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自拍网-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99资源站-99资源在线观看-欧美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做餐飲,上紅餐!
投稿

觀察丨熬過“寒冬”,豬企“幸存派”有共識:縮表

胥帥 · 2024-06-05 10:57:24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一輪豬周期,半部擴張史。”隨著今年豬價回暖,“最漫長豬周期”似乎步入尾聲。

難熬的“冬天”讓豬企傷痕累累,行業負債率猛漲20個百分點,15元/kg成為盈虧生命線。

盈虧生命線之下,“后豬周期”時代誕生養豬“幸存派”。

即便豬肉價格在漲,“價漲量升”已不再是“幸存派”的共識,取而代之的是降本增效,主動收縮資產負債表。

今年4月,養豬行業沒有那么冷。牧原股份(002714.SZ,股價48.74元,市值2663.81億元)、新希望(000876.SZ,股價10.07元,市值457.76億元)、溫氏股份(300498.SZ,股價21.86元,市值1454.13億元)等頭部豬企,談得最多的是生物安全、技術手段、長期經營理念。4年前的此時此刻,投資者聽得最多的是各大豬企奮勇爭先的出欄量。

成本“躺不平”,擴產“擴不動”,秦英林、劉暢、溫志芬、陶一山、何祖訓他們接下來將思考什么?

微利時代的共識:成本“躺不平”,擴產“擴不動”

2019年,A股10家大型豬企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40%,最低20%出頭,最高不到70%。2023年,A股10家大型豬企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0.2%,最低逼近30%,最高逼近90%。

以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3家龍頭企業為例,5年時間資產負債率增長了20個百分點~30個百分點。

“一輪豬周期,半部擴張史。”2019年,出欄量前八的養殖企業生豬合計出欄4499.93萬頭,占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8.27%。2023年我國生豬出欄量居前十的上市公司合計出欄約1.49億頭,占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20.53%。

幾年時間頭部豬企出欄量漲了兩倍多,這是上一輪暴利豬周期的一個縮影。劇烈涌入的邊際供給量沖垮了邊際需求,自2021年6月起,豬周期進入下行期。超過20個月的虧損時長及最大月虧損高達559元/頭的極值,造成了這一輪“最漫長豬周期”。

2023年16家上市豬企合計巨虧超200億元,豬企主營業務出現全行業虧損。

“江西豬王”林印孫倒下了,曾經上市豬企第二、江西豬企第一的*ST正邦(002157.SZ,股價3.28元,市值304.98億元),差點“倒下”。

傲農生物債務逾期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成為*ST傲農(603363.SH,股價4.6元,市值40.03億元),行業已無人談論曾經的“養豬黑馬”吳有林。

ST天邦(002124.SZ,股價2.60元,市值57.77億元,以下簡稱天邦食品)董事長張邦輝在2024年新年賀詞寫下“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但他依舊沒有等來“春天”——天邦食品因無法清償到期債務申請預重整。

熬著,熬著,到了今年3月,“最漫長豬周期”終于迎來曙光,市價悄悄越過15元/kg的盈虧生命線。

牧原股份養豬盈虧平衡點出現了:3月豬價15.1元/kg,成本15.1元/kg。新希望4月份成本已經降至14.7元/kg,公司整體轉為盈虧平衡。神農集團(605296.SH,股價41.76元,市值219.26億元)4月份14.58元/kg的售價已經大于14.2元/kg的養殖成本。

各家豬企紛紛公告養豬成本已經低于15元/kg,至少到今年二季度,它們是這輪“寒冬”后留下的“幸存派”。

這輪豬價上漲到底是豬周期反轉,還是乍暖還寒,已經不重要。豬周期的微利狀況幾乎成為一種共識。與之伴隨的是:豬企不會去賭周期,更不會去賭價格。

“最漫長豬周期”重挫了頭部豬企的資產負債表,市場份額占20.53%的它們幾無可能重復大規模擴張的敘事。新的敘事替代過往,現在豬企的共識是降本增效,競逐行業邊際最低成本的“皇冠”。

成本“躺不平”,擴產“擴不動”,越過15元/kg的盈虧生命線后,幸存者們的下一步籌謀是什么?

創新不是價值項,是養豬必須項

5月22日,在牧原股份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上,董事長秦英林穿著黑色西服,打了一條淺藍色領帶。這一天,距離3月的盈虧平衡點已有兩個月,距離牧原股份的“三十日危機”已經差不多有8個月。去年9月28日以來,公司被各種“小作文”包圍,股價大幅下挫。白天開交流會,晚上開投資者電話會,牧原管理層的日常變成會議“車輪戰”。如今,“至暗時刻”遠去,業績反轉預期又令股價表現樂觀起來。

秦英林在股東大會上的表態頗為冷靜,他希望投資者不要在股價短期波動中丟掉信心,不要因為外界傳言而恐懼,“給股東們帶來利益是一項偉大的負擔,你們發自內心的熱愛和發自內心的行為,給牧原股份的經營者帶來了信心”。

他將講話的重點落在了“創新”上,這是秦英林養豬三十年以來的總結與思考。創新不是高高在上,帶來價值項的行為,而是發展的必須,“這一點我們感受特別深,如果哪一段時間的創新少了,我們隨時會從專業化大公司賽道上退后和落后”。只有對創新的不懈努力,才能反饋到公司的成本下降和利潤提升。

某種程度來講,秦英林把這種創新看成是“多么痛的領悟”。因為每一次創新要付出業務上的損失,1分回報也會帶來0.8分的損失。牧原股份在業務創新上踩過坑,每次都感覺成功了,但回頭一看又掉進坑里,“最終折騰的結果,總算比過去好一點”。

創新的前提是要有業務差距上的認知深度,國外育種、疾病管理、飼料營養研究和中國養豬有差距。秦英林形容:“發現第一名遠遠超過我們當期的狀況,這就啟發我們靠創新及經驗讓業績達到它的標準,最終降低成本并提升利潤。”

傳統養豬需要算法等科技支撐,畢竟豬不會說話,上了規模的豬群更不會告訴你它們存在什么問題,“這個時候又需要我們掌握豬的微小變化——特殊的聲音、體溫變化,去覺察豬群會出什么問題,再采取什么措施方案來促進(它們的)健康”。秦英林說。

在秦英林看來,生豬養殖行業經歷了多次疾病的洗禮,不同企業在疾病應對能力上存在差異,能力優異的企業具有發展優勢。

養豬不賺錢,規模無意義

今年1月30日,在新希望2023年年會上,董事長劉暢穿著一襲紅衣站在臺中央。劉暢說,希望用二次創業的心態,同甘共苦,全力“修復新希望”。時間越來越緊,養豬是一場回歸農業本質的“持久戰”,要一分一分地摳利潤。

不到兩個月,新希望高層便出現人事變動,公司副總裁兼豬產業事業群總裁陶玉嶺被聘任為公司執行總裁,晏秋波、李爽為公司副總裁。陶玉嶺專于養豬,晏秋波長于飼料,高管層少有兩名直達生產一線的干部。這一變化契合新希望今年要抓的“飼料+養豬”主營路線。

5月底,陶玉嶺第一次以執行總裁的身份出席新希望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

這個皮膚稍顯粗糙的北方漢子,說起話來謙遜又實誠,多次表達跟優秀的同行存在差距,充分與同行交流學習后,當下的思路就是養好豬,解決眼前問題,從生產思維轉到經營思維。生產思維是更注重規模,“如果養豬不賺錢,那生產上再多講究也是毫無意義”。

要把豬養好,解決眼前問題,首要是改進技術手段,解決疫情防控問題。長期養好豬,競爭優勢靠育種。例如在母豬上做基因芯片,帶來豬群遺傳性能的提升。公豬在遺傳性狀上的改良表現變好,才會對斷奶仔豬和育肥效率帶來更快速的改良。

盡管“養豬不是高科技”的活,但一線生產員工卻要會用高科技。年初的年會上,劉暢分享對AI(人工智能)養豬的看法,她認為育種要依靠先進的AI算法。究其根本仍然是一種更復雜的養豬降本方法論。

神農集團董事長何祖訓,是曲靖陸良縣的一個農村娃。由于家里窮,排行老二的何祖訓從小就幫父母養豬。養豬養了幾十年,他也帶領神農集團成為云南規模最大的豬企。5月底,他把豬養到了廣西。5月28日,在那隆豬場竣工投產儀式上,皮膚黝黑的何祖訓穿了一件灰色短袖。致辭之初,他照著發言稿念了幾段,講了兩分鐘后就把發言稿索性扔了。脫稿講話倒是更能反映這個樸素漢子的內心,“我其實很少出省(云南省),但我心里一直有個情懷,就是好山好水好豬好肉好生活的美好畫面”。

傳統養豬有污染的一面,這是何祖訓所不能容忍的。他現場給了在座高管一個“警告”:“我不希望聽到(豬場)帶來環境污染的事。”

至于如何保證環保不越紅線,同劉暢一樣,何祖訓也提到了“科技感”,“神農一定要著眼未來的生物安全理念,最重要(的是)尊重人性,尊重科學”。

這一理念意味著大量的硬件投入,甚至是要動點腦的投入。以往養殖使用175W保溫燈(分娩欄需要兩個保溫燈,合計功率350W),引入185W電暖板就能實現替代。相比功率350W的能耗,電暖板明顯更低;制粒冷卻風機增加變頻調速設備,又能減少15%的顆粒冷卻能耗??

部分豬企不想擴張,活著的都了不起

今年年初,溫氏股份董事長溫志芬感嘆,這次周期超長時間的磨底,讓所有從業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有行業人士說了一句話“方向、現金流、成本、策略和速度是養殖企業要時刻關注的關鍵詞”。

到了4月,溫氏股份總裁黎少松說:“在行業變革期,企業要尤其重視成本和資金:沒有領先的成本,很容易被淘汰;沒有足夠的資金,容易頂不住持續虧損的壓力。”

唐人神(002567.SZ,股價6.91元,市值99.02億元)董事長陶一山也如此認為。上一輪豬周期,陶一山是最語出驚人的“預言家”:2020年9月,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均價47.95元/公斤,陶一山預言拐點就在2021年年初;2022年豬價將跌到20元/公斤時,陶一山稱“甚至4元~5元/公斤都是完全有可能”。即使分析師言之鑿鑿地稱肉價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但“最漫長豬周期”的齒輪已悄然轉動。現在,陶一山表示,“我們并不看重豬價(的)一時漲跌,而看重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當前的趨勢是經營質量更重于經營規模”。

說到此處,他有一段精彩的比喻:正如開著一輛滿是乘客的大巴車在走曲折的盤山公路。一個成熟且有擔當的企業家不能因為這一段路走得順暢,就猛踩油門,也不能因為下一段路過于顛簸,就猛踩剎車,而應當懷有憂患意識,采取循序漸進的策略,實現每一個階段的目標。

市場除了這些已上市的規模企業外,還有大量資本市場之外的養豬戶。

新希望有一個觀點,盡管豬價回暖,但頭部企業修復資產負債表,進一步擴張空間有限。這時要關注警惕中小規模養殖場的擴張,如500頭左右母豬的豬場,一旦有錢很快就擴產。

穿越這輪豬周期后,成都旺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擁有4000頭母豬的存欄量。董事長江騰濤承認現在日子好過一點,但還沒到擴產的時候。

他說:“沒有‘子彈’了,能夠活著的養豬企業都了不起。”

當然,市場的復雜性就在于非一致性的選擇。有的豬企在修復資產負債表,有的豬企選擇在低迷之際擴張資產負債表。

4月18日,中糧家佳康(01610.HK,股價1.95港元,市值89.35億港元)位于吉林省洮南市的66.24萬頭綠色健康生豬養殖項目正式開工。在2023年業績報告中,中糧家佳康提出2024年公司將加快核心業務規模擴張。

 

本文轉載自每日經濟新聞,每經記者:胥帥

聯系人:黃小姐

聯系電話: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