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自拍网-9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99资源站-99资源在线观看-欧美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做餐飲,上紅餐!
投稿

為什么餐飲業,從來沒有出過中國首富?

劉潤 · 2023-04-21 08:50:54 來源:劉潤

存在上千年的餐飲業,到今天為止涌現出了這么多的品牌,這么多優秀的企業,它背后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

本文轉載自劉潤(ID:runliu-pub),作者:劉潤。

前段時間,我去參加了“2023中國餐飲產業峰會”,做了一場演講。

對餐飲行業而言,我是消費者,是愛好者。

但今天,我特別想從商業的邏輯出發,分享一些對餐飲行業的思考,我稱之為“和餐飲行業有關的四個底層邏輯”。

我們怎么樣來看待一個行業?尤其是餐飲這樣的萬億級產業。

存在上千年,到今天為止還涌現出這么多的品牌,這么多優秀的企業,它背后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

服務是“大優勢”,也是“大制約”

從第一點開始,主題是產品VS服務。

首先問你一個問題,請問餐飲行業做的是產品還是服務呢?請問方便面是餐飲行業嗎?

在我個人看來,方便面是包裝食品,應該是食品工業。我們區別這兩個行業,最主要的一個邊界就是看它提供的是產品還是服務。

如果提供的是買回家就能直接吃、直接用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產品”。如果有人幫你把面下好了,比如和府撈面就幫你把面下好了,我們稱之為“服務”。

所以,區別食品工業和餐飲業,最主要的邏輯是看中間有沒有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服務”,是餐飲行業區別于其他行業的巨大優勢,但也是餐飲行業發展特別大的一個制約。

為什么說是優勢呢?過去這么多年,很多行業受到巨大的沖擊,比如零售行業,大家都能夠感受到,家樂福遇到挑戰、大潤發遇到挑戰,所有的零售巨頭都遇到挑戰。

但是中國的餐飲巨頭,很多還活了下來,可能還活得不錯。

為什么?因為這個行業允許萬家煙火,因為你提供的是服務。

如果理解了服務和產品的根本區別,也就是有沒有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你就會明白第二件事情,為什么這幾年預制菜會變得這么火。

2020年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我去了上海的一家預制菜工廠,吃了他們做的東西。當時在那吃的紅燒肉是現做的還是預制菜,我作為一個吃貨還真的分辨不出來。

這個創始人和我說,這就是預制菜,把原材料做好以后用零下七十多度的超低溫速凍,然后送到餐廳,餐廳用SOP(標準作業程序),5分鐘左右就能做好。消費者買一個預制菜,按照SOP自己回家做,也能跟著名餐廳做出來的一樣。

他問了我一個問題,說他們現在有兩款菜,一款是剁椒魚頭,一款是紅燒肉,哪款菜會更受歡迎?

答案是紅燒肉,為什么?因為剁椒魚頭雖然很好吃,但重點是魚,料是預制的,工藝差不多,并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時間成本。但是紅燒肉不一樣,要做很多的準備,最后才可以做出一盤非常好吃的紅燒肉,占用廚師的時間非常長。

所以預制菜為什么會發展起來?它發展起來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極大程度地減少了餐飲業所必須消耗的資源,這個資源就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餐飲業今天正呈現出一些重要的發展趨勢或現象,像預制菜,像千城萬店,像機器人餐廳。它們背后的底層邏輯大都是減少了餐飲業的人類勞動。只有去掉了人類的勞動,餐飲業可規模化的概率以及標準化程度才會增加。

為什么餐飲業,從來沒有出過中國首富?

餐飲是服務業,服務業的特征就是人類的勞動。有人類的勞動以后會帶來什么變化呢?

在商業里面,產品和服務這兩個品類如果發生了變化,將會導致巨大的行業變革,這個行業變革稱之為“正態分布”和“冪律分布”。

為什么中國的餐飲業從來沒有出現首富?餐飲業是萬業之主,但是卻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首富。當然,餐飲行業也有成功的企業,但是它們跟華為、騰訊、阿里比,規模相對來說小得多。

其本質的原因是,華為、阿里、騰訊這些公司有產品,但是不需要服務。一個行業一旦不需要服務以后,將很大可能會從“正態分布”走向“冪律分布”。

什么叫正態分布,什么叫冪律分布?

簡單概括就是,一個行業介入的群體非常多,很難出現寡頭、壟斷的企業,與此同時這些群體大部分都處于中間位,就是正態分布。反之,一個行業介入的群體較少,寡頭、壟斷現象明顯,則屬于冪律分布。

高中的時候我有個朋友,這個朋友音樂和美術都非常有天賦。有次他問我,這兩件事情他都很熱愛,但是未來只能找一個方向發展,應該朝美術方向發展,還是朝音樂方向發展?

最后,這個朋友選了音樂。

音樂和美術的區別是什么?在中國彈鋼琴特別好的人有誰?郎朗。

郎朗之外還有誰?想不到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音樂這件事情是屬于沒有邊際勞動的。

什么是沒有邊際勞動?你只要彈特別好的鋼琴曲,在網上傳播,一個人聽、一千個人聽、一萬個人聽,成本是一樣的。一旦邊際成本為零,就會有特別大的改變,幾乎所有人都只會喜歡郎朗。

所以鋼琴可以出現頭部,頭部會吃掉行業大部分的利潤。

如果是美術呢?畫畫不一樣,比如油畫,有個畫家很有名,全中國的人找他畫畫,但是他一周只能畫一幅畫,一年也只能畫50多幅。就算他是全中國最有名的畫家,也不可能吃掉所有的市場,這時候必須有第二名、第三名出來服務其他人。

所以畫家這個行業是分散市場,而音樂家這個行業是集中市場。

畫家行業,中間大部分人夠養活自己,只有少數的人能賺比較多的錢。而音樂家不一樣,只有極少數人能掙很多的錢,絕大部分的人養活自己都很困難。所以,音樂家是“冪律分布”,而畫家是“正態分布”。

現在回頭看看餐飲行業,為什么餐飲行業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首富?餐飲行業是正態分布的行業曲線,還是冪律分布的行業曲線?答案是正態分布。

原因是我剛剛說的,餐飲行業介入了太多人類的勞動,所以不可能產生阿里這樣規模的巨頭。

我們通常用一個指標來衡量行業的分散度,也就是CR(Concentration Ratio),即行業集中度。行業前8個企業加在一起,在市場占有多少的占有率,如果超過20%,這個行業就是比較集中的。

百勝中國一年的收入應該是600多億,而整個中國餐飲行業有接近5萬億的規模,600多億的收入只占5萬億的1%多一點。換句話說,餐飲行業第一名只占1%多一點,前8名加在一起肯定不超過8%。

所以,餐飲行業是非常分散的行業,這也是這個行業長久以來生生不息的原因。它介入了很多勞動,是萬家煙火的行業,可以容納大量的人就業、創業,可以讓很多人有事可干,而這也是國家大力發展夜經濟、發展服務業的原因。

極致匠心,還是極致規?;?/strong>

理解了上面兩個基本規律以后,作為一個創業者應該怎么辦?

你有三個選擇:總成本領先、差異化以及聚焦。

在餐飲行業,每家獨立的餐廳,其實天生就已經被動選擇了一個策略,這個策略叫做“聚焦”。

什么叫聚焦?就是只服務特定人群。

每個餐廳都有服務的半徑,假設半徑是兩公里,2公里范圍內有一萬戶人家,那我只要把這一萬戶人家服務好,就不可能被別人滅掉。這是從戰略上說的聚焦。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父親做拉面,你也做拉面,你的拉面店在這個地方做了40年,有消費者過來吃拉面,要不要放香菜不需要講你都知道。因為服務于特定人群,你就掌握了服務這個人群所獨有的能力。

為什么互聯網這么強大,就是因為它打破了兩公里的半徑,今天在齊齊哈爾可以收到從上海發貨的產品,在武漢也可以收到從上海發貨的產品,客戶沒有范圍的限制。

互聯網打破了地域的邊界,而餐廳到今天為止依然沒有。

沒有打破邊界,是好事還是壞事?對餐飲行業來說是天大的好事。如果有一天我可以遠程吃面了,那餐飲跟在座三分之二的人就沒有關系了。一旦有人把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餐飲都做了,那么餐飲行業就會出現像阿里這樣的巨頭。

但是,如果不想走聚焦戰略,怎么辦?那就要思考兩件事情:總成本領先和差異化。

我們經常說標準化,美國快餐很標準,兩百度的油溫,薯條進去15秒就做好了??觳偷昀镞€是有人勞動的,但是降低了專家型的勞動,用相對便宜的人力成本在做生意,這就是所謂的標準化。

從戰略的角度拔高一點來看,為什么會有標準化?因為背后有個選擇,也就是總成本領先。

好吃很重要,但如果兩家店一樣好吃,要突圍就必須更便宜,這就是總成本領先。

我從小在南京長大,之前想吃我媽媽做的紅燒肉,就打電話問我媽,紅燒肉是怎么做的。我媽就跟我說,“油少許,油溫8成熱,稍微收汁。”

我作為理科生,完全不理解什么叫“少許”,什么叫“8成熱”,什么叫“稍微”。

餐飲業幾千年了,都是這么做的,把本來可以量化的東西弄得非常玄學化,這就是許多企業做不大的原因。

中國餐飲做得比較大的是火鍋這個品類,出了海底撈這樣的公司。之所以可以出海底撈,跟企業的努力有關系,此外還有一個原因——火鍋是容易被標準化的分支。所有的鍋底都是在某個工廠做出來的,菜品也是從一個地方集中運過去的,這樣就能把總成本控制下來,所以也才有機會出現總成本領先的企業。

很多創業者走“千城萬店”的路徑,其實都是在做一件事情,把自己的總成本控制下來,這就叫總成本領先。

那是不是每家企業都要做總成本領先呢?不是的。

我有個朋友,從來不吃預制菜,他說得比較極端,“這就是豬食”。

他到每個城市都要去吃當地的一些小店。這些小店做的就是所謂的“差異化”,它們往往擁有一些連鎖品牌沒有的能力,比如祖傳的配方,依然能活下來。

所以差異化是什么?我可以做到跟你不一樣,而且能保護這個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是消費者喜歡的,有一批餐飲企業就是靠這樣的差異化活著,現在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這樣活著。

絕大部分餐廳不可能做成“千城萬店”,也不應該做成這個事,因為餐飲業本來就是分散的行業。

在巨頭的下面,依然有生長的空間,不要跟巨頭學,不要做巨頭擅長的事情,而要做它們不擅長的事。

每個行業都一樣,要思考三件事:第一是聚焦,第二是總成本領先,總成本領先的巨頭企業,不僅僅是餐飲業,慢慢就變成食品工業了。第三是差異化,在巨頭的下面找到自己的差異化路線,然后提供特色的服務。

餐飲業五大護城河

專利、管理、規模、品牌、習慣

第四個底層邏輯,企業做得很好以后,會不會依然被替代?

茶飲行業在過去幾年發展得很快,但是這一年左右,像喜茶、奈雪的茶等這些企業的定價都在逐漸降低。為什么要降價呢?

在我個人看來,奶茶或者水果茶這個行業,其實是紅利。什么是紅利?有人發明或者首先做了奶蓋茶,消費者喝下去很享受也沒有罪惡感,這個品類很快就起來了,但這不是餐廳賴以生存的根基,所有紅利都會消失。

你是這條街上第一個做奶蓋茶的人,所有人都會來排隊。旁邊做鴨脖的覺得奶茶這么賺錢,我也做奶茶,整條街都開始做奶茶,慢慢的這些店就都不賺錢了。

這就是紅利。短暫的供需失衡,最后一定會回歸常態。怎么辦?你能不能守住這個利潤?

這就要理解一個概念——護城河。我講講其中跟餐飲業相關的5種。

第一個是專利。

日本有很多的匠人,比如壽司先生、煮飯先生,要吃他們家的飯,可能要提前三個月排隊。

雖然這個東西不一定能申請專利,但這就是某種形態的專利,只有它們自己才擁有的獨門絕技,就是讓它們長久生存的重要方法。

專利很好,但是也有壞處,壞處就是很難把這家壽司開出100家店。日本很多百年企業都是作坊,如果不是作坊就做不久,做久了就做不大。因為做大了就有標準,標準就會被人復制。如果你不想做大,想做久,就要用專利保護自己。

第二個是管理。

我管一萬家店和你管一萬家店的水平不一樣,激勵措施和管理能力就是自己的護城河。

第三是規模。

規模效應是第三個比較重要的護城河。在一百個城市分別開一家店,還是在一個城市開一百家店,你會選擇什么?

7-11的選擇是在一個城市開一百家店,這樣的話可以享受同一個供應鏈體系,同城規模帶來的效應會被引爆,成本會降低。

反之,如果在一百個城市都開店,成本就會很高。

第四是品牌。

煮飯先生也好,壽司先生也好,除了真正的專利,絕大部分的口感一定是可以復制的。就像奶茶,楊枝甘露是你發明的,但是我們家做得跟你一樣,誰發明的就不重要了。

這時,品牌就變得更重要。消費者相信你的品牌用料是新鮮的,而不是從前天就放到冰箱的,這個信任感就變成了重要的護城河。

第五是習慣。

我從小在南京長大,在南京特別愛吃鴨子。大學畢業到上海工作后,我很想吃南京的鴨血粉絲湯,但吃了上海的鴨血粉絲湯以后覺得真不行。于是就想著,等我騰出手來,我一定要做正宗的鴨血粉絲湯,拯救上海的同學們。

后來有一天,我在廣州天圖資本做分享的時候遇到了馮衛東,他們投了一家在上海做鴨血粉絲湯的公司。當時我說,我去吃過這家店,你們眼光不行,南京最好吃的鴨血粉絲湯其實在這里。

馮衛東跟我說,“我去看過了,但是看完以后還是投了上海這家。你所謂的正宗,只不過是從小吃習慣的味道,不是‘好吃’。‘正宗’是特別害人的詞,你要理解什么叫做‘好吃’,而不是什么叫做‘正宗’。”

為什么所謂地方最正宗的小吃賣不到全國,就是因為你太相信“正宗”這兩個字了。“正宗”可以保護你在區域的發展,讓你在區域做得很好。在另外的地方做不起來,則是因為“習慣”,走出去要順應習慣,在當地要保護習慣,這是第五個護城河。

最后的話

這就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跟大家分享我作為一個吃貨,作為一個外行對餐飲行業的一些商業思考,也就是所謂的底層邏輯。

不管你做的是產品還是服務,不管未來在座的各位是做聚焦,還是做差異化,還是做總成本領先,我都希望你能理解這些邏輯。

我也希望,餐飲這個行業永遠是萬家燈火。

祝愿每個人,每家企業,都能獲得最大的成功。

聯系人:黃小姐

聯系電話:191955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