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自拍网-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99资源站-99资源在线观看-欧美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做餐飲,上紅餐!
投稿

降低成本,提升能效,食材正成為餐企盈利的最大突破口!

紅餐編輯部 · 2024-11-01 09:00:21 來源:紅餐網

把握食材行業發展規律,關注食材未來發力點,將有助于餐飲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

題圖:圖蟲創意

本文為“2024第四屆中國餐飲品牌節”的圓桌論壇實錄,餐飲供應鏈指南整編發布。

七分食材三分做。食材是餐飲企業產品創新的勝負手,是品類崛起的底層邏輯。食材市場的發展、變化,也直接影響著餐飲端的經營。

對餐飲企業而言,如何充分挖掘食材優勢,打造更適合餐飲企業的差異化菜品早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發展課題。

日前,在“2024第四屆中國餐飲品牌節”上,花椒學社、花椒餐博大會創始人騰飛與云味館創始人遲煥濤,多嘴超級肉蟹煲品牌創始人肖巖松,伊尹餐飲集團總經理張偉濤,胡邏卜餐飲產品賦能工作室創始人、中烹協菜肴研發專家胡 罡展開了對話,大家圍繞《餐飲食材和菜品創新》的話題發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以下為論壇對話實錄,略有刪減。

面對食材“周期”,

要做好預警、預判,合理應對

騰飛:今年以來,很多常見食材的價格都出現了大的波動,比如,牛肉價格下跌、蔬菜價格上漲。降價還好說,但漲價對餐飲人來說,就意味著經營成本增加,進而影響到餐廳的經營。

所以,面對食材價格波動比較大的時候,大家一般都是如何應對的?餐飲人又可以采取哪些策略?

遲煥濤: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追溯到品牌最初選擇品類以及設計模式的階段。如果一個品牌主打單品,它的產品結構可能就會非常簡單,面對漲價時就會很被動。

各種肉類的料肉比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喂養一斤的谷物/飼料,能長出的牛肉大概是一兩,豬肉有三兩,雞肉則能達到七兩。所以,牛肉的價格一定是波動最大的。

以云味館為例,一開始在設計產品結構的時候,在動物蛋白這塊,就把肥牛、雞、豬等類產品做了比較均衡的搭配。面對食材漲跌時,門店就會在主推產品方面做相應調整,從內部進行消化。對于大的連鎖品牌來講,面對食材漲跌,其實沒有太多辦法,漲了就是漲了,不可能退而求其次,因為企業在產品、定價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標準,所以一開始要在頂層設計上多思考一些。

肖巖松:這個話題要從兩個層面來看,總體上現在的餐飲品牌大部分都是幾家、十幾家,乃至二十幾家店的規模。這些小規模的品牌是沒有議價權的,只能在市場上通過各種渠道購買與自己標準相匹配的食材。而每一種食材都有全年的平均價格,所以品牌在設置菜單時,可以參考近幾年食材的平均價格,要多做調研。

對于已經做到幾百家,甚至上千家、上萬家規模的品牌,則會有更多議價權,會更有優勢。對這些品牌而言,全年食材的價格相對還是比較平穩的。

總體來看,就是要有個預警和預判,包括在定價的時候,要充分想到平均價格的安全線。

胡罡:關于這個話題,我給大家五個建議。

第一,調整產品結構、優化菜單。舉個例子,比方說一個品牌以前的主食材是魚類,但現在魚類漲價了,那是不是可以考慮增加牛肉,增加成本比較低的主食材,調整菜品,綜合利潤點就能提升。

△圖片來源:餐飲供應鏈指南攝

第二,供應鏈的管理。想要控制成本,供應鏈的管理是極為重要的。我管理過三四百家店,涉及兩個品牌,每年通過供應鏈的管理,可以節約3000萬元以上的成本。供應鏈的管理過程中,要選擇優質、更穩定的供應商,同一品類可以有多個供應商,當然也可以采取招標形式選擇供應商,優化上游的成本。

第三,提高效率,提升食材的使用率。舉個例子,我曾經接觸過一家企業,它整個廚房里面用到了19種蔥,包括洋蔥絲、大蔥段等等。但最后通過對菜品的改良和升級,變成只用4種蔥。用1款小蔥代替了以前的3種蔥,在原料管理、生產等方面的效率上有了很大提升。

第四,制定合理的價格策略。產品定價時,可以做一些浮動定價。我們每個季度都會召開產品的經營會議,去分析產品結構及定價,從而在每個季度做一些價格方面的調整,這樣能有效節約成本。

第五,提高附加值。餐飲品牌可以跟上游生產型的食材公司一起去開發,自定義食材。總體來看,現在的雞肉食材已經開發的差不多了,但是魚類食材空間還很大,魚皮、魚腸等都還有挖掘空間,品牌挖掘后還可以自己命名新的產品,自己定價。

張偉濤:伊尹是一家做中高端的餐飲,我們現在主要賣套餐,不點菜。我們采購產品是全年定價,不會因為某一階段,某個食材漲價而變動,故而也不會影響到毛利。

應對食材價格波動問題,我建議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調整菜品結構,選出多款性價比高的菜品、套餐。

第二,提升菜品的附價值。

第三,做好源頭供應鏈直采,供應鏈早已是企業發展最核心的一環,也是應對食材價格波動的關鍵。

地方美食也可以“長紅”

騰飛:地方美食出圈也是這兩年比較火熱的一個現象,包括東北鐵鍋燉、天水麻辣燙、貴州酸湯火鍋等。但很多餐飲人表示,這些地方美食能走紅卻不具備長紅的基因,且難以全國化拓展。對此,大家怎么看?

遲煥濤:管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品牌界定標準,品牌界定品類。”米村拌飯的拌飯是小品類,小菜園的徽菜是小品類,但他們卻都普及了。

△圖片來源:小菜園

所以說,無論是貴州酸湯還是鐵鍋燉,更需要的是品牌對它進行定義創新以及普及。我認為,沒有小眾的菜系,只有做不好的品牌。

肖巖松:近兩年,餐飲業里出現了一個明顯現象:跟風嚴重。某一個品類如果在短時期內很火,幾乎所有餐飲品牌都會跟進。但實際上,現在的顧客在選擇餐飲消費時會非常有針對性,大家只會基于自己想吃的東西去做選擇。

整個餐飲業現在就是大浪淘沙,被淘出去的品牌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代表其所處的賽道不行了。有些品類的風口過去后,能留下來的品牌,往往更能代表這個品類。

以我在上海開的一家東北菜館為例,我們并沒有做任何改良,而是完全的復刻。很多食材都是從東北發貨過去,還有東北的一些風土人情也都完全復刻到了上海。現在門店已經經營了一年多,表現還不錯。在我看來,地域性餐飲向全國發展,還是要完全復刻,包括整體的氛圍也要盡量復刻。

胡罡:地方小眾菜、小眾品類的興起,一方面得益于近兩年地域文化、國潮等的興起;另一方面,也有上游供應鏈的推動作用。以酸湯為例,相關的供應鏈企業已經有幾十家了。我認為,餐飲企業與供應鏈企業之間是雙向的,一個是拉動,一個是推動,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如今全國酸湯系列產品火爆的局面。

而關于地方菜如何在全國范圍內發展,有些人會堅持不變,保持原汁原味。但也有些人會覺得要變成全國性口味才能適應市場。還是以酸湯牛肉為例,我們曾接觸過一個牛肉酸湯火鍋品牌,其選用了貴州苗家酸湯為基底,同時又加了一些四川的泡椒而調的酸湯味道。現在,該品牌已經開出了幾十家店,且門店分布于多個省份。

還有一個例子,大概20年前,我還在某公司任職,當時我所在的公司推出了藤椒口味,很多人那個時候是不認識藤椒的。但現在,藤椒已經滲透進全國各地的菜系,甚至連西餐都有用到。

所以說,今天大家熱議的酸湯,我相信是能夠跑出來的。一些酸湯品牌想要做到長紅,也是有機會的。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張偉濤:伊尹主做單品,主打海參。我們有一個招牌菜叫:沖浪活海參。但其實,我們最早布局的時候,是考慮過兩款產品。一個是蔥燒海參,另一個是沖浪活海參。蔥燒海參是魯菜的一個經典菜品,沖浪活海參則是我們獨創的菜品。

最后,我們還是選擇了沖浪活海參作為主打單品。迄今為止16年里,我們一直堅持主打這個菜品,與此同時,也有開發不同類型的口味,讓大眾接受。

在我看來,不管是小品類,還是大品類,都要考慮消費者接受的程度,這一點很重要。

產品穩定且不斷迭代升級,

才能持久吸引消費者

騰飛:云味館主打云南米線,還做云南菜,目前門店也已覆蓋全國多個省份,遲總能否跟我們分享下,云南菜要出滇,走向全國,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遲煥濤:我上個月帶幾位餐飲老板實地探訪了昆明的餐飲市場,去吃了當地非常出名的菜品。所有人吃完后,都說沒吃明白,不明白為什么會受追捧。包括最近在昆明很火的普洱菜,很多人也沒有聽說過,沒有吃過,也吃不明白。這背后反映的其實是消費洞察的問題。

對餐飲品牌而言,首要做的就是對自己的顧客進行洞察,這是基礎,非常重要。

其次,品牌對自身品類的理解要夠。也就是從用戶端著手,用自己的專業獨特性來進行產品包裝,最后形成了既有自身獨特性,又能滿足顧客需求,是顧客喜聞樂見的產品。

就像小菜園,主打徽菜。徽菜本身是一個挺小眾的菜系,但小菜園卻開出了幾百家門店。小菜園對外的公告顯示,其門店銷量排名前四的菜品包括紅燒肉、地鍋雞、臭鱖魚、老母雞湯。除臭鱖魚以外,其余三個都是有普世性的。所以,品牌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適應大眾顧客的需求。當然,還要對整個食材供應鏈,以及風味有非常強的知識沉淀。

騰飛:米線、粉面快餐具備剛需、平價特點,這兩年的發展勢頭不錯,但可復制性比較強,容易出現產品同質化問題。在遲總看來,米線這類傳統美食如何能給消費者帶來持續的新鮮感?

遲煥濤:大概十年前,全中國的米線都長得差不多。但到了2017年前后,米線品類開始進行分化。云味館也是從2018年開始,從獨特性出發,選擇用老母雞現熬原湯。對此,云味館還專門委托了溫氏定養土雞。

△云味館創始人遲煥濤

在外部呈現上,我們也使用了大鍋現熬,給用戶提供獨特的價值。還有米線原料層面,我們會全球采購大米,對米的蛋白質、植物纖維、淀粉等成分進行分析,再磨成漿做成米線成品,堅持科學的標準和營養。

我認為,大連鎖品牌經營的底層邏輯一定是:穩定且能持續迭代升級。

堅守初心,

做餐飲就是要提供給顧客最好的一餐飯

騰飛:我們注意到,前不久,多嘴發布了新品及5.0版本。肖總,能否跟我們分享下,這次產品創新、門店升級的思路。

肖巖松:今年,多嘴超級肉蟹煲已經到了發展的第10個年頭,我們是三年一小動,五年一大動,今年正好趕上了“大動”的節點。為什么多嘴的5.0版本能成功,我認為主要歸功以下三點。

第一,決策上的成功,我們放棄了創始人的思維。我們意識到品牌的目標客群,并不是我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所以在門店的升級過程中放棄了我的一些個人喜好。中國很多餐飲創始人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決定品牌的產品、設計等,但隨著消費群體日漸年輕化,很多創始人未必是品牌的目標消費客群,這時候能不說話就不說話,讓你的目標客戶去說他們喜歡什么。

△多嘴超級肉蟹煲品牌創始人肖巖松

第二,多聽顧客的意見。我們這次門店的裝修風格、產品線的搭配等都是依據目標客群的喜好來調整的。最終的結果也證明,我們做對了。

第三,堅持初心。我們最早做餐飲的時候,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我們不會算賬,不會算毛利,最后一個月剩了多少錢就是掙了多少錢。而近幾年,很多餐飲品牌越來越會算賬了,我發現越會算賬,活得越累。所以我們現在依然秉承不算賬,用最好的初心做整個品牌的升級,這也是我們這次門店能成功升級的一大因素。

總結來說,做餐飲就是要提供給顧客最好的一餐飯,顧客才是我們最好的反饋。以前多嘴的門店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等地,因為我們沒有信心能走出來。但接下來,我們可能會把品牌的優勢發揮到全國,把門店開到更多地方,為更多的顧客服務。

騰飛:煲類、砂鍋類菜品,因為自帶煙火氣,受到市場追捧,但也有消費者認為,其實這類菜品是將預制表演成了現制,您怎么看呢?肖總覺得,肉蟹煲這個品類有哪些特點?

肖巖松:我們有些菜品本身能提前預制,但我們并沒有這么做,這是我自己的堅持,并不代表對與錯的問題。

多嘴升級后的門店里,所有產品100%現做,而且我們把所有產品都放到明檔里去做,這是很有挑戰的,對團隊有挑戰,對整個產品線也很有挑戰,但我們還是咬緊牙關,做成了。

關于肉蟹煲這個品類,我沒覺得它很有煙火氣,只是有不一樣的形式。東北地區有一道菜,家家戶戶都很喜歡,就是“亂燉”。把所有的食材放到一個鍋里面燉,最后形成各種口味薈萃。有人喜歡吃排骨,可以往里面放排骨,喜歡吃牛肉,就往里面放牛肉。

肉蟹煲的成功,也有相似性,這類產品沒有局限性,顧客喜歡什么食材,就可以往里面加什么食材。

把基礎打牢,

打造“好吃+易做+利高”的好產品

騰飛:“同質化”一直是令餐飲老板非常頭疼的大問題,尤其是在品類、菜品方面的同質化,會直接影響到門店的客流。因此,很多連鎖品牌會堅持不斷上新,通過菜品的創新來打破同質化困境。但實際中我們也發現,很多上新最后都是反響平平。所以,在您看來,餐廳在菜品研發和創新的過程中,有哪些誤區是要注意的?

胡罡:今年以來,特別是從4月份開始,各大連鎖餐企都在迅速增加產品的種類、數量,但這當中實際有幾個誤區。

△胡邏卜餐飲產品賦能工作室創始人、中烹協菜肴研發專家胡罡

一是盲目跟風。比如酸菜魚流行了,不管哪一類企業就都開始加起了酸菜魚。

二是形式大于內容。有些人只學到了皮毛,可能只是在擺盤上面像,但并沒有把真正的好口味和好食材學到,導致形式大于內容。

三是缺乏市場消費數據、調研的支撐,做出來的產品并非消費者想要的。

四是忽視成本。不計算成本使勁上新,最后成本就高了,這種情況也很嚴重。

怎么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上新成功?還是要從餐飲企業的品牌定位,消費者需求,產品設計研發和培訓落地這幾個方面來著手。

首先,上新的產品一定要跟品牌相符。我曾接觸過一個失敗案例,某公司早年覺得西貝的肉夾饃和涼皮,賣得很好,于是在公司里面上新了涼皮和肉夾饃,但上新之后就是一地雞毛,銷量很差,就是因為跟品牌定位不符。

其次,上新的產品要基于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一定要通過真正意義上的訪談,甚至通過企業的私域、微信群去了解顧客真實的需求,創造適合他們的菜品。

再次,在設計、研發產品環節,要真真實實做到最好。現在做產品研發一定要深耕,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學習、模仿、創造。以我自身為例,在學習方面,我會帶領團隊出去,一般至少會有五個人,會用背包背一堆設備,包括咸度計、卡尺等。去到別人家餐廳,就訂一個包間,菜要點3份,要檢、要稱、要測咸度、酸度等。當然,口感上的酸度可能不太好判斷,但我們有五個人,可以提前設定酸度最高值是10,大家嘗完各自覺得是幾,統計下來,加權平均,最后再回去制定。通過這樣科學地學習、模仿,才能把產品真正學回來。

最后,做到100%落地,不管從供應鏈,還是從管理方面,多個維度都要做到1:1的還原落地。我認為越是同質化的時候,餐企越要下大功夫做實際的研究,把產品的“1”做到最好,把基礎做到最好。

騰飛:如今,很多業內人都表示,餐飲業已經進入深耕時代,好產品賺錢的時代來了。對此,您怎么看?您覺得什么樣的產品才能稱之為“好產品”?對于當下餐飲創業者在選擇品類、賽道時,您有什么建議?

胡罡:我認為,好產品的定義就是“好吃+易做+利高”。實現“好吃”,首先是產品的五感品質要好;第二,能夠讓人產生更多多巴胺,在口味、造型等方面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關于“易做”,不管是高端餐飲還是大眾餐飲,都要容易做。這樣廚師,或者其他操作者做起來才有愉悅感,才愿意把這個菜品做好。具體來講,一是易復制,產品的操作步驟不要太復雜,食材要好加工。

二是易標準。現在的菜品標準,包括三方面標準。

一是食材的標準化,包括上游食材標準化、到店食材標準化等;二是設備工具標準化,像最近的機器人炒菜,讓廚房效率更高,就是設備工具標準化的一部分;三是廚師執行的標準化,可以通過培訓,通過建立SOP、SOC,通過加強實操來落地。

最后,關于“利高”,不是指餐飲品牌單獨的門店利潤高,而是基于整個產業鏈的利潤分配,要讓大家都能賺到錢,要在主食材上找到利潤點。就像企業用到的雞食材,完全可以跟上游合作養殖,追溯到上游把成本降下來,最終實現利潤。

關于今年做餐飲如何選品?我個人建議,有五大品類值得投入。一是新鮮現做形式的品類,現炒、現烤等都可以,推薦鍋炒的菜系,圍繞菜品來突圍;二是小火鍋,差異化的小火鍋依然有市場;三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砂鍋;四是廣東地區的現烤鮮牛肉;五是現鹵菜品。

“80%的經典+15%的流行+5%的驚喜”,按照這樣的邏輯來選品,會更容易成功。

優化產品、門店、模型,

瞄準家庭客群,高端餐飲還有發力空間

騰飛:今年以來,高端餐飲普遍壓力都很大。而伊尹旗下的“伊尹宴”、“伊尹海參館”,都主打高品質餐飲,伊尹是否感受到市場環境帶來的壓力?在經營策略上,伊尹是否有調整?

張偉濤:“難”和“卷”基本上是每個品牌都要面對的,尤其像人均500-600元客單價的品牌,會很難。但面對上半年的環境,我們也做了一些調整。

△伊尹餐飲集團總經理張偉濤

第一,推出“1+N(店中店)”多元舉措。我們有一家約四千平米的店,店里一共有45個包房,原來是一種業態,但從今年7月起,我們將該店調整成了多種業態,將線上+線下、堂食+外賣+外帶+外燴(送餐服務)進行結合,實現“1+N”的多元化。

第二,產品上做了調整。原來我們的產品線比較長,所有的菜都是現炒,一共有150多道菜品。但從今年7月起,我們調整成了32道菜。包括1道招牌菜,3道特色菜,1道引流菜,3道競爭菜。最后還有3個“8”,即8道盈利菜,8道大眾菜,8道融合菜。

這樣“瘦身”以后,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原來單店是52個廚師,現在只用32個廚師。還有一些隱形的費用也降下來了,都大大提高了我們的能效。

第三,去中心化。我們將原來的配餐中心,去掉了,集團中心也去掉了。我們的規模不大,總共10家店,北京8家,濟南2家,但都是重資產。小的店2000平左右,大一點的店四千平。通過去中心化的調整以后,收獲還是蠻大的,毛利會控制得相對較好。

另外,我們不打價格戰,我們只調整價格,由原來的500-600元的客單價,調整到了現在的200-300元。隨之而來的是客群方面的一些轉變,我們原來80%都是商務宴,20%是家庭餐。現在反過來了,80%是家庭餐,20%是商務餐。

騰飛:今年以來,高端餐飲普遍壓力都很大。而伊尹旗下的“伊尹宴”、“伊尹海參館”,都主打高品質餐飲,伊尹是否感受到市場環境帶來的壓力?在經營策略上,伊尹是否有調整?

張偉濤:考慮到上半年行業環境的影響后,我們對客群做了調整,業務類型已經發生了轉變,現在是20%的商務宴,80%家庭宴。如今,一到周末,我們的門店基本都滿座。而我們的客群大都是80、90后,00后很少。

另外,我們主打商務宴請,90%都是套餐模式,幾乎沒有單點,以前是不做團購的,包括抖音等平臺也基本不上。但現在,我們也開始做一些線上的團購活動,針對團購的套餐,我們還增加了20%。

前段時間我們就推出了一個四人的團購餐——波士頓龍蝦套餐,平均下來一個人也就花費160多元。差不多一周的時間,就賣出了約5000單,現在都要限流。

總體來看,經過各項調整后,現在的門店端已經有了很明顯的成效。

聯系人:黃小姐

聯系電話: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