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嘴剝蠶豆皮,“口水蠶豆”背后到底藏著多少惡?
· 2022-03-30 15:34:31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惡心得很!惡心!”近日,面對云南昆明某加工坊出現的“口水蠶豆”亂象,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的執法人員忍不住痛批。據澎湃新聞報道,在云山村的這家農副產品作坊內,工人們竟然用嘴剝蠶豆皮,現場所有工人及負責人均無法出示健康證。
面對執法人員的質疑,老板先是矢口否認,而后稱周邊幾家作坊都在這樣做,最后又辯稱是自己生意太好,招致同行嫉妒舉報。老板的回應雖說“槽點”滿滿,倒也真實反映了個別小作坊主的心理。他們一是缺乏堅守食品安全底線的道德約束,不覺得“口剝蠶豆”等操作有多大不妥,甚至將其視為一種“行規”,二是對相關法律法規缺乏了解和敬畏,以為一句輕飄飄的“下次不這樣了”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口水蠶豆”造成的安全隱患顯而易見,如果加工工人自身具有傳染病,一旦他們用嘴剝過的蠶豆流向市場,很可能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危害。這段時期,“口剝蠶豆”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的隱患更是不言而喻。監管層還需引導各家廠商樹立食品安全底線意識,明確自身行為邊界,避免監管責罰“不痛不癢”,如此才能真正讓從業者所忌憚,不敢違規操作。
圖片來源:攝圖網
看到“口水蠶豆”亂象,人們會自然聯想到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土坑酸菜”事件,它們共同激發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隱憂和警惕。不過,與成規模生產的土坑酸菜不同,以“口水蠶豆”為代表的小作坊式生產,有著較為特殊的監管難點。
首先,小作坊式生產往往有分散、隱蔽性強、流動性大等特點,很容易成為監管盲區。一方面,這給有效管理帶來了難度,但另一方面,小微業態也有難以取代的存在價值,既能解決就業、活躍地方經濟,也能滿足民眾的多元消費需求。回家路上,去小區附近的便民市場捎幾樣菜、順便買點小吃,是不少人省心、實惠的選擇。這種離散的產業生態一旦被施加過高的“一刀切”式生產標準,其價格優勢必然喪失,生存空間也會受到擠壓。
因此,對市場中的小微經濟體,最關鍵的還是要實現精細化治理。有關部門既要堅守底線,及時發現、處理各類違法違規亂象,也要保障其生產、交易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不至于被“一竿子打死”。
針對小作坊問題,中央政府與各地都在探索綜合治理方案。2019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明確,小作坊也須實行100%登記,由“小散低、臟亂差”向“小而精、名特優”轉變。這一舉措旨在做好摸底工作,盡量將小微經濟主體納入監管視野,避免違規生產、質量堪憂的“漏網之魚”流向市場。
此外,一些地方也嘗試通過提供資金資助、場地租金優惠等方式,鼓勵食品小作坊進入集中園區生產,通過園區統籌規劃、管理,推進食品小作坊集約化生產。比起簡單的關停、罰款等措施,類似努力能夠更好地對從業者施加正向引導,也能緩解小作坊的生存壓力。
當然,違法違規不容狡辯。對于此次曝光的“口水蠶豆”亂象,有關部門該責罰就要嚴格責罰。不管是強行辯解,還是花式“甩鍋”,都無法為其推脫責任。而要讓這類惡心的事情不再出現,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標準,加強對小作坊生產的精細化治理,無疑是必要之舉。
紅餐點評
從“土坑酸菜”到“口水蠶豆”,商家們對食品安全的藐視令消費者瑟瑟發抖!別說是疫情期間,任何時候這樣的行為都是堅決不被允許的。一句簡單的“別人家都是這么做”就想把鍋甩干凈?未免想的太簡單。由此可見,商家們對食品安全的意識是多么淡薄。
小編認為,盡管小作坊分散、流動性強,但相關監管部門必須要實行100%登記,并對從業者進行必要的培訓,使其深刻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道德底線以及違法行為所要承擔的嚴重后果。否則,單靠監督是很難徹底杜絕此類違法行為的。只有使商家從根本上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自覺遵守食品安全規則,才能更加有效的實現監管,創造更加和諧的食品安全環境。
?
本文轉載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