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海底撈云南菌菇工廠:一鍋濃香好菌湯是如何產生的?
紅餐編輯部 · 2024-12-04 17:32:57 來源:紅餐網
“剛從冷颼颼的大街進來,光是聞到這菌湯的香氣就很抓人!”
“口感濃香,喝上兩口整個人都暖暖的!”
“下雪天吃熱菌湯真的挺搭。”
當全國多地下起了冬天的第一場雪,陣陣寒意反而成為了涮鍋的絕佳伴侶。不少品嘗到海底撈“濃濃濃菌湯鍋”的食客都對這款冬季新品鍋底贊不絕口,評價“鍋”如其名,的確足夠濃香,鮮美成了眾多食客對新鍋底的共同印象。
近日,記者走進海底撈云南工廠,共同見證來自大山的自然饋贈,探秘鍋底濃香的美味源頭。
慢火熬足60分鐘的“濃濃濃菌湯鍋”亮相海底撈1300多家門店
資深菇農嚴選、機械工序把關,食材好所以味更醇
好的鍋底離不開源頭好食材的層層把關。走進云南工廠的分揀車間,一排排分揀工人正在全神貫注地挑揀各式菌菇,他們既是分揀工,也正是土生土長的資深采菇人。作為原材料的第一道把關人,從小與菌為伴,豐富的經驗讓他們能一眼就能分辨出菌菇的種類與品質,并能從中快速篩出雜質異物,能被最懂菌菇的“本地采菇人”挑選認證,確保了原料源頭品質。
菌菇作為餐桌上大家耳熟能祥的一道農產品,根據生產需求不同,都有著特定產品標準。如何判定菌菇好壞是促成一鍋鮮美菌菇湯的第一道門檻。為此,海底撈設置了不同菌菇類型的專屬標準,囊括產地、大小、成熟度等多個維度,在菇農經驗上也建立了科學標準,進一步嚴格把控品質。
海底撈云南工廠菌菇分揀現場
為了確保菌菇的品質,從采摘到加工,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從云南楚雄南華縣精選,每年端午節后農戶上山采摘的頭茬牛肝菌,菌子鮮嫩肥美,經過烘干后來到分揀工人面前,初篩工人快速去除泥腳、挑出雜菌、剔除雜質等異物,原料再經過工人二次選別后放入流水線,通過風力選別、磁力棒等13道工序篩選之后,最后經過金屬探測儀確認是否仍然存在金屬異物,才得到粗粉碎加工的0.5-1.5cm左右的菌菇顆粒。
接下來,這些菌菇顆粒將被統一運輸至北京的蜀海央廚,在獨立的粉碎車間進行物理超細粉碎,成微細菌粉(300-400目),再歷經三段式熬煮,才最終運輸到全國各地的門店,成為一份份熱乎的濃濃濃菌湯。
區別于傳統菌菇泡水熬煮的傳統工藝,新的菌湯通過采取300目超細研磨工藝,類似抹茶粉、中藥的成熟研磨工藝,將精選的新鮮菌菇充分研磨后再慢火熬煮。這樣能夠最大程度釋放食材中蛋白和自身風味成份,從而充分釋放出食材的原鮮味。
專屬標準嚴格要求,倒逼供應商工廠全面改革升級
與供應商反復打磨、形成穩定的背靠背關系也是品質的關鍵之一。以今年海底撈的新晉供應商為例,從接洽算起,歷經了長達1年3個月的磨合歷程,期間通過反復測試整改,經歷了層層篩查,才達成了正式合作。供應商總負責人馬總回想起這段歷程,還是不禁感嘆其中的波折,“每次都把自己認為最得意的‘尖子貨’都拿出來了,但總是反饋還差了那么一點。從初期盲測到中試環節,再到中途機構送檢,以及最終產品確認再次送檢,在1年多的產品測試中,光是樣品就先后郵寄了13次,郵寄過十幾種菌菇,需求量最大的一次,每種菌菇都送樣了20多公斤,這是我與其他企業合作從未經歷過的。”馬總表示,“不過好在最后終于達成了合作,能為消費者奉上足夠優質的云南菌菇。”
標準化的工廠同樣是口味穩定的關鍵。海底撈對于工廠潔凈程度、加工體系、設備管理等硬件標準也都有著嚴格規定,食安團隊會依據準入審核表單,多次現場考察,審核各環節的細節標準,針對不合格項會提供人力、技術支持,幫助供應商完成整改,最終確保達到標準。馬總談到,“為了達到海底撈的生產加工標準,我們廠按照審查反饋,進行了3次系統性的整改,才最終達到了相關標準,過程雖然很不容易,都是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優化調整,但這段整改經歷,對于我們自身的品質,也是一次巨大的成長與飛躍。”
海底撈對于工廠的扶持整改,也很大程度上帶動了云南菌菇產業的標準化升級,從過往粗放式的加工轉變為更精細化的加工模式。馬總分享到:“正式合作之后,光是工廠產量都翻了2倍,員工的工資也整體提升超過30%,也帶動了不少菇農提升自己的采收標準,算是讓行業卷起來了。”
“濃濃濃菌菇湯”免費試飲深受食客好評
正是不斷創新探索,海底撈新鍋底一推出就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熱烈歡迎。11月10日正式上線后,截止12月3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海底撈1300多家門店,累計銷量近140萬份。海底撈執行董事、副總經理、產品委員會主任宋青表示:“濃濃濃菌湯上線以來,我們持續關注消費者意見和市場的反饋,不斷精益求精滿足顧客需求。未來,我們將持續探索,通過技術創新將山野美味端上消費者餐桌。”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