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吃”不到人造肉:難吃和貴是攔路虎
付艷翠 · 2019-12-25 10:34:51 來源:鉛筆道
因為“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上市,國內多家人造肉概念股跟著一路飛漲,讓這個“陌生行業”突然火了。??
資本方面,部分機構開始涌動,有的開始準備成立專投植物肉賽道的基金;也有投資人為了多認識行業創業者,組團去參加人造肉相關活動,了解行業發展趨勢;還有專注于中國人造肉市場地投資機構要在3年內孵化30家創業公司。
然而,資本市場上更多的玩家還是處于觀望狀態。 ?鉛筆道DATA中收錄了10家與“植物基蛋白”相關的創業項目,它們中僅有3家公司,分別在今年6月、7月、8月獲得過3筆融資。 ?
與此同時,口感和成本,成為人造肉行業發展的攔路虎。雖然有數據顯示,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400億美元。但目前,行業還是僅有46億美元的小賽道,需要長期培育。??
部分投資機構開始涌動 ?
“ ?我們機構正準備成立一個基金,主要看‘植物肉’這一塊兒。” ?在一場規模為120人的植物基活動中,坐在臺下的一位機構投資人李明亮(化名)向鉛筆道透露,他是和同事一起來參加這場活動的,主要是關注一下人造肉行業的現狀,了解下行業發展趨勢。
與李明亮一樣,另一名機構投資人王銘(化名)也向鉛筆道表示,他們機構從Beyond Meat上市之后,就開始看人造肉行業,來參加活動是希望多認識一些人造肉行業創業者,進一步了解下行業現狀。王銘所在的機構主要關注消費和教育,他自己關注人造肉已經有2年時間,但在這之前一直都處于觀望狀態。
“今年9月開始,國內多款“人造肉”產品先后落地。淘寶造物節上‘人造肉’出現爆款,以及‘人造肉’獅子頭又收獲了高度關注之下,資本關注這個行業并不突兀。”王銘感慨,他們機構之所以關注這個市場,也是因為今年的人造肉行業非常熱鬧。
一時間,資本們似乎“嗅”到新風向,開始在“人造肉”行業涌動。 ?
“ ?感覺現在的‘植物肉’領域已經到了一個拐點。” ?專注于中國人造肉市場投資的道夫子共同創始人張濤表示,隨著“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今年5月上市,行業已經吸引了投資界眼球。
據了解,人造肉分為兩種,一種是“植物基蛋白”,是利用大豆蛋白、小麥蛋白、豌豆蛋白等植物蛋白作為原料提取,通過科技手段深度加工制作成肉的結構,模擬動物肉的氣味和口感并做到基本一致;另一種是用動物的干細胞置于營養液中培養,培養出肌肉組織,其外觀、口感與傳統肉基本無差。目前,由于成本和技術等因素,我們在市場上能見到的僅為“植物基蛋白”。
人造肉領域雖然已經引起資本的關注,但下注的資本卻并不多。 ?根據公開資料,鉛筆道收錄了10家“植物基蛋白”創業項目,它們中僅有Vesta未食達、珍肉和Starfield星期零3家公司,分別在今年6月、7月、8月獲得過3筆融資。
像廣州的植物基酸奶品牌“愛鮮制”,來自成都的植物基零食品牌“原豆復興”等,這些公司都很低調,對外披露的信息并不多。
“ ?大部分投資機構還是處于觀望中,因為他們現在還不能明確地看到人造肉行業確定的市場規模。” ?張濤介紹,在北美,對于植物基蛋白領域,每一個上、下游都有投資行為,然而在中國,美團等服務型公司被投資的機會反而更活躍,在產品端、生產端等投資還很欠缺。
他坦言,植物基行業還很新,真正懂行業的投資機構并不多,現在行業內的熱鬧,其實存在一些“追風口”的嫌疑。
事實確實如此。在鉛筆道上一篇人造肉文章中,我們采訪了5位消費領域投資人,他們均表示,最近(今年8月)才開始關注人造肉領域,但暫時還處在觀望階段中。
張濤從三年前就已經關注植物基蛋白領域,剛開始,他創立的道夫子主要從事一些國外產品的市場引進。道夫子對國內市場的植物基蛋白市場做了一年的調研后,決定把重點放在“植物基”創業企業的投資孵化。
不過,張濤看好國內人造肉市場的長期發展。 ?他介紹,道夫子計劃于2020年上半年設立中國新生代好食品孵化器,在3年的時間里爭取在面向中國市場的替代性蛋白質產品領域投資和孵化30家創業公司。
人造肉上、下游產業或迎來機遇 ?
事實上,各類人造肉的上、下游產業鏈,如大豆、豌豆蛋白、胎牛血清等項目可能共同發展,迎來新機遇。
“ ?國內人造肉尚處空白,上下游都還有優化空間。” ?植物肉公司Vesta創始人兼 CEO 解子涵曾對媒體這樣表示。
與此同時,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目前人造肉的大豆需求量還不足以影響大豆供需,但隨著產業鏈不斷延伸,對大豆業可能會產生影響。“當前中國大豆種植和深加工發展階段還較初級,未來隨著我國的大豆種植和深加工的產業升級,也能分享到人造肉行業發展紅利。”
與人造肉行業“沾邊”的公司們也開始“興奮”起來。 ?
蘇州鴻昶生物成立于2010年2月5日,主要生產植物肉產品,是冷凍、常溫素食制造大廠和知名企業,產品品項包括天香素火腿、素五花肉、千葉豆腐等,多達300余種。
在12月12日的中國新生代好食品創業匯北京站活動上,鴻昶生物總經理邱秋月透露,她們公司創立之初,主要面向的是具有宗教信仰和素食主義人群,在其他人群的發展上并不理想。但隨著這波人造肉浪潮,她相信植物肉既環保,又健康的特性,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新潮飲食習慣,有著巨大的商機。
她認為,在不遠的將來,植物肉會越來越受到中國消費者的歡迎。同時,其已經與植物肉企業Starfield達成合作,將在 Starfield 中占股,共同啟動植物肉新項目。
除了鴻昶生物,雙塔食品在8月10日的深交所互動日上表示:公司已經將人造肉研發及市場布局列入公司戰略發展規劃中。該公司是Beyond Meat的間接供貨商,也給國內人造肉公司“珍肉”寄過新研發成功的豌豆蛋白樣品。
實際上,早在6月7日,雙塔食品就宣布新品研發成功,公告稱,經過多年技術研究,公司成功研發出新產品“豌豆組織蛋白”“豌豆拉絲蛋白”,“上述產品的研發成功填補了國內豌豆組織蛋白、豌豆拉絲蛋白的空白。”
主營業務集中在氨基酸和調味品領域梅花生物也曾表示,不排除間接供貨給人造肉企業的可能。
“就我們目前了解到的,國內還沒有對外公布的人造肉創業公司至少有10家。與此同時,很多大型的食品或者肉制品的公司都在布局人造肉相關的科研儲備、配方和市場調研。”植物肉品牌“珍肉”創始人呂中茗曾在今年8月初向鉛筆道透露,國內正涌現一批人造肉初創企業,“只不過對外發聲的企業還不多。”
8月底,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李健也曾對媒體表示,目前國內已有60多家企業聲稱要造人造肉。
顯然,機遇之下,國內人造肉市場也正迎來一批“新兵”。 ?
口感和成本,人造肉行業的攔路虎 ?
“人造肉行業是很熱鬧,但其口感需求還遠遠沒有達到國人的要求。”在品嘗完一批人造肉漢堡、肉卷等,上述投資人王銘向鉛筆道表示,外觀看不出差別,但吃起來不如真肉緊實,且因為人造肉的味道并不能媲美真肉,還需要太多調味品去掩蓋。
他表示,人造肉的這一缺憾也是他們機構還在觀望的主要原因之一。 ?
實際上,鉛筆道在活動現場隨機詢問品嘗了人造肉的人員,他們有人表示,嚼起來感覺跟真實的肉相似,味道跟真肉只能說是比較接近。
也有人表示,人造肉的肉質是一粒一粒的,顆粒感重,口感還是比較“松散”。
而上述投資人李明亮則表示,他主要擔憂的是成本問題和技術因素。因為他觀察到,這些人造肉與普通肉類看似并無太大差別,不品嘗的情況下,已經很難分辨出真豬肉和人造豬肉。品嘗后,雖然人造肉的韌性沒有真肉那么真實,但味道還是不錯的。
鉛筆道在淘寶上輸入“人造肉”關鍵詞發現,平臺上已有Omnipork新豬肉、Beyond Meat人造肉等產品可供消費者購買。其中,230克的Omnipork新豬肉定價為28元(原價56元)。相比市場上正常流通時期地豬肉價格,人造肉確實顯得有些貴。
成本問題依舊是擺在人造肉公司面前的攔路虎。呂中茗曾向鉛筆道介紹,“珍肉”目前已經能夠將成本控制到與普通肉類相同,但具體售價還不方便透露。
之所以能夠在成本上領先一步,呂中茗解釋,“中國功能性蛋白的產能和提取技術十分發達,以Beyond meat所用原料豌豆蛋白為例,中國本土企業占全球過半市場份額。我們的定位是通過技術的突破在未來3年內進一步提高口感,降低成本。”
通過細胞培育的肉類成本更加高昂,每磅甚至高達上萬美元,以至于短時間內根本不會大規模地生產。Memphis Meats的數據顯示,2017年3月,一磅培育肉的生產成本是9000美元,該公司預計,到2021年,人造肉的價格將降至消費者可承受的水平。
“ ?歸根到底還是人造肉的技術需要革新。” ?李明亮表示,目前的人造肉行業還處于早期階段,技術發展并不成熟。
讓人造肉完全達到真肉的口感水平還有一定難度。呂中茗也曾向鉛筆道解釋,這需要分離蛋白在通過加熱、冷卻、擠壓等工藝制成組織蛋白,將植物蛋白大分子結構展開再重新排列。這里有很高的技術門檻,達到完美的肉類口感,還需要技術的突破。
因此,技術研發也變得尤其重要。正如解子涵所說,現在這個時間點,技術研發是核心,“最好的營銷是產品本身。”?
行業還需要培育 ?
有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400億美元。然而,現在的人造肉領域卻僅是一個小賽道。
素食機構Plant Based Foods Association的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素食肉類的銷售額為6.7億美元,而市場調研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肉類替代食品規模約為46億美元。
顯然,現在的人造肉市場并不成熟。 ?
一方面,行業上推出的產品并不多,反而是一些“豆制品被貼上人造肉的‘標簽’,在市場上‘橫行’。”
鉛筆道通過淘寶、天貓搜索“人造肉”,發現真正售賣人造肉產品的寥寥,甚至大多為豆制品。
另一方面,鉛筆道翻閱淘寶評論,發現消費者購買人造肉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嘗鮮、跟風以及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并不存在持續購買的現象。
同時,國內消費者對人造肉接受程度似乎并不理想。艾媒咨詢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被調研的1586名中國消費者中,有36%的受訪者表示對人造肉并不了解,29%的受訪者表示對人造肉非常了解或比較了解,由此可見人造肉這一新品類在中國消費者眼中還比較模糊。
在調研中,非常愿意、比較愿意嘗試人造肉產品的受訪者占到29.7%,但是非常不愿意、不愿意嘗試的受訪者比例高達51.3%。在不愿意嘗試人造肉的消費者中,近一半是出于心理因素的影響,擔心技術不成熟、口感不佳是另外兩個降低消費者嘗試意愿的重要因素。
對此,張濤也表示,消費者確實對植物肉普遍有顧慮,且存在獵奇心理。他認為,短視頻、微博、抖音,以及B站等社交媒體上,雖然也有很多吃播發布關于植物肉的評測,給消費者普及信息,好像在認知這一階段的壁壘已經開始瓦解。
但大家還是存在跟風的嫌疑,真正的好產品應該是能夠被大眾市場持續性地接受、消費,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賽道。 ?張濤認為,植物肉不應該存在“代餐”一說,一旦它作為肉的替代品去定位就很難在短期內克服主流消費者的心理障礙,有礙其成長。它應該作為一個新的品類來定位,并有更多的產品應用,從而讓消費者一日三餐都能夠想到去食用。
張濤補充道,目前,植物肉在初始階段大多在走高端路線。比如,已經上市的人造肉漢堡,人造肉月餅;Starfield與奈雪的茶、餐廳合作推出的人造肉等。
“但這些操作只是植物肉公司們開始進入市場的切入點,未來,這個行業應該還有無限可能。”正如張濤所言,行業還需要時間培育。至于這個賽道能否成長為一個萬億的市場,還需要時間去證明。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