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柳鷙、陳怡然:“門對門競爭”來臨,火鍋市場即將大洗牌
紅餐編輯部 · 2023-07-03 08:49:04 來源:紅餐網
大批創業者涌入火鍋賽道,在愈發激烈的競爭中,千億火鍋市場釋放出了哪些新信號?
本文由紅餐網(ID:hongcan18)原創首發,作者:李金枝,編輯:洪君。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火鍋相關企業超40萬家,2023年新注冊企業也有3萬余家。
大批新玩家涌入賽道的同時,也有一批老玩家悄然退場。今年以來,就有一些網紅火鍋品牌關閉了大量門店,現狀令人唏噓。
2023年已過半,整體來看,千億火鍋市場仍然冰火兩重天。
近日,在紅餐網推出的系列化直播欄目《紅咖說》中,大龍燚創始人柳鷙、封面新聞食飲事業部總監陳怡然與紅餐網聯合創始人樊寧一起,圍繞“千億火鍋市場的新信號”展開了深度交流。
柳鷙直言,今年火鍋市場的競爭確實更加激烈了,大批創業者涌入市場,大量新的火鍋店出現,已經形成了可怕的“門對門競爭”。他表示,接下來火鍋市場將不可避免地迎來一次大洗牌,優勝劣汰會成為常態。
陳怡然則表示,任何生意都只有20%的人在掙錢,80%的人不掙錢或者說虧錢,火鍋這門生意亦是如此。在他看來,一些網紅火鍋品牌被后來者淘汰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以前的很多邏輯打法放到現在已經行不通了。
值得一提的是,柳鷙和陳怡然均強調,低價團購、價格戰等無序競爭對行業的傷害很大,這也是目前火鍋市場最讓人擔憂的問題。
以下為直播對話實錄:
巨大的“門對門競爭”來臨,
火鍋市場即將大洗牌
紅餐網:數據顯示,火鍋類2022-2023年2月新開店數約18.1萬家,關店門店數約23.4萬家,減少約5.2萬家。這說明市場已經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優勝劣汰加速。今年以來,也有不少網紅連鎖品牌關店非常厲害。對此,您怎么看?
柳鷙:這幾年火鍋市場確實更新換代很快,但是我預計今年火鍋市場的競爭會更激烈,為什么?因為今年一定會有一大批餐飲創業者涌入賽道。我們今年走了很多城市,比如長沙、武漢等,很多餐飲人都說,今年比去年還要難。
有粉絲私信告訴我,他是做社區店的,疫情期間大家開店比較謹慎,一個社區只有兩三家餐飲店,可以營業的時候他還比較好過,但現在一條街一下多出了四五家店。
這樣的情況全國比比皆是。巨大的“門對門競爭”已經開始形成,今年市場應該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大規模的閉店。
△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很多餐飲小白,以為餐飲沒有門檻,跑進來創業開店,存活3-4個月馬上就死掉,這種情況應該會比較多。接下來,優勝劣汰應該會成為市場常態,大家要保持平常心,不用過于驚訝。
一些網紅品牌關店,這個事情要從產品和品牌兩個維度來分析。
餐飲品牌最終都要把產品落地,產品包括菜品、鍋底、環境、服務等。網紅品牌不管怎么做營銷推廣,最終也要落地這些產品。客人來了之后,發現你宣傳的跟實際情況不一樣,那他是不可能復購的。
包括現在,很多品牌去賣很便宜的券,便宜的東西品質量不見得有保證,如果消費者來了以后覺得你賣的跟宣傳的有差別,跟他的預期有落差,那他也不會復購。
五菱有句話說得很好,“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餐飲也是如此,正確的邏輯應該是人民需要什么我們造什么,而不是我們造什么就賣給人民什么。現在有很多品牌已經把整個邏輯顛倒了。
陳怡然:我同意柳總剛才說的一個觀點,今年競爭會更加激烈,這點從街鋪的租金就看得出來了。
去年下半年,很多地方的鋪面是沒有轉讓費的,今年開始就不一樣了,既要轉讓費,租金也提了一大截。大家都想競爭鋪面,所以才導致這樣一個情況。
很多人殺到餐飲行業,然后才發現原來餐飲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做。任何生意都一樣,只有20%的人在掙錢,80%的人不掙錢或者說虧錢。大家都在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勢必就會有一些品牌和門店被淘汰。
△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有些網紅品牌,以前按照自己的邏輯打法還行得通,到現在這個階段行不通了,自然就會被后來者淘汰,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所有可持續的品牌,一定是在不斷進化的,比如大龍燚,從最早的門店到現在一直在不斷地迭代。固步自封、不追求進步的品牌,終究會被掃入歷史的塵埃當中。
無序競爭,
是市場最讓人擔憂的問題
紅餐網:除了競爭激烈外,火鍋市場還浮現出不少問題,比如同質化嚴重、沒有核心壁壘、成本高漲利潤下降得厲害等。目前在整個火鍋市場的發展中,柳總您最擔憂的問題是什么?
柳鷙:我比較擔心的是無序競爭,比如賣低價代金券、打價格戰。其他的問題還是比較良性的,沒什么可擔憂的。
就拿產品同質化來說,朱光玉的李揚說過一句話,“我們在火鍋賽道卷,放棄了卷傳統的三大樣菜,毛肚、黃喉和鴨腸。”現在,朱光玉更多的就是在推別的火鍋品牌沒有的產品,比如包子、甜品、飲品等。
這種創新其實是我們愿意在火鍋賽道里看到的創新,別人沒玩過的東西,有品牌能把它玩好,而且還能玩出圈。
成都本身就是火鍋市場最卷的一個城市之一,從價格、產品、服務到場景,有各種各樣的卷法。每一家火鍋企業都在思考怎么在紅海中出圈,我覺得這不是一件壞事,特別是對消費者來說,這更不是一件壞事。
比如,現在有些火鍋店會有演出,有的人均也才100多塊錢。還有升級版的地攤火鍋,它們真的就是擺地攤,連租金都不用,人工成本也極低。這些地攤火鍋是自助式的,消費者可以拿兩片毛肚,三根鴨腸,自由組合后再去稱重,有些店人均可能降到了三四十元,比麻辣燙還便宜。
陳怡然:任何行業都有競爭。良性競爭一定是基于想要把自己的品牌做好,或者把行業做大。如果大家都去放低價代金券,最后受害者一定還是品牌和消費者。
剛剛聊到了朱光玉,朱光玉有400多個SKU,這400多個SKU里,除了毛肚、鴨腸這些傳統的火鍋菜品以外,還有很多是他們自己新研發的產品,比如剁椒鱔絲、像拉面一樣的土豆絲等。這其實也是朱光玉給自己做的護城河,其他品牌要上這些東西,成本比較高,我覺得這是朱光玉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現在還要警惕一種現象,就是刻意營銷,搞一些奪人眼球的東西。比如有些時候,品牌會上一些所謂出片率高的菜品,這些菜品其實并不適合拿來燙火鍋,比如炸蛋,放到紅鍋里,就很油并不好吃。
下半場競爭,
供應鏈如何賦能火鍋品牌?
紅餐網:大龍燚成立至今十年了,10年只開了300多家門店。據我們了解,這幾年大龍燚每年多以十幾或者小幾十的速度在開店,擴張的速度并不快,放慢發展的腳步是基于什么考量?
柳鷙:大龍燚開得比較慢的主要原因,是想讓加盟商、合作伙伴盡可能存活得更久。這個戰略其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還遠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
一個門店如果開了一段時間就倒閉了,那加盟商多年的積蓄就打水漂了,所以大龍燚開店比較慎重。這個戰略有利有弊,也不能說大龍燚做的完全是對的,別人做的就是錯的。其實現在我們復盤大龍燚的發展,如果有可能重來的話,大龍燚的腳步肯定會放快一點,當然也不會是無序地發展。
紅餐網:越來越多的火鍋品牌開始往上游探索供應鏈布局,自己建立工廠。大龍燚2015年就開始了供應鏈的探索,目前創立的遠方云天和辣海一站式綜合供應鏈已經服務了10000+家的餐飲門店。一開始為什么會決定做后端供應鏈?對于供應鏈,未來有什么規劃?
柳鷙:我們從2015年開始,就在做后端供應鏈,2019年成立了遠方云天,2020年開了辣海工廠。現在,遠方云天和辣海工廠也接了不少頭部品牌的業務,今年2月份,辣海工廠的產量是去年2月份的7倍,有幾條生產線是24小時不停的,輪班不停產。
2015年我們決定要做供應鏈是因為,那些傳統的有工廠的餐飲企業,不愿意幫我們這些新企業做底料,一些比較老的火鍋底料廠又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那個時候整個餐飲供應鏈,特別是火鍋供應鏈正處在剛剛起步發展的時代,找不到能夠匹配大龍燚體量和發展需求的供應鏈企業。所以,我們就自己建立了采購、研發、生產、品控、倉儲、物流一整套的體系,做火鍋后端的供應鏈。
到現在做了八年時間,我們也有了一些積累,建立了遠方云天和辣海工廠。遠方云天已經拿下了很多認證,比如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認定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
我們也有了一定的研發能力,既有即拿即用的標品sku幾十個,基本上可以覆蓋一些剛剛起步的小餐飲需求,還可以針對有特殊定制需求的餐飲項目,做定制化專屬味型,可以去幫助一些小微餐企快速的發展,幫他們快速地完成從1-100的過程。
這是比較有意義的一件事,因為供應鏈沒有必要重復建設。如果當時有人能夠幫大龍燚做供應鏈,我一定不會去做這件事的。做供應鏈太重,而且太累了。自己建工廠跟當甲方管理一個工廠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力、物力、資金、時間、成本都有很大的差別。
當然,大龍燚已經做了這個事情,目前來看也有一定的成效,未來肯定還會堅持走下去。
紅餐網:遠方云天和辣海的核心優勢是什么?
柳鷙:我們最大的優勢還是在研發和生產品控上面。
比如我們之前在服務的一個優質大客戶,他們的要求是80分以上為合格,我們第一次審廠是76.8分,第二次審廠就合格了。此外,他們每個月大概會有2~3次的飛行檢查,很多工廠其實是排斥或者是不太愿意接受這樣的飛行檢查的,但我非常高興他們來檢查,因為這相當于為我們的第二品控團隊加了一個保險。
我告訴團隊,要按照他們的要求來,他們在不在我們都得一個樣,這樣才會變成一個受人尊敬的企業。
現在,我們的每一批產品,每一個產品的品控,所有產品出廠的流程和要求,都比一些傳統的制造廠商更嚴格。我們覺得,比別人做得稍微好一些,就能活得久一點。
紅餐網:供應鏈為門店提供的核心動能之一是降本增效。原材料漲價,已經成為困擾火鍋企業的大問題。有些門店因為原材料漲價后,提高產品售價,引發了消費者的負面情緒。火鍋門店可以怎么應對原材料漲價?從哪些方面出發做好成本平衡?
陳怡然:現在火鍋競爭特別激烈,大部分火鍋店的綜合毛利有50%-55%,在這個基礎上,把人工、房租這些成本一減,凈利潤可能在10%左右。一旦原材料價格上漲,火鍋店其實還是很難做的。這個時候火鍋店如果選擇硬扛,受傷的肯定是自己,所以漲價是必然的。
但漲價可以有很多討巧的方式,比如某樣食材上漲的時候,火鍋店可以選擇推一個套餐,這個套餐盡量規避那些漲價的食材。如果漲價的是主力產品,火鍋店可以推半份菜。
還有一種做法,就是提高產品的原價,同時推出一個嘗鮮價或者限時價,這個價格可能跟沒有漲價之前的價格差不多。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再把限時價取消,這個時候消費者接受起來可能更容易。
上周,我跟一家酸菜魚品牌的人在聊漲價的事,他也說現在消費者對價格十分敏感,但他們做了一件事,讓門店的生意反倒提升了。
在商場這樣的地方,消費者一定會先看相鄰幾家餐館的人均消費。在某個點評網站上,消費者給他們打出的人均消費是85元,其實他們的客單價并沒有這么高。后來他們把大量門店真實的數據反饋給后臺管理者,后臺審核數據后,就把人均消費修改為78元。過了一個星期,他門店的生意就開始提起來了。
類似這樣一些小小的舉措,其實也可以幫助餐飲品牌抵抗原材料漲價帶來的風險。
火鍋市場能否跑出下一個“海底撈”?
紅餐網:近兩年火鍋市場出現了一批發展勢能比較強勁的新品牌,表現得可圈可點。
長期以來,火鍋市場頭部品牌比較固定,在眾多勢能強勁的新品牌沖擊下,火鍋市場的格局有沒有可能發生一些變化?
柳鷙:火鍋品類每一年都會跑出一些新品牌。這十年也跑出了非常多的品牌,當然也有一些品牌已經消失了。
火鍋品牌會消失,但品類肯定不會消失。大龍燚去做后端供應鏈也基于這方面的考量。可能有哪一天大龍燚也不見了,但只要不出現大問題,辣海會永遠存在。
紅餐網:未來,火鍋市場能否跑出下一個“海底撈”?
柳鷙:不管是從品牌調性、規模、還是屬性上看,火鍋品類完全有可能跑出下一個“海底撈”,它不見得是全直營的,有可能是加盟的,也有可能是聯營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現在的環境下,火鍋品牌一定要保持迭代,才能走得更長遠。這個迭代不僅包括產品、裝修、服務,還包括營銷推廣方式等。
2013年到2015 年,品牌幾乎不用做什么迭代,就能過得很安逸。但現在,一個品牌如果三四年不迭代,那整個品牌可能都會消失了。
陳怡然:我跟柳總的觀點可能有點不同。從現在的火鍋市場來看,要再誕生一個新的海底撈,我個人認為是不太可能的。
海底撈2022年提出“啄木鳥”計劃,主動砍了幾百家門店,來保證品牌整體盈利水平和單店盈利。砍掉幾百門店后,海底撈還有1000多家店。
△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剛剛講到的一些新品牌,他們現在應該要讓自己的門店規模努力靠近400家,到了400家以后,再去考慮如何做到小龍坎的800家;做到小龍坎的800家以后,再去考慮如何做到海底撈的1000多家,這是一個過程。很多品牌現在400家的規模都沒到,就去考慮做1000家的事情,這不太現實。
另外,火鍋市場確實很大,但機會很可能并不在現在正在開火鍋店的這些人手上,而在那些沒有開火鍋店的餐飲人手上。比如,那些已經熟悉運作千店以上規模品牌的餐飲人,當他們有一天開始做火鍋了,快速復制的速度一定會比現有的火鍋品牌快得多。
前段時間我看賈國龍開始賣漢堡了。在我看來,如果像西貝、紫燕百味雞這樣的品牌來做火鍋,就有可能做出海底撈這樣千店規模的品牌。
注:本文配圖由大龍燚提供,紅餐網經授權使用。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