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預制菜、咖啡、減重 ……“2023年度十大營養熱詞”出爐
雷妍 · 2023-12-11 09:00:53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消息,阿斯巴甜、咖啡、減重、大食物觀、營養素養、食養、營養標識、預制菜、免疫力、腸道健康……12月9日,第一屆國民營養素養大會上發布了“2023年度十大營養熱詞”,以上詞語上榜。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許靜介紹,十大營養熱詞是通過監測2023年1月1日至11月28日相關信息,對全年不同月份的話題熱度、不同的事件地域聲量等進行了總結排行篩選出15個熱詞,再由來自營養品、食品安全學、公共衛生、健康傳播、新聞傳播等多個領域的專家,結合媒體視角和專家學者專業知識,經過充分討論和投票評選而出。
會上,十位專家分別解讀了十大營養熱詞。
阿斯巴甜
今年7月14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世界衛生組織等發布了無糖甜味劑阿斯巴甜對健康影響的評估報告,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物質(2B類),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針對該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權威說明,表示致癌物質風險通常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致癌能力,其二是暴露水平。阿斯巴甜被列為B2類致癌物,說明其對人類致癌性的科學證據不充分,還需進一步研究考證。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李寧表示,根據中心評估結果顯示,我國與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人群的攝入量接近,遠遠低于目前國際普遍采用的每日允許攝入量,按照現行規定使用是安全的。
減重
近年來,減重話題熱度一直不減,減重方法也層出不窮,如節食、辟谷、輕斷食、生酮飲食、減重代餐等,今年,減肥針——GLP-1受體激動劑成為受追捧的減重新手段。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范志紅提醒,減肥最大的誤區就是迷信各種神奇減重方法,很多人聽說一個新的減肥方法就熱衷于把自己當成小白鼠,做各種各樣極端方法的實驗,極度危險。減重的根本之道就是消除那些致肥的原因,已經超重的人群,應該做到日常均衡膳食,降低食物當中的脂肪量,同時保證各個營養素的攝入,還要有規律性的科學運動,避免熬夜,減輕精神上的壓力。對于肥胖合并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尿酸過高等疾病的人群,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分階段制定減肥目標。
預制菜
隨著冷鏈物流與連鎖餐飲的發展,易烹即食、省時省事的預制菜逐漸進入公眾視野。預制菜進校園也數次登上熱搜榜。今年9月,教育部提出,中小學校的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事關學生健康成長,鑒于當前預制菜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認證體系、追溯體系等有效監管機制,對“預制菜進校園”應持十分審慎態度,不宜推廣進校園。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張倩表示:“預制菜具備標準化、保質期長、使用方便的優點。但在另一方面,預制菜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隱患,而維生素礦物質的損失、油鹽糖添加等營養問題,以及烹調后口味的改變都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今后建議要逐步明確預制菜的適用范圍,完善監管部門對生產經營企業的監管體系,保證預制菜的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同時,進一步完善預制菜相關的營養和食品安全標準,通過提升食材質量,科學烹調加工來保證預制菜的品質。學校以及供餐企業要嚴格按照學校食品安全營養健康的管理規定,為學生提供營養、新鮮的食物,保證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同時也要加強全社會營養健康宣傳教育,正確理解食物的營養和食品安全,避免對預制菜過度焦慮。
咖啡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消費者總共消費了28.8萬噸咖啡,居全球第7位,同比增長14.3%,為全球增速的31倍。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教授常翠青介紹,研究表明,咖啡因有許多積極作用,如減輕疲勞、提高警覺性、降低多種疾病的風險、幫助疼痛緩解、保護心血管功能等。咖啡因對情緒調節也有一定的作用,還能提升不同情境下的精力與注意力、促進能量消耗以及改善運動表現等。但長期過量攝入咖啡因可能會引起一些不良反應,如心悸、心慌、心跳加快、易怒、焦慮、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等。健康成年人日常可適量攝入天然咖啡因飲品,每日攝入咖啡因總量不超過400mg,大約相當于5杯咖啡。
大食物觀
“大食物觀”多次出現在國家重要會議及文件中。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朱大洲表示:樹立大食物觀,是以更開闊的視野,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推出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保障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樹立大食物觀不僅是迫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更是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的體現,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
踐行大食物觀,要積極探索拓展食物來源、豐富食物品種的有效路徑,積極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首先,要在保障耕地產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草原、森林、水域、沙地、鹽堿地等非耕地資源,通過科技創新和智能農業技術的引入,實現這些地區的多元化食物資源開發。
免疫力
免疫力是指機體抵抗外來侵襲,維護體內環境穩定性的能力。免疫系統通過各類免疫細胞、免疫分子和器官的協同作用,快速而精準地應對各種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等;強大而高效的免疫系統有助于減輕和預防感染,從而降低患病風險。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鄭瑞茂介紹,免疫力還在預防慢性疾病、身體康復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人體免疫力的高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營養因素尤為關鍵。蛋白質、維生素A、B、C、E等、以及微量元素如鐵、鋅和硒等是保持免疫功能的必要營養素。適量的身體活動、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建議每天進行戶外運動,避免食用野生動物,保障食物的烹調熟透。
腸道健康
腸道健康一直是醫學領域和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今年熱度仍然不減。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員楊瑞馥介紹,腸道是人體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中發揮著核心作用,還在免疫功能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除腸道本身功能外,人體腸道內還居住著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形成了龐大而復雜的生態系統,即腸道菌群。當腸道菌群失衡時,不僅可能引發一系列腸道疾病如腹瀉、炎癥性腸病和腸易激綜合癥,還可能與代謝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以及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因此,保持良好的腸道健康對于整體身體健康至關重要。
改善腸道健康,建議做到以下四點:首先,保持平衡膳食,合理搭配食物,避免高脂肪高添加糖食物的攝入,增加攝入富含益生菌和益生元的食物,如酸奶、洋蔥、蘆筍、漿果類、大豆類及其制品。其次,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成年女性每天保證至少喝1500ml白水,成年男性1700ml白水,這有助于保持腸道黏膜的濕潤,促進正常的腸道功能。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煙忌酒、適度的身體活動、保持愉悅的心情,以及有效地減輕心理壓力。最后,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因為它們可能對腸道菌群產生負面影響。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以幫助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
營養素養
營養素養是個人獲取分析和理解基本營養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營養決策,以維護和促進自身營養與健康的能力。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朱文麗表示,提升居民營養素養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通力合作。政府應建立健全營養素養監測系統,定期系統監測和評估不同人群的營養素養現狀,全面了解我國居民的營養素養現狀,為后續研究和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加大對學校和社區等場所的營養教育投入,通過宣傳和倡導,提升居民的營養素養水平。企業應發揮社會責任感,積極發起、參與營養素養提升活動,支持營養素養相關項目,為居民營養素養提升做出積極貢獻。
食養
食養作為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之一,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并傳承至今。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劉愛玲介紹,2022年以來,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對傳統食養進行深入發掘,結合現代營養科學理論,編寫并發布了《新冠病毒感染者食養建議》《成人高脂血癥食養指南(2023年版)》《成人高血壓食養指南(2023年版)》《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食養指南(2023年版)》《成人糖尿病食養指南(2023年版)》等食養指南,充分發揮了現代營養學和傳統食養的優勢,將食藥物質融入合理膳食中,輔助預防和改善疾病,同時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地區和不同季節提出食譜套餐示例和營養健康建議,從而推動中西醫結合,傳承傳統食養文化,切實推進食養服務高質量發展。
營養標識
營養標識,就是在食品的外包裝上標注營養成分并顯示營養信息,以及適當的營養聲稱和健康聲明。
海南醫學院教授張帆認為,營養標識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政府需制定全面、科學的營養標識標準,這些標準不僅要與國際接軌,還需考慮到中國人的飲食特點和營養需求;并通過媒體、教育等渠道普及營養標識的重要性。食品企業應承擔起在產品包裝上提供清晰、準確的正面標識信息的責任,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健康的食品選擇。同時,非政府組織和專業機構在普及正面標識的重要性和如何正確解讀這些信息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提高消費者對營養標識的理解和使用能力,以及持續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也是確保營養標識體系有效性和科學性的關鍵。
本文轉載自央廣網;記者雷妍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