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閉8萬多家,農家樂要“涼”了?
紅餐編輯部 · 2023-12-13 08:45:42 來源:紅餐網
曾經風光無限的農家樂,如今正面臨著生存挑戰。
本文由紅餐網(ID:hongcan18)原創首發,作者:簡煜昊;編輯:景雪。
“曾經大火的農家樂,如今正面臨大規模倒閉,倒閉數量高達8萬家……”
近日,B站的一則視頻引發廣泛關注。這段近10分鐘的視頻傳遞的核心信息是:曾經火爆的農家樂,已經成了“明日黃花”。
截至目前,該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百萬,評論數也有3000多條。在視頻下方的評論區里,大批網友乃至一些曾經的農家樂經營者們現身說法,直言農家樂這門生意正面臨“生存挑戰”。
注銷、吊銷企業超8萬家
農家樂“涼”了?
“成都三圣鄉是全國農家樂的發源地之一,這里有不少農家樂都開了十年以上。近三年以來,大部分的生意都不太好。有老板告訴我,自2015年后門店的生意就一直在下滑,降幅在20%-40%不等。”在提到農家樂的現狀時,紅餐網專欄作者、豪蝦傳創始人蔣毅如是說道。
蔣毅看到的農家樂不景氣的現象,并非孤例。
以廣州為例,紅餐網注意到,分布在廣州從化、南沙、蘿崗等地的一批農家樂,比如宏揚農家樂、溪邊農家樂、置成農家樂等,如今都已經處于歇業或注銷狀態。
再比如廣西,一位來自廣西玉林博白縣的網友直言,如今博白縣百分之九十的商業農家樂都在虧本經營,當地大多數農家樂的生命周期只有2年。
此外,一些網紅農家樂的日子也不太好過。
今年9月,自媒體“嘉興第九圈”曾發布推文稱,浙江平湖的莓莓甜園已經倒閉關門。據了解,該園區2021年開始正式營業,集種植采摘、親子體驗、農家樂于一體,開業之初在當地頗有人氣。
但僅僅過去兩年,消費者對于莓莓甜園的評價就急轉直下。社交平臺上,有不少消費者表示,去過兩三次之后便再也沒有光顧過了。
客流銳減,人氣大不如前,莓莓甜園最終倒閉關門。莓莓甜園倒閉消息流出后,還有不少消費者在網絡上吐槽,稱自己在園區內充了錢辦了卡,如今卻退款無門。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企查查信息顯示,以“農家樂”為關鍵詞,狀態為注銷、吊銷的企業目前已經超過8萬家。僅僅在今年前11個月,就有近7千家農家樂倒閉。
很多仍在經營的農家樂,也正面臨著人流銳減,營收大幅下降等困境。
在文章開頭提到的視頻下,不少經營農家樂的老板都留言稱生意每況愈下,來游玩的家庭和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在貴州經營一家名為“花燈小苑農家樂”的老板也發布短視頻直言,自己開了三四年的農家樂,一直在虧損,如今更是搞得滿身債務。
一位來自陜西韓城的網友則表示,自己村里有一家投資千萬打造的農家樂,開業第三個月開始就已經無人光顧,現在離倒閉也不遠了。
消費者對農家樂的好感度,也在肉眼可見地降低:
“很久都沒有聽過“農家樂”這個詞了,現在市區周邊還有農家樂嗎?”
“上次去農家樂仿佛已經是十年前了。”“唯一一次去農家樂就是高中秋游,那也是我最后一次去。”
曾經風靡全國,如今沒人光顧!
農家樂到底怎么了?
曾經風光無限的農家樂,如今清灰冷灶,頹勢盡顯。
透過消費者的評價以及行業人士的分析,紅餐網總結了傳統農家樂越來越“不受待見”的幾宗罪:
1、出品差、宰客,性價比越來越低
在很多消費者看來:食材沒有以前好,價格反而普遍越來越貴了,有時候吃一頓農家樂,并不比城里的餐廳便宜。
以出品和食材為例,食材原生態、純天然、特色等,原本是農家樂餐廳的最大賣點,也是一些消費者熱愛農家樂的理由。但近年來,農家樂的食材、出品等卻越來越“敷衍”。
消費者芳芳(化名)稱,自己曾親眼看見農家樂的老板直接去市場購置食材,一些采買的“食材甚至是半成品和預制菜,根本就不是宣傳語中寫到的“當天采摘”“無公害蔬菜”。
此外,讓更多消費者更無法接受的是,很多農家樂餐廳的價格也越來越貴了。
一位廣西的消費者表示,廣西柳州某農家樂的走地雞已經從最初的98元漲到了218元。此外,一份青菜賣60元,一鍋老火湯賣80元,令人直呼:把客人當傻子宰。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2、同質化嚴重,主題膚淺缺乏吸引力
正如一些消費者所言,現在的農家樂越來越缺少“農”魂了,場景體驗千篇一律,對農家主題的表現也流于表面,沒有特色和新意。
很多農家樂仍然跟十幾年前一樣,都是“依樣畫葫蘆”,在裝修和菜品上做表面功夫,圍個園子,挖個池子,種些蓮子,搭幾個棚子,架幾個爐子,擺幾張桌子,放幾張凳子,炒幾個差不多的菜……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能體現農家特色的部分,就是清一色的采摘、釣魚等簡單的活動,同質化嚴重且缺乏底蘊難以讓人產生共鳴,一來二去,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自然就不再去了。
從整個餐飲市場的消費情況來看,消費主力群體已經變為95、00后,這部分人群更在意的是新潮、時尚、好玩、有趣……靠這些已經過時的“鄉土”味,很難吸引他們。
在廣州經營農家樂的李老板也告訴紅餐網,目前店里的消費主力仍然是70、80后,很少會有年輕人光顧。
“比起來我們這釣魚摘菜,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去周邊露營。當然,可能和距離也有關系,農家樂一般都地處偏遠,沒有幾個年輕人會愿意大老遠跑過來一趟。”
3、缺乏專業管理,服務、環境和食安被詬病
一直以來,由于缺乏專業化經營,很多農家樂在衛生管理、服務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近年來消費升級的大勢下,也讓消費者越來越難以接受。
以服務為例,農家樂的員工基本都是“自家人”,很少接受過系統的服務培訓,服務水平自然跟不上。此外,如今農家樂的員工基本沒有年輕人,大都是村里的大媽大爺兼顧服務員和收銀,這也讓系統性的培訓難度變得更高。
缺乏專業的服務人員,餐廳經營混亂,顧客點菜找不到服務員,盛飯、擦桌子等瑣事沒人管,都是常有的事。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環境和衛生差也是顧客高頻投訴的問題。大多數農家樂并沒有完全按照食品安全標準來準備食物,也沒有按規定將生食、熟食分區,碗碟筷有明顯污漬或缺個小角、蒼蠅飛來飛去、污水橫流、員工不講衛生等,讓顧客吃得越來越不放心。 4、主力客群消費頻率低 ,營收淡旺季明顯
大部分農家樂的選址在郊區或鄉鎮,平時工作日基本沒什么客人,生意主要集中在周末或者節假日,消費較為低頻。
且選擇去農家樂消費的客群,大多是旅游團的游客,或家庭聚餐、團隊出游的人群,他們大多時候也就是圖個新鮮,去某個農家樂吃上一次,很少會再次消費。
換句話說,農家樂屬于典型的“節假日經濟”或“旅游經濟”,消費頻次有明顯的高低潮,營收不穩定,要持續發展本來就很難。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再加上近年來,農家樂開得越來越多,消費者對農家樂的新鮮感逐漸消退。部分家庭出游的群體出游時還會選擇自帶食材,減少去農家樂的消費頻次。對農家樂而言,這也是致命打擊,
生意越來越差,回頭客越來越少,基本的人工成本、食材成本又都還在,長此以往,大部分農家樂就只能耗著等死。
農家菜仍有市場,
一批“土味餐廳”正成市場新寵
大規模倒閉,意味著農家樂模式已經走到盡頭了嗎?
其實并非如此。沒有長紅的品類,也沒有哪一個品類會突然消失。如今全國各地仍然有一批穩定經營的農家樂,它們憑借優良的菜品、服務、鮮明特色,贏得了顧客的青睞。
有經常光顧農家樂的消費者蓉蓉(化名)表示,自己在浙江上班,在浙江的山區農村開有不少農家樂,物美價廉,到了夏季,就是避暑的好去處,想訂餐都一桌難求。
一位家里開農家樂的網友也表示,自己店里最便宜那檔套餐有8個菜,5個素三個葷只賣400塊,分量足夠10個人吃,周末生意好時能有100桌。“已經開了20年,老爹60多了干不動了,我大學畢業接著干。”
與此同時,“土味”餐飲也仍大有市場。
紅餐網注意到,近年來,以王捌院子、西鄉柴門、三菜一湯、超鮮等為代表的的“土味餐廳”正在迅速走紅,被消費者熱捧。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這些餐廳大都將成堆的新鮮蔬菜、雞、魚、臘肉等食材分門別類地陳列在入門處或是開放式廚房旁邊供顧客挑選,每天進貨的食材有限,“看菜點菜、售完即止”。
除了將菜品陳列變成“裝飾”外,這些門店的裝修設計大都會圍繞一個鄉土主題展開,比如村莊、院子、農舍等,聽起來很像傳統的農家樂,但卻和粗放式的農家樂完全不同。
傳統農家樂的環境和氛圍是沒有經過設計或粗放式的,而在這些“土味餐廳”店內,一磚一瓦的擺放往往都經過精心設計,土缽、土罐、土爐、土路等,處處有景,格調淳樸卻不粗糙、臟亂。
另外,為了營造煙火氣,很多門店的菜品都是明火快炒,有條件的甚至會用上農村常用的柴火灶,比如西鄉柴門。
△圖片來源:王捌院子官方公眾號
總的來看,消費者追求的本質不是農家樂或農家菜,而是健康、特色、自然、原生態的生活方式以及飲食口味。未來,隨著城市化發展的加劇,以及消費升級,這樣的消費需求肯定會越來越強烈,能滿足這些需求的餐廳也會大有前景。
而對現存的農家樂來說,要想不被淘汰,變革已經在所難免。
正如蔣毅所說:“餐飲的三大核心產品(菜品,服務和空間)中,農家樂僅僅只有空間還勉強合格。在三大核心產品無法支撐的情況下,農家樂這個品類必然被市場拋棄。”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