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飲料分級實施效果如何?調研結果來了
雷妍 · 2024-10-17 11:54:09 來源:?央廣網
今年3月,上海市開始試行“營養選擇”標識,根據飲品中的非乳源性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劑含量將其分為A、B、C、D四個等級。
上海飲料“營養分級”標識規則
該政策推出后贏得不少輿論贊許,甚至有專家建議以立法的方式全國強制推行。其實施效果是否明了?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開展了多角度調研。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介紹,該中心對典型試點企業的實施情況進行了線上和線下調研,包括企業APP或小程序展示情況、門店物料及店員反饋、消費者網絡調查和門店攔訪等,調研結果提示:對這一政策的效果不應盲目樂觀。
從企業實施情況來看,企業普遍將營養分級作為營銷推廣手段,具體實施方式五花八門且變動非常頻繁,還有企業出現了“自定義”的評級規則并開發了不同樣式的分級標識。
餐飲現制飲品的問題最為突出,比如宣發物料、門店菜單和點單程序往往展示不額外加糖的A/B級產品,選擇性的標識A/B級產品,選擇性的不標識C/D級產品或通過拆分產品(如不計算水果、單點奶蓋等)的方式規避C/D級。“有趣的是新加坡的實施方式恰好相反:A/B級自愿標識,C/D級強制標識且不得營銷。”鐘凱說。
此外,餐飲現制飲品根據杯型、加糖、加冰等差異,同一產品的分級跨度可達3級,即使門店員工也很難清楚說出實際分級。實地調研還發現,門店員工不僅不會引導消費者選擇A/B級產品,甚至還會出現誤導的情況。
圍繞消費者的調研主要考察其對飲料“營養分級”標識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結果發現,口味、價格、配料成分是消費者的主要購買決策因素,而產品的營養屬性關注度并不高。調研中測試了消費者對營養分級規則各種漏洞的“免疫力”,結果發現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容易被閾值效應、截斷效應等誤導,不同類型產品分級的比較也容易讓人困惑。但總體上,消費者對營養分級的規則漏洞保持了較高的容忍度。
在實際購買行為方面,消費者的“口頭支持”現象十分突出。鐘凱介紹,調研數據顯示,84%的上海消費者對營養分級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較支持,但僅有32%的消費者表示營養分級對購買決策影響很大或較大。而在實際購買人群中,308名剛剛購買了試點產品的上海受訪者中,280人(91%)無法反饋所購奶茶的營養評級,僅有16人(5%)給出正確回答。
基于上述調研結果,鐘凱認為,這一類型的政策不能急于推廣,尤其在餐飲行業的應用要慎之又慎。“評級”并非消費者教育的捷徑,反而需要花更大力氣教會大家做好食物選擇與搭配。否則在激烈的商業競爭環境下,這類評價的缺陷將被顯著放大,并被企業營銷利用。對此,政策制定者和輿論都應有清醒認識,不能盲目期待和樂觀。
?
本文轉載自央廣網,作者:雷妍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