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餐飲品牌獲1.8億元投資,輕食是新的風口嗎?
周一一 · 2018-08-27 22:56:51 來源:紅餐
中國的“食草族”越來越強大了。
行業人士預測,中國輕食產業規模有望在3年內突破1000億,五年內逐步占到餐飲總收入的10%左右。
這是餐飲業的新風口嗎?
日前,gaga鮮語宣布獲得1.8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從2010年成立至今,其已在深圳和上海開設了22家品牌直營店。
一直以來,gaga鮮語都把“輕食”作為品牌的重點品類發展,并將自己的核心優勢產品“鮮果茶”與高品質的社交空間相結合,走“輕食”主義路線。據了解,融資后的gaga鮮語將以輕食和茶飲為切入口,將其社交空間模式復制到更多地方。
無獨有偶,8月1日瑞幸咖啡對外宣布要強勢進軍輕食市場,并且自即日起至年底,其在全國所有門店的所有輕食,包括麥芬、三明治、羊角面包等一律五折優惠。瑞幸咖啡創始人郭謹一表示,“輕食五折優惠,價格是低于成本的,肯定虧錢。”
虧錢也要做,輕食是新的風口嗎?
01?什么是輕食?
“輕食”一詞,最早從歐洲而來。在法國,午餐的“lunch”正具有輕食的意味,大多指簡易、分量不多、不用花太多時間就能吃飽的食物。
紅餐(微信號:hongcan18)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目前我國主打或倡導輕食的品牌,譬如gaga鮮語、瑞幸咖啡、水果先生等,他們對輕食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
他們認為,“輕食”并非是一種特定的食物,而是任意食物的一種形態,它們以低脂、低熱量、少鹽少糖為特色,且富含高纖維和營養,其中包含了沙拉、烘焙、甜品等。此外,更重要的是,輕食往往代表的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從品類細分來看,目前以輕食為主打概念的餐飲品牌大多以“咖啡+輕食”、“茶飲+輕食”、“鮮榨果汁+輕食”、沙拉專門店等經營模式存在。
此外,不少正餐餐廳也在菜單里加入輕食類產品,有的咖啡店和烘焙店直接賣起了沙拉,甚至還有一些水果店把門店隔成兩個部分,一邊賣水果,一邊賣主食沙拉。
02?3年將突破千億市場,輕食憑什么?
資本的嗅覺是敏銳的。
紅餐記者梳理發現,除了gaga鮮語和瑞幸咖啡外,自2014年起,已經有不少輕食品牌獲得了數百萬至幾千萬的融資,譬如沙綠輕食、好色派沙拉、大開沙界、瘦沙拉等。
而據某外賣平臺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的沙拉外賣單量為1%,2017年躍升到了5%;外賣平臺上的輕食主題餐廳月訂單在1000~4000份之間。
行業人士預測,中國輕食產業規模有望在3年內突破1000億元,5年內逐步占到餐飲總收入的10%左右。
當資本和品牌爭相涌入,很多人不禁想問,輕食怎么就這么受追捧了??
符合消費者對健康和養生的需求
當下90、00后為主力軍的消費人群正在崛起,加上佛系養生之風吹到了餐飲行業,消費者的口味和習慣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數據顯示,2018年麻辣味餐廳比甜鮮味餐廳少了94萬家。
“健康、養生”逐漸成為餐飲發展的關鍵詞,輕食主義正好迎合了這一訴求,從而得以乘勢而上。
于是,不僅主打輕食理念的餐廳越開越多,就連肯德基、吉野家、德克士、沙縣小吃等快餐連鎖品牌,從去年開始,也相繼推出了“輕食概念店”,紛紛推出輕食產品。
符合消費者對社交的需求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餐廳的社交場景。而據行業人士稱,社交和輕食可以說是天生的一對CP。
紅餐專欄作者王鹿鹿認為,輕食餐廳實際上是一個小吃小喝小聚的消費場景,這種能夠利用消費者碎片化時間來提供多場景消費的,無論是主食沙拉,還是烘焙、甜品等,輕餐在未來的市場份額是相當可觀和值得期待的。
譬如gaga鮮語給消費者打造的是一個產品與人之間連接的體驗空間。從早上十點到晚上十點,從早午餐到晚餐,無論是為了填飽肚子還是商業談判、閨蜜談心,人們都可以在這里進行。gaga鮮語此次的投資方君聯資本就表示,其之所以會選擇gaga鮮語,看中的就是后者獨特的商業模式——“鮮果茶+輕食+社交空間”。
△圖片來源于gaga鮮語公眾號
03?輕食目前不太好做
輕食似乎已經成為了餐飲行業的一個發展趨勢,那么,輕食好做么?
為此,記者特地采訪了多位輕食品牌經營者以及行業專家,他們大都認為輕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同時,他們也承認,目前輕食產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消費者的習慣沒有形成
中國目前的輕食為什么做不到像在美國那樣風靡?究其原因在于飲食文化上的區別。
在國人的固有印象中,輕食并不會是主食選項,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會進入主食備選項,甚至有很多人覺得輕食就是嘗鮮一樣的存在,很多人吃了一兩次就不再吃了。
換言之,就是輕食餐廳目前的獲客成本相對較高,即便打著健康的旗號,在消費者對輕食文化產生認同感之前,他們很難去接受一個新品類的出現。
譬如瑞幸咖啡,即便其創始人郭謹一十分看好輕食市場的未來發展潛力,但他很清楚,輕食的消費習慣在我國并沒有形成,所以不得不通過“五折優惠”的補貼來提高用戶的消費頻次,去培育消費習慣。
問題顯而易見——補貼過后,消費者是否會繼續買賬?我們不得而知。
門檻低、同質化嚴重
“輕食食材種類不多,又不需要復雜的烹飪技術,所以菜品的標準化程度較高,而且食材的倉儲、物流也比較簡單,因此生產模式容易復制。”一位輕食店店長告訴紅餐記者。
從原材料和制作工序上看,輕食天生就具備快速復制的基因,但反過來,這也成為了輕食市場的一個軟肋。
以前兩年最為火爆的沙拉品類為例。
沙拉強調的是食材原料的健康、營養搭配均衡,但本身冷門的沙拉就不符合國人的胃口,除了那些健身人士和追求瘦身的白領外,普通的消費者在連續幾天都吃沙拉后,也會覺得寡然無味。
細看近些年涌現的大大小小的沙拉品牌,它們的菜單和食譜相差不大,導致在口味上差異不明顯。 而那些“喜新厭舊”的消費者本身對品牌的忠誠度就不高,結果就是哪家有優惠哪家才有人氣。
門檻低、易于標準化,也引發了品類發展山寨和同質化的現象;而輕食品牌一旦沒有了自己的品牌優勢和護城河,等到消費者的新鮮感一過,它們離死亡也就不遠了。
相關資料顯示,2015年12月10日,位于杭州的GREENY小綠格蕾沙拉在經營4個月后正式宣布與吃貨們“告別”; 2016年 4 月,極客沙拉關閉了北京的兩家門店,開始嘗試新的 “店中店”+ 線上配送模式;2017年初,“沙拉日記”宣布倒閉。
結 語
輕食作為一種舶來文化產物,進入中國市場未久,仍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輕食想要在中國餐飲市場殺出重圍,卻也并非那么容易。
對于輕食從業者來說,如果有資本加持,或者愿意去培育市場,是可以去試一試水的。
正如CIBANK春筍渠道吳憨子所說,輕食行業幾乎沒有紅利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做,但如果品牌本身具備優秀的團隊、優質的產品、創新的模式及足量的資金,任何時候都是機會。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