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廚師長接手點心店,“升級”為本幫館子蟬聯4年“必吃榜”
紅餐編輯部 · 2023-11-07 11:53:57 來源:紅餐網
早上九點,上海嘉善路,曉平飯店里已經是忙碌一片——阿姨忙著打掃衛生,后廚師傅里外搬運食材,老板唐懿宸的電話不停,一直與供應商溝通進貨事宜。 “我老早在虹橋機場做廚師長, 2004年親戚找到我的時候,曉平還只做些點心和炒菜,完全不是現在的樣子。” 唐懿宸抽空跟記者閑聊道。
從他的敘述里,這位80后店二代,從23歲起接手曉平飯店,將它從一家點心店做成蟬聯4年大眾點評“必吃榜”的本幫菜館子。過程中,90后、95后店三代們持續加入隊伍,服務零售的傳承與創新在店里真實上演。
新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塑造了萬千個就業新機遇,青年創業就業也有了更多新選擇。美團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平臺上的服務零售相關業務直接關聯就業人數同比去年增長超過30%。
23歲虹橋機場廚師長接手,點心店變身全能本幫飯館
曉平飯店,80年代初始時只是沿街露天菜場的一家點心店,到90年代末,才有些簡單的炒菜。2004年,創始人夫婦找到了當時在虹橋機場當廚師的親戚唐懿宸。“他們想培養下一任人才,來虹橋試菜,嘗了兩次覺得我手藝穩定,第三次就跟我談接手的事。”
唐懿宸告訴記者,那個時候自己已經是虹橋機場行政主廚,一開始得知是小飯店,內心是猶豫的,“畢竟虹橋工作穩定,后面肯定能升管理層,其他酒樓也都在重金挖人。”然而,最終打動他的,是店一代夫婦對于“創業經營”的理解。
在前輩眼里,曉平雖小,但若能數十年傳承,一絲不茍地經營,就是一間偉大的餐廳。“這樣的匠人創業精神,鼓舞我成為了曉平的店二代。”唐懿宸說。
▲早上九點半,在店里處理各種瑣事的唐懿宸,門口早有食客等候。(攝影:陳安)
接手曉平飯店后,唐懿宸不僅傳承了小店本有的煙火氣,更輸入了新血液,使之“小店雖小,五臟俱全”。“我首先擴充了菜品種類,將上海菜和小海鮮結合,還增加了淮揚菜等各地基礎菜。同時,在保持本幫菜‘濃油赤醬’的基礎上,適當減少油膩的口感,讓菜品更融合。”
他還介紹,在曉平,顧客可以吃到響油鱔絲、醬爆豬肝、酒香草頭、外婆紅燒肉這樣的傳統本幫菜,也有創新菜品。“比如,上海有很多咸蛋黃菜式,比如咸蛋黃南瓜,但我們就創新研發了咸蛋黃茄子,大受歡迎。”
蟬聯4年“必吃榜”,街頭小館發現“線上”力量
在菜單上下足功夫之外,用最新鮮的原料做最地道的菜,更是唐懿宸一直以來的堅持。“以招牌菜番茄牛肉滑蛋為例,曉平會用新鮮番茄加點番茄醬調色,先炒出醬汁,再跟新鮮的番茄炒,分三道工序,這樣更入味。”他告訴記者,調色用的番茄醬和牛肉,都是自己精心挑選的“品牌貨”,而店內海鮮,則均是從丹東運過來的“新鮮貨”。
融合了新鮮的食材、成熟的烹飪技巧、豐富的口味,曉平飯店成為街坊鄰居、過往游客舌尖上的珍貴滋味。“你看我這雙手,每天都在后廚干活,指甲都是黃黃油垢的,皮膚也很粗糙。在前臺,我也堅持幫客人點單,推薦適合他們的菜品。”唐懿宸認為,在口味、食材、服務上,曉平飯店能夠俘獲食客的心,“親力親為”永遠是制勝法寶。
“飯店雖小,五臟俱全,服務熱情,忙而有序。”“紅燒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非常入味”“酒香草頭,回味無窮,店面不大,內有乾坤。”大眾點評上,一位位顧客自發為曉平飯店搭建起“線上門店”。覆蓋口味、服務等維度的真實好評,更是讓曉平飯店蟬聯了4年大眾點評“必吃榜”。
▲ 食客的真實好評,讓曉平飯店蟬聯4年大眾點評“必吃榜”。
(圖源:大眾點評App)
“我們原來不在意線上經營,登上‘必吃榜’后,外地來打卡的游客明顯多了,節假日一天可以接待100多桌,翻臺4到5遍。”嘗到了線上流量的甜頭,今年,唐懿宸還首次嘗試了線上“必吃套餐”,將最招牌的菜品用最實惠的價格,回饋新老顧客。“線上套餐確實提升了客人的用餐體驗,看著榜單來的新客人,用手機下單套餐,不用過多糾結,就能嘗到最‘曉平’的高性價比菜品。”
▲ 今年“十一”,店里游客占比超過五成,五湖四海的口音都有。(受訪者供圖)
80、90代際傳承,激活服務零售新活力
街坊口口相傳、線上榜單種草引流,小飯館成了本幫菜“小網紅”,也吸引了一批90后新鮮血液持續加入。“后廚現在有10人左右,基本都是90、95后,一方面是因為曉平在網上的名氣,一方面也是想跟著我學手藝。” 唐懿宸說道,“有的小伙子剛來還不會拿勺子,我親自訓練他們,長期給員工試菜,最終才能變成廚師。”
一家小店的蓬勃發展,盤活了更多就業,形成消費與就業的正向雙循環。隨著更多年輕人投身服務零售,“曉平飯店們”的好味道得以代際傳承,更煥發出新生機。“后廚幾個接班人人選都是95后,他們有責任心、肯苦學廚藝,并且有管理潛質。此外,作為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對線上化也有更多心得,常常建議我多上團購套餐,特別是年輕人喜愛的菜品。”唐懿宸表示。
美團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平臺上的服務零售相關業務直接關聯就業人數同比去年增長超過30%,對青年群體的就業帶動作用顯著。無論是新消費業態的創業就業者,還是傳統小店的傳承者,借助平臺,年輕人可以找到“工作和興趣結合”的機會點,并發現新的趨勢與商機。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夏杰長認為,服務業是穩增長、促就業和惠民生的主要力量。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創新,“互聯網+傳統行業”的發展模式在各領域持續發酵,以數字經濟等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態不斷涌現。這些新經濟、新服務的出現,不僅開拓了就業新領域,有效發揮了各類服務平臺帶動就業的獨特效應,還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切實緩解了就業壓力。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