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撈面創始人:每一碗都有大師背景
程偉 · 2024-08-05 10:30:14 來源:中國食品報官方平臺
做餐飲就是做良心,做食品就是做德行。
今年以來,和府撈面接連陷入輿論漩渦。“預制菜爭議”“高價格”等話題受到媒體和公眾廣泛關注。
7月初的一天,在上海虹口區一棟寫字樓頂層,和府撈面創始人李學林,就熱點話題進行了梳理和回應。
“我們以前在外灘辦公,辦公室能看到黃浦江景色,東方明珠和'搟面杖'。”
李學林笑著介紹,“搬到這里辦公雖然看不到外灘,每年卻能節省上百萬元租金。我們把組織提效、供應鏈集采降本的成果讓利給顧客。”
作為國內較早把賣面的餐廳裝修成書房風格的品牌,和府撈面自誕生起便大受歡迎。
坐在書架旁吃碗面看會書,無論是體驗感和調性,都讓消費者異常滿足。
和府撈面創始人 李學林
而在資本市場,諸多大企業的追逐爭投,也讓傳統餐飲人羨慕不已。
隨著整體消費環境趨于理性,中高端的價格定位成為和府撈面備受爭議的因素,而被質疑為預制菜又令其一度成為熱搜話題,受到了媒體和消費者的廣泛關注。
今年6月,和府撈面上線了新菜單,降價力度相當大。這一動作很快被媒體捕捉,和府撈面這次對自己“下狠手”也再次成為行業討論的熱點。
對于這一切,和府撈面及創始人李學林“已讀不回”。
但,改變在悄然發生……
1
輿論風暴
和府撈面究竟是不是預制菜?
“如果把餐飲品牌提前在中央廚房加工的凈菜、半成品及成品定義為預制菜,那么國內90%以上的連鎖餐飲企業都是預制菜。”李學林說。
根據今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委印發的《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解讀,凈菜、主食類產品、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屬于預制菜范圍。
今年和府撈面曾因被質疑是預制菜上了熱搜,在吐槽、懷疑預制菜的同時,也有不少網友評論提到一碗面三四十塊錢“吃不起”。
彼時,李學林覺得,身正不怕影子斜,每一碗面條是怎么研發出來的,原料來自哪里,澆頭如何整鍋熬制的,自己心里清楚。
隨后輿論持續發酵,網絡上各種揣測、好奇的聲音不斷,而李學林仍然對外界“三緘其口”。
一位他的多年好友說:“他那個人就這樣,只知道用好食材、做好產品,就會埋頭干事業,從不懂得營銷自己。”
在拒絕了對外一切回應之后,李學林冷靜地分析并自省——哪里出現了問題?
為此,他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巡店調研,走入門店、走進消費者。
經過兩三個月奔波,李學林發現三年黑天鵝事件后,消費者對產品定義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剛需、理性逐漸成為主流,而和府撈面產品和價格帶卻不夠豐富,沒有滿足更多顧客需求。
他決定,降價并開發低價產品。
“就在隔壁會議室,為了降價這事我們開了好多次會,不論是股東還是高管,反對意見占絕大多數。”
李學林回憶道,他們給我算一筆賬,如果整體降價超過20%,但是客流沒有增加的話,年營收將少幾個億,“沒人敢冒這個風險。”
最終,李學林還是頂著壓力直接把價格打了下來。
同樣為了降本增效,李學林把上海的總部從外灘搬到了虹口,每年節省租金上百萬元。
從總部到門店再到工廠,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筆差旅費能省則省。
“從目前降本的效果來看,全年節省費用至少7000萬元,想辦法做到了降價提質、價格降低的同時,還引進了有機、綠色認證的食材。”他表示。
解決了價格問題,李學林決定近期開放中央廚房,邀請顧客了解和府撈面產品制作流程。
2
酒香也怕巷子深
李學林說,和府撈面產品早期定位中高端,但不是為了暴利賺錢,主要是工廠、食材、房租、員工、管理、經驗六項成本導致。
工科出身的李學林做事喜歡追求效果。和府撈面做了普通餐飲人及消費者很難理解的諸多動作。
為了保持面條筋道口感,他堅持用巴西或澳大利亞進口面粉。
即使三年黑天鵝事件期間,國產替代面粉也要優質的。
皇冠的豬肉,安格斯的肥牛,有機的蔬菜,即便這些優質食材讓客單價居高不下,他也從不對品質做出任何妥協。
只是,李學林誤判了社交媒體時代的消費者心智,以為好原料好食材是吃出來的,而不是宣傳出來的。
關于粉面產品中的配菜,對很多餐飲品牌來說,優質即可滿足,但李學林的要求卻更加嚴格。
從產地新鮮直采,逐漸演變成合作種植的有機食材,不僅成本增加,也讓很多員工難以理解為什么非要這樣。
和府撈面總部一位員工表示,以前用這么多好食材,他卻從不讓大力做廣告營銷,現在也只是以店內和菜單露出為主。
降價不降質的同時,李學林正在通過集采優勢,逐步提升有機產品的比例。
“我們現在大米、醋等食材達到有機標準,有機、綠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食品已經占比達到10%以上,未來會更高。”
有餐飲同行曾勸李學林,商業的目的是追求利益,只要能賺錢,何必那么較真?
“從和府撈面成立那天起,我就立了規矩,和府撈面可以降價,可以倒閉,但不允許在食材品質上打一絲一毫折扣。”
李學林表態,“做餐飲就是做良心,做食品就是做德行。”
談及食材源頭管理的問題,李學林篤定地說,和府撈面從不采購任何來路不明的原料,這是內部鐵律。
早在成立初期,李學林便在全國各地尋覓廚藝高手,從國宴大師到地方菜系傳承人,只要有特別技藝,就會納入研發團隊,至今積累了十數名國宴廚師及數十名知名廚藝大師,研發產品三千多款。
3
手機大佬轉型餐飲
1994年,自動化專業畢業的李學林進入江蘇南通一家國企工作。
家族經商的優越條件,讓他對每月六七百元的工資并不在意,努力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增加閱歷。
他描述,一個人幾乎干了整個部門的活,每天有大把精力和體力,老同志們也樂得清閑,對小李的評價也就越來越好。
1996年,厭倦一眼看到退休生活的李學林決定正式下海,父母資助的三萬元算是啟動資金。拿著這筆巨款,他決定進入手機行業。
“那時我判斷,手機一定會成為生活必需品,就像今天的汽車,大部分家庭都會有。”李學林回憶著當年的商業眼光,依然很確信。
工科出身的他對電子元器件并不陌生,從手機維修店干起,0基礎開始學習手機維修。
這很符合他的做事風格,從事任何行業或崗位,必須明白每一個流程或每一個原理。
賣手機必須先了解手機。
慢慢地,李學林發現,進口手機質量好,但價格貴銷售渠道有限;國產手機質量一般,卻很符合普通工薪階層需求。
于是,他決定幫助國外品牌手機打開差異化銷售渠道,再代理別人不愿意賣的國產手機。
今天看來早已常見的代理商戰略,卻讓當年的李學林僅僅用了三年時間,便把3萬元本金變成了100萬元,百分之三千回報。
“現在手機店用防盜拉線展示手機的方式,我在20年前就開始這樣干,那時候的手機都放在玻璃柜臺里,只有我店里的手機是直接展示在外面體驗。”他說。
大約十年后,李學林成為國內頭部手機代理銷售商,每年營收規模十幾億元,并擁有一個創新能力和組織架構完善的團隊。
彼時,他卻判斷未來消費市場經歷高速增長期后,一定會回歸到剛性需求,手機競爭將異常激烈,有可能賣一部手機利潤都不夠吃個盒飯,轉型迫在眉睫。
在李學林看來,餐飲行業將會是一個長盛不衰的剛需行業。任何經濟環境下,吃飯是每一個人永遠必須解決的問題。
與其他餐飲品牌創業歷程不同,和府撈面創立初期就“家里有礦”。
李學林帶領團隊考察各地餐飲市場數月后告訴創始團隊,想開連鎖并做出標準化,開店之前必須先建中央廚房,否則寧可不干。
這個先建央廚后開店的動作,別說是十幾年前的餐飲行業,即使放在當下,也足夠瘋狂。
“別人開店失敗可能損失幾十或幾百萬,那時候我們要是失敗,損失的是幾千萬甚至上億。”他感慨道。
就這樣,和府撈面門店剛剛開業時,后端中央廚房總投資已經達到數千萬元,堪稱粉面賽道最貴的門店。
對于為什么要執念建中央廚房?
李學林則表示,一個餐飲品牌敢在開店前先把后端供應鏈建好,只能說明是想踏踏實實做好品牌、做好產品,不是為了當一個網紅店,賺一波割韭菜的錢。
這種執念,還體現在和府撈面的管控體系中。
4
餐飲圈的互聯網碼農
在和府撈面江蘇如皋總部,一個物聯網數智化控制中心實時監控全國門店及中央廚房每個角落。
“每一家和府門店的溫度、能耗乃至煮面爐換水時間等數據,總部控制中心實時監控。”
李學林介紹,“每一份食材過期時間、廢棄動作、員工操作規范,24小時監控巡查體系全部覆蓋。”
為了打造一整套以食品安全、管控體系為目的的物聯網數智化系統,早在七八年前,李學林沒有采用其他餐飲企業買系統的邏輯,而是網羅一批互聯網人才,一個一個代碼敲出了整套系統。
和府撈面創立伊始,李學林對食品安全相當重視,他親自定了沿用至今的三條規矩:
不篡改產品工序、不使用不明原料、不使用過期食材。和府人稱之為三條“特高壓線”。無論誰觸碰這三條紅線,都必須一視同仁,嚴肅處理。
而為了解決供應商食材農殘藥殘可能超標的問題,李學林采購了多臺高標準檢測設備,每臺價格動輒數百萬元,堪稱實驗室級別的檢測。
“以門店廢棄食材為例,以前我們到期賣不完的食材報廢時必須兩個人在場,一個拍攝,一個廢棄,然后傳入云存儲。”
李學林介紹,“現在監控員工廢棄食材全部靠智能化監控設備,每天進了多少貨,賣了多少,哪些該過期了,這些數據我們監控中心實時掌握,避免有人存在僥幸心理。”
“如果煮面機水溫沒達到溫度標準,總部系統通過物聯網都能夠形成實時監測,總部指令能夠實時到店里。”他說。
把一家餐飲門店硬生生對標成了互聯網科技企業,在李學林看來仍然不夠。
“我們正在準備打造更先進的物聯網數智系統,未來一顆有機菜從源頭出來如何到中央廚房,又如何加工進入門店,一包澆頭是哪個員工制作的,用什么溫度運到店里,又在店里儲存了多久,和府撈面有能力做到全鏈條可追溯。”
一個餐飲老板把互聯網公司的能力變成了餐飲標準,李學林一馬當先。
沒有科技與狠活,動作標準高到離譜的和府撈面還能賺錢嗎?
5
賺錢能力一直都在
根據股東絕味食品公布相關數據,黑天鵝事件三年和府撈面累計虧損約7億元,遭到很多網友吐槽,一時間流言四起,就連曾經追逐的資本們也對李學林及和府產生質疑。
對此,李學林做出回應,這也是面對外界質疑聲音的公開回應——
“三年黑天鵝事件期間,和府撈面虧損原因主要是門店營業時間大幅縮減導致營收急劇下滑,20年單月營收最高時同比下跌90%,即使這樣也保證員工工資及不裁減人員。”
2023年,和府撈面營收再次突破20億元,凈利潤數千萬元,截至目前,門店數量突破650家,今年新開店規劃超100家。
李學林認為,和府撈面不是網紅餐飲,盈利能力不會“玩”幾年就消失了,隨著降本增效計劃逐步實施,不僅持續盈利能力會增強,開店數量也將會穩步進行。
“去年一年,我們開店數量達到200家,整體運營狀況基本很穩定,現在餐飲行業內卷這么嚴重,消費急劇降級,我們的策略是高質量開店,高質量運營,如果不能夠持續盈利,隨時踩剎車。我們不可能持續開店,現在誰會賠本賺吆喝呢?”他說。
和府撈面成立至今12年,累計升級門店模型14次,有時甚至一年調整三四次。
李學林坦言,這么多年來,他跟和府實際上一直在引導餐飲市場的變化,并不斷做出調整,目的就是為了做得更好。
“現在時間充分證明,十幾年走過來,我們不僅沒有被淘汰,還活得越來越強大。”
對于當下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評判,李學林既沒有某些餐飲老板的悲觀論調,更沒有因為活得好而盲目樂觀。在他看來,想活下去且想做好長期生意,解決效率和成本問題才是出路。
“國內多數餐飲企業長期以來在人力、運營等方面效率始終不高,供應鏈等成本也無太大優勢,一旦進入存量市場博弈,就會非常麻煩。”
“只有提升效率,有效控制成本,讓普通餐飲成為大眾剛需,一個餐飲品牌才有機會長期活著。”李學林認為。
餐飲不是一門暴利生意,每一家餐廳的投資都應該是一個長期主義。
做品牌和做人也是一樣,和府撈面不會只追求賣幾碗面開幾家店,而是如何讓顧客更滿意,讓食品更安全,讓產品更優質,做人也是同樣道理。
李學林表示,以前有人說和府撈面開遍全球萬店計劃是不切實際的口號,如今他仍然朝著這個“口號”在努力。
“海外布局的店,早就在路上。”
本文由品牌方供稿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