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之隆副總經理朱長輝:預制菜出海就是中國文化出海
紅餐編輯部 · 2023-04-23 16:36:15 來源:紅餐網
3月29—30日,由央廣網、紅餐網和良之隆·中國食材電商節三方共同主辦的“2023中國餐飲產業峰會”在武漢國博中心·漢廳盛大召開。峰會期間,良之隆副總經理朱長輝接受了《央廣面對面》欄目組的專訪。
主持人:2023中國餐飲產業峰會的主題是“共創·共贏”,可以談一談您對這個主題的理解嗎?
朱長輝:這次峰會的主題“共創·共贏”,與舉辦了11屆的中國食材電商節的服務宗旨、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食材節的宗旨是開放、合作、共贏、共創、共享,只有不斷地、更深度地開放,才能夠實現所有食材供應鏈產業人的共贏。
主持人:過去預制菜主要服務于B端,被譽為餐飲的幕后功臣。這幾年,預制菜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發展出不少C端預制菜品牌。談一談您對預制菜未來發展趨勢的看法嗎?
朱長輝:預制菜未來的趨勢,我覺得有四點:
首先,從C端來看,隨著年輕人消費觀念的升級,家庭廚房會迎來巨大的變革。我認為在未來的5—10年,廚房、餐廳和客廳這三者很可能合三為一。未來,烹飪不再需要提前去切配,只需簡單幾個步驟,就能做出媲美大廚的美食,這是所有年輕人的期待。
其次,預制菜是一個巨大的賽道和風口。數據統計,2022年,國家統計預制菜的GPA容量是4,000億。我認為未來10—15年,預制菜肯定是朝著10萬億的規模去發展的。當前各級政府和相關機構在預制菜上投入這么大力度,一定也是對預制菜的發展有所期待的。
再次,預制菜出口將會迎來巨大的增長。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是飲食文化,飲食文化的傳承離不開預制菜,所以預制菜出海就是中國文化出海。
最后,如果說C端的未來主力是AB包,那B端的未來發展方向則是通過主料加上復合調味料的AB包,再加上炒菜機器人所掀起的革命來提高餐飲業各渠道的效率變革。
主持人:有人說餐飲供應鏈是連接上游農業和下游餐飲的中間環節,您認為餐飲供應鏈的意義在哪里呢?
朱長輝:國外的餐飲供應鏈,兩端是高度標準化的,上游工廠的預制菜產品標準化,下游則西餐的標準化。西餐的供應鏈存在標準,比如美國的SYSCO公司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但中國目前還未出現類似的餐飲供應鏈企業。
中餐文化源遠流長,八大菜系,上下游都沒有形成標準化,因此國內的餐飲供應鏈企業對標國外的企業,難度與差距都是非常大的。
不過,我認為在選品、資金流、倉儲物流、信息流以及垂直領域和垂直單品等方面,國內市場還是有很多空間可以去挖掘。
主持人:據了解部分供應鏈企業的發展重心,已經逐漸由渠道建設轉為了品牌建設,您覺得這一轉變有哪些意義?
朱長輝:個人認為渠道建設是過程,品牌建設是終點。任何一個產品都是從渠道走向品牌的。雖然每家企業的這個過程會有不同,但最后都會歷經這個過程到終點。當一個品類、一個單品有了品牌,富有價值時候,這個產品和品類才會長盛不衰。
主持人:去年年底,圍爐煮茶火了。今年年初,竹筒奶茶走紅。餐飲業的網紅產品此起彼伏,呈現一定的周期規律。可以談一談網紅餐飲的周期現象,對供應鏈企業有哪些影響嗎?
朱長輝:我認為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是它能把某些小品類做大。弊端則是,一旦網紅餐廳的后端供應鏈未跟上,就只是曇花一現。
對于后端食材供應鏈的企業來說,當網紅餐廳的爆品出現了旺銷的情況,該產品必定漲價,漲價會導致后端供應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會對供應鏈企業造成困擾,而產品價格跌宕起伏,也會導致消費者產生厭煩情緒,從而導致市場快速萎縮。
主持人:一般供應鏈企業對產品出品要求都非常嚴格。除了抽樣篩查,還會有專門的機器對所有產品進行掃描檢測,可以分享一下餐飲供應鏈企業在食品安全方面,通常會采取哪些措施嗎?
朱長輝:食品安全,是一條生命線。
食品安全的首要前提是要把源頭上游的餐飲農副產品的供應與發達國家的標準保持一致。
中國的工廠要做到同標同制同產線,我們國家稱為“三同標準”。符合“三同標準”是我們在選擇供應商時首要考慮的,也只有這樣的供應商才能作為我們的重要戰略合作伙伴。
其次,在過程管理上,必須要把控倉儲物流、存儲溫度,還要進行企業內測和餐廳內測,所有的環節無縫對接,只有這樣食品安全才不會出現漏洞。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