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經濟”點亮山城活力 年輕人掀起全職擺攤“熱”
李晨 · 2023-04-06 11:07: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街小巷擺攤的主角換上了年輕面孔。你可能也想不到,自己光顧的烤肉攤的攤主,幾個月前還是辦公樓格子間盡職盡責的“打工人”。
日前,重慶兩江新區天宮殿街道一處“后備箱”集市聚集到大批“90后”“00后”年輕攤主,作為城市夜經濟的表現形式之一,“后備箱經濟”已被看作激發城市生機活力、促進年輕人靈活就業的方式。
2023年春節消費市場回暖,讓“90”后攤主丹丹感受到“售罄”帶來的快樂。“出攤兩小時,帶來的提拉米蘇蛋糕就賣光了。”丹丹興奮地用手比劃著春節期間的排隊盛況,她告訴記者,那種即時的成就感是之前工作中很少有的,“沒想到自己做的東西,能被這么多人喜愛。”
當攤主前,丹丹是一名地產廣告從業者。辭職待業期間,她動起了擺攤的念頭,開始自學甜品。蘸醬麻薯、甜筒冰淇淋、提拉米蘇蛋糕……丹丹的攤位甜品種類五花八門,吸引到大量客流,單日銷售最高記錄也突破3000元大關。現在,丹丹沒有找工作的打算,她計劃長期全職擺攤。
一個月前,25歲的俐樺與律師閨蜜一同辭職擺攤。由于經營的是烤肉攤,每天一早,兩人要去市場購買新鮮食材,接著清洗肉菜、腌制碼料、打包裝盒,再將桌椅、烤盤、帳篷傘等“家當”運到攤位。一切準備就緒后,兩位擺攤新人互相打下手,穿串、烤串……往往直到深夜11點,她們才能到家休息。“沒有比工作輕松。”這是俐樺擺攤一個月以來的真實感受。
盡管這樣,俐樺還是選擇繼續擺攤下去。“最近生意越來越好了,還多了許多回頭客。”俐樺手上烤串的動作一直沒停,“而且我們還很年輕,可以拼一把。”
除此以外,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也善于利用社交平臺擴大自身影響力。“90”后攤主葉小麥深諳流量之道,她抓住年輕人熱衷打卡,喜愛萌物的特點,在集市上售賣一種名為“微笑雞蛋仔”的美食。這種雞蛋仔似一個個圓滾滾的雞蛋,烙印著微笑表情,整齊堆碼在蛋托里,讓人很有購買欲望。
“我觀察到,年輕人很看重社交平臺的宣傳推廣,他們統一稱其為‘種草’。”葉小麥之前是一名實體面包店老板,她嘗試過在社交平臺推廣自家產品,但效果不佳。
“得做點有意思的東西。”一次,葉小麥注意到“微笑雞蛋仔”在一些城市火爆起來,“重慶當時還沒有,我覺得這是一個商機。”葉小麥立刻行動起來,購買原材、學習做法,并在社交平臺上通過文案、美圖吸引流量,其賬號點贊量、粉絲量實現飛躍式提升。就這樣,葉小麥成為了“微笑雞蛋仔”在重慶的首批“推廣人”,她還從線上引流,吸引大批消費者來線下購買產品。
“自由隨性”是26歲的陳澤宇選擇離開健身房走上街頭的理由。在集市擺攤的第一個周末,他的攤位就火了,周末平均每日能做50個漢堡,榨十幾斤鮮橙,單日營業額達1800元。
美食攤位,是集市上出現頻率最高的攤位。為一名從業三年多的健身教練,陳澤宇將攤位定位為“型男漢堡”,其出眾的外表、健碩的身材是攤位吸睛點。“當然,產品口味才是最重要的。”陳澤宇告訴記者,他“拜師學藝”一年,才決定踏上擺攤創業之路。
對陳澤宇而言,加入集市就像找到了“組織”。“我覺得擺攤很自由,沒有約束,是我喜歡的生活方式。”陳澤宇說,他打算建立自己攤位的社交賬號,借助網絡傳播將攤位“做大做強”。
獨特的氣候、山水景觀和人文特質,為重慶發展夜間經濟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數據顯示,重慶城市消費60%發生在夜間,夜間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重慶市商務委相關人士表示,重慶將繼續提升“不夜重慶”品牌影響力,打造主題鮮明、個性彰顯、特色突出的消費活動,豐富夜間消費供給,推動活動促消費、惠民生,營造有利于夜間經濟發展的市場氛圍,使市民的高質量、高品質生活再上臺階,進一步助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設。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作者:李晨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