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措并舉制止“舌尖上的浪費”
劉亮 · 2023-05-08 10:52: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糧食、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近年來,中國大力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多措并舉制止“舌尖上的浪費”。
“中共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通過出臺相關文件,開展‘光盤行動’等,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但一些地方的婚宴浪費、外賣點餐浪費等現象,仍然觸目驚心、令人痛心。”
6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制止餐飲浪費專項行動新聞發布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總監王鐵漢在會上談到當前餐飲浪費現狀時如是評價。
作為全球人口大國,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數量不容小覷。據統計,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該數字接近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機構調研顯示,近年來,大型餐館、游客群體、商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
“餐飲浪費現象,既有物質生活日漸豐富而忽視了糧食節約的因素,還有監測評估體系不夠完善、違法行為處置不易到位、宣傳引導不夠深入等原因。”王鐵漢分析指出。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為有效制止“舌尖上的浪費”,中國已陸續出臺相關文件措施,如反食品浪費法、糧食節約行動方案、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等,在社會營造了反食品浪費的良好氛圍。
針對當前突出問題,今年3月,中國市場監管部門還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制止餐飲浪費專項行動,通過立標準、建制度,強監管、嚴執法,廣宣傳、重引導等措施,進一步制止餐飲浪費現象。例如,加大對餐飲外賣和婚宴、自助餐、單位食堂等重點領域的檢查頻次和力度;針對平臺主體,加強行政指導,防范點餐浪費;針對商戶主體,倡導合理調整菜品份量、規格,推出“小份菜”“半份菜”等。
中國反對糧食浪費,從國內外環境看,具有重要現實背景。于國內,雖然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糧食安全長期態勢是“緊平衡”,糧食生產仍面臨成本攀升、資源約束、剛性需求大等挑戰。于國際,受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沖擊,國際糧食市場不穩定性增加,饑餓人口急劇上升,這些都提醒中國要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然而,從現實層面看,在全社會有效督促節約糧食,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面臨著如何真正落到實處,統一標準等難題。
王鐵漢指出,為了讓這項工作成果“可感知”,透過“小切口”做大文章是關鍵:“從節約一瓶水、節約一碗飯開始做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營造反對浪費的大氛圍。”
他進一步舉例稱,市場監管部門指導國家會議中心把550毫升的礦泉水換成380毫升的小瓶礦泉水,按照年均會議用水80多萬瓶測算,每年能節水超13萬升。此外,推動外賣平臺企業優化滿減湊單機制,點餐訂單“滿減湊單”頁面,主食類餐品替換為可長期保存的預包裝小食品,有效避免糧食浪費。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風俗習慣存在差異,餐飲浪費表現也各有不同。針對這一國情,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管理司司長肖寒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推動地方和學協會以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形式,與國家標準形成“組合拳”,共同助力餐飲節約、反對浪費。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動反對餐飲浪費工作取得進展的同時,中國各地也在探索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經驗做法。
江蘇省市場監管局局長沈海斌當天在發布會上介紹“江蘇經驗”時表示,今年制止餐飲浪費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江蘇通過指導各地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識別、智能傳感等技術打造“節約型智慧食堂”,相關企業和學校食堂餐廚余量比同期下降50%至90%。展望未來工作,他透露,未來在制度規范、智慧監管、文化養成等方面還將下更大功夫,推動該省制止餐飲浪費工作再上新臺階。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記者:劉亮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