之前的2022年,加華資本派出了一個超過10人的小團隊駐扎安徽銅陵,對小菜園的發展規劃以及企業核心需求進行調研。那時候小菜園還是市場中的一匹“隱秘的黑馬”,剛剛因為綠茶的招股書里將其列為“市場占有率第二的中餐”而名聲鵲起。
因此如何進一步提升在中式餐飲市場的市場占有率,尤其是在與綠茶、太二等品牌形成明顯差異化的“大眾便民中式餐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了加華資本與小菜園的共同思考題。而加華資本研究發現,隨著GDP增速變緩、消費者信心不足,購買力不足,消費進入消費平權時代。在家庭小型化、少子化、老齡化的趨勢下,需要更加充分洞察宏觀趨勢和消費者需求變化。在大眾便民餐飲領域,需要抓住更加高頻、剛需的餐飲需求有效供給。以消費者為中心,重塑供應鏈,才能獲得長期的復購。
在這樣的前提下,雙方形成的共識是小菜園的優勢在于聚焦“好吃不貴”的剛需市場。延續這一思路,上文提到的“進一步下沉的業務線”,定價更低的主打社區餐飲的“菜手”應運而生。
為了滿足更加剛需、多元化的消費場景,加華資本也參與進了小菜園社區型店“菜手”門店的從0-1的創建。從定位的區分上,小菜園專注商業區。“菜手”專注于居民社區及寫字樓。菜手的單店投入小、標準化程度高、管理難度小,經營“大眾+便民”屬性,具備“剛需+高頻”的特征。目前,“菜手”已在南京、上海試點成功。
加華資本也參與了小菜園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和數字化系統。在供應鏈端,加華協助小菜園完成數字化改造,確保從采購到配送的全流程可控性和溯源性。在門店端,導入BI分析系統、智能菜品管理系統和會員運營系統,提升了外賣能力,大幅提升門店的管理效率和消費者復購率。加華資本還幫助小菜園建立智慧選址、智慧巡店體系,門店生命周期管理和財務內控等系統,幫助小菜園搭建起5年戰略發展規劃。
這些工作讓加華成為了消費投資賽道中的一個“卷”的代表。宋向前也多次自嘲這是一種“反人性的競爭優勢”,因為“既不是一種愿景,也不是一種心靈雞湯,而是團隊每天到每個企業中間,通過具體的管理、具體的運作完成的積累”,“沉沒成本太大了”。
但加華相信這種“卷”正是對“投資”的一種本質回歸。
在哲學層面上的,“卷”是因為投資的本質是買下企業未來的盈利增長、買到的是時間產生的紅利,“派投資團隊去分析過去的財務數據只能證明他們過去很優秀”;在技術層面上的,“卷”是因為投資的本質是評估一家企業的現金流折現估值模型(即DCF),投資人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地方就在于“幫助企業在未來取得更高更穩定的盈利水平”。
可以說,小菜園的上市是加華資本的又一個明星案例,也是消費投資賽道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消費賽道經歷了大風大浪的沖刷后一次集體思考的結果。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幾年里,類似“小菜園”這樣以標準化為前提,基于不斷完善的現代化科學管理系統,實現規模化擴張的現代消費企業,將取代“概念創新”成為消費投資的主流選擇,而如何幫助企業戰略能力、組織能力、運營水平、供應鏈能力、數字化能力,將成為消費投資機構最終的“發展天花板”。
如果這一切真的實現,那么或許正如宋向前在一年前預測的那樣:中國未來在20年、30年將迎來歷史上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未來的二三十年也將是中國超級品牌誕生的一個超級時代。
?
本文轉載自投中網,作者:簪竹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