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餐飲“搶灘”香港
李艷艷 · 2022-02-21 11:03:11 來源:《中國企業家》
除了和府撈面和楊國福麻辣燙,還有更多中式餐飲企業意欲沖刺資本市場。今年春節前夕,海鮮餐廳七欣天、中式快餐連鎖品牌鄉村基,在1月份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此外,還有去年9月遞表的撈王、正在沖刺A股主板的老鄉雞和老娘舅,以及已決定上市的西貝。
后來者搶跑,先行者煎熬。
圖片來源:攝圖網
眾多餐飲企業“沖擊”上市的檔口,二級市場上的餐飲企業表現并不樂觀。自2021年2月以來,餐企股價普遍下跌,港股上市的海底撈、呷哺呷哺市值蒸發75%,九毛九餐飲市值腰斬,百勝中國市值也蒸發了130多億元。
一個大趨勢是,消費賽道正在降溫。厚生投資近期發布的觀察報告指出,資本市場對消費賽道的過度熱情開始糾偏,消費股價格普遍大幅下跌。一級市場消費企業的估值也在暴漲之后回歸理性,泡沫逐步消退。
盡管如此,餐飲企業上市之路上仍然摩肩接踵。資本熱潮與“關店潮”交織,共同組成了當下的餐飲行業生態。行業人士分析,競爭加劇兼之消費疲軟,鮮有餐飲企業業績實現增長,上市餐企估值下調明顯。從上市地點來看,相比A股市場,港股仍然是新晉餐飲企業的主要選擇。
“(餐企)上市契機比過去差了,但從上市的主動性等方面來看,確實也更強了。”資深市場人士黃立沖對《中國企業家》總結說,“雖然上市后不會讓你再像以前管理企業那樣自由隨性,但一定程度上,公司也更安全了。”
“香港資本市場正在尋找第二個海底撈”是坊間流傳的一個說法,這背后寄予了投資者對餐飲消費企業的期待。不過,后來海底撈也經歷了股價過山車,業績下滑、關店等諸多挑戰。如若未來這些新餐飲企業上市,其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會比以前上市的同類企業更好嗎?
就此問題,老虎國際資深分析師昱愷對《中國企業家》解釋稱,香港二級市場的表現有很多決定因素,“尤其是上市前期,流動性缺失可能會造就畸形的價格。后期只要企業運行正常,發展得力,二級市場也會將這些利好因素帶入股價中去。
“海底撈之所以會遭遇‘股價過山車’,就是因為前期估值被炒作過高,且連續擴張節奏過快,又碰上疫情造成不少損失。歸根結底,一切還是得由業績決定。”昱愷稱。比如,鄉村基早在2010年就掛牌紐交所,但因業績不佳于2016年退市。
上市之路,摩肩接踵
和府撈面擬在境外上市,劍指“撈面第一股”。稍早前,證監會國際部還披露了“楊國福麻辣燙”提交的港股上市申請材料。一旦材料通過,楊國福麻辣燙就能沖擊“麻辣燙第一股”。
除了和府撈面和楊國福麻辣燙,還有更多中式餐飲企業意欲沖刺資本市場。今年春節前夕,海鮮餐廳七欣天、中式快餐連鎖品牌鄉村基,在1月份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此外,還有去年9月遞表的撈王、正在沖刺A股主板的老鄉雞和老娘舅,以及已決定上市的西貝。
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不到一年時間,已有8家餐飲類企業傳出準備上市的消息。此前,中國境內只有 15 家餐飲消費類上市企業在列。這意味著,如若進展順利,沸沸揚揚的餐飲消費市場,即將迎來一波“上市潮”。
一位熟悉港股資本市場的從業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受制于餐飲行業的傳統性,且不具備高精特新性質,也不在國家特殊政策扶持范圍內,這些年來國內上市餐飲企業數量相對較少。此外,部分擴張開店的品牌沒有充足現金讓前期投資者退出,上市是最好的途徑。
資本市場的變化也在行業人士的觀察之中。2021年,中概股赴美上市明顯放緩,下半年僅有4只新股上市。這一局面也促使消費企業的資本運作和發展規劃調整路徑。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推行多項重大改革,為企業融資提供了多元機遇。
多位餐飲行業人士表示,2021年是餐飲行業“重建”的一年。尤其是,去年以來,一級市場對餐飲行業的關注和參與程度空前高漲。《2021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8月,中國餐飲行業投融資金額接近430億元,已經達到2020年的2倍。
前述報告認為,隨著越來越靠后期的單筆高金額投資的出現,未來5年或有一批凈利潤達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餐飲行業公司完成上市,餐飲行業或引領一波消費行業的IPO潮流。
上市潮背后:資本加持,競爭升維
2021年9月,一家名為“海倫司小酒館”的網紅餐飲企業,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公司成立三年時間內,門店數量從162家擴張到528家,并計劃到2023年開店2200家。海倫司不僅在餐飲行業的低谷期逆勢增長,還成了資本眼中“微醺經濟”的代名詞。
時間倒回到兩年前,這樣資本與餐飲“共舞”的狀態,市場上并不多見。
至今為止,中國雖然美食種類繁多,但餐飲行業資本化程度仍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據泰合資本統計,截至2021年5月,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只有15家餐飲上市企業。相比美國、日本比例過半的行業集中度,中國的餐飲集中度僅有 17%。
圖片來源:攝圖網
去年以來,諸如新中式糕點、中式餐飲面食等細分賽道備受資本青睞,實現逆勢擴張。2021年下旬至今的這波餐企上市潮背后,一些頗具規模的餐企也在轉變思路。他們意識到,通過接納資本,它們將會在擴張方面擁有更多籌碼。
與以往諸多老牌兒餐飲企業依賴自有現金流不同,這波即將奔赴上市的新餐飲企業,大都是在資本的加持下快速壯大。資本的青睞,讓本就備受關注的餐飲市場風云翻涌。機構統計,2022年,剛剛結束的一月份,有14個項目獲得投融資,其中4個為連鎖中式快餐品牌。
截至目前,和府撈面已完成6輪公開融資。最新一輪來自去年7月,絕味、騰訊分列第二、第三大股東,公司目前融資估值達到70億元。不過,楊國福麻辣燙目前門店已超6000家,遍布中國及海外5國,但從未進行公開融資。
一個重要變化是,資本擁抱下的餐企競爭正在升維。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行業原本的發展節奏,也讓企業從向死而生的過程中,意識到資本的重要作用。心態發生轉變的餐飲與尋找產業投資機遇的資本相互擁抱,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行業關系與競爭格局,間接加快了餐飲品牌的更迭換代。
“西貝不差錢,永遠也不準備上市。”西貝餐飲集團創始人賈國龍曾經的豪言壯語,或許是很多餐飲人的態度寫照。一般而言,上市之于餐飲企業的直接價值,在于獲得融資。不過,國內餐飲類企業習慣于依靠自有現金流進行擴張,并不重視資本價值,或跟資本保持距離。
但在親歷2020年疫情重創線下業態后,餐飲行業對資本的認知改變了。2020年底,賈國龍表示,通過疫情,西貝認識到了資本的實力和力量,“所以我改口了,如果有合適的時機,我們會選擇資本投資西貝。”
黃立沖表示,“西貝原來并不急于上市,但在疫情期間,公司業績和資金鏈受到嚴重打擊。盡管最終喘過氣來了,但企業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對《中國企業家》表示,資本擁抱下的餐企競爭正在升維。這不僅體現在門店擴張、裝修環境、供應鏈體系和標準化等更多規模類投入上,更多高學歷、高專業化技能玩家也在殺入市場,提升管理運營成本。
賴陽提醒,企業需要辯證看待資本的作用,“比如,有些城市的承載力可能不支撐開店(卻開了店),還可能會出現管理黑洞和內部腐敗現象。”賴陽說。
“關店潮”背后:消費疲軟,玩家搶占細分市場
疫情反復的陰霾籠罩,讓線下消費一度陷入窘境,餐飲同樣難以“獨善其身”。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9年全年餐飲消費總額為46721億元,而在2020年出現了負增長,為39627億元,到2021年這個數值為46895億元,僅比兩年前增長了174億元。
盡管資本熱潮翻涌,但在“關店潮”“倒閉潮”的行業境況下,餐飲市場還未恢復元氣。2021年,有大批的餐飲企業沒能熬過冬天,要么收縮戰線,要么徹底關張。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注冊餐企316.7萬家。而注銷的餐飲企業達到了88.5萬家。
“餐飲行業是傳統行業,有邊界,不像互聯網企業,業務范圍越大,成本越低。所有餐飲企業面臨的困難,我們同樣面臨;所有餐飲企業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依然沒有解決。”2021年中,面對投資者,海底撈張勇曾如此表達過餐飲行業所面對的瓶頸。
成也開店,敗也開店。張勇說,餐飲企業開兩家店賺錢,開三家店可能就賠錢。開店多了,能增收就不錯了,更可能連增收都沒有。歷經2020年大規模擴張后,海底撈2021年關店300多家。此前,呷哺呷哺也宣布關閉200家并且今年不再拓展新店。
跟房地產行業一樣,嚴重依賴線下、具有廣泛客戶群體和傳統產業背景的中國餐飲行業,發展之路無捷徑可走。繼續開線下連鎖店、迅速擴張的策略,目前仍是餐飲從業者的主流選擇。集中優勢攻克細分市場、完善供應鏈甚至餐飲基礎設施,也成為行業競爭的重要趨勢。
這些跑步前進、沖擊上市的餐飲企業,背后都是千億甚至萬億的市場。然而環顧行業,目前國內餐飲行業競爭格局非常分散。美團數據顯示,2018-2020年國內餐飲連鎖化率分別為12.8%、13.3%和15%。雖然行業連鎖化率在逐年提升,但相比發達國家,差距依然很大。
細分品類及其供應鏈體系由于更易標準化,帶來了更快的擴張速度。2021年,和府撈面新增門店數較2020年翻番,相當于約2天開一家門店。從目前已經公布的招股書資料和行業人士觀點來看,開拓新店和完善自身供應鏈體系,成為餐飲企業IPO募集資金的主要用途。
在開設第一家門店之前,和府撈面就投資并規劃了支撐1000家門店的供應鏈和中央工廠體系,自建了供應鏈、運營、物流等,去年還建立了年產2萬噸的面條生產基地。絕味食品在公告中提到,“在深耕中式快餐八年后,和府撈面已實現了可快速復制的商業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加盟,直營模式仍是大多數新餐飲企業的擴張門店規模的優先選擇。
除了近期傳出上市的楊國福麻辣燙是加盟模式外,與上市餐企海底撈、呷哺呷哺、九毛九等類似的,還有即將跨入資本市場的鄉村基、七欣天、撈王和綠茶,它們都是通過“直營”模式進行擴張。盡管前期和運營投入較重,但這些餐企經過多年擴張,已經形成了較為龐大的直營餐廳網絡。
“直營模式的品牌管理難度和風險,比加盟模式更大,一旦單店出了問題,所有門店聲譽都會受影響。”賴陽對《中國企業家》表示,純直營模式帶來了更強的門店控制力度,也意味著重資產和更高的投入成本,更審慎的經營決策。后期如若出現問題,風險也更大。
“目前來看,撈面市場已近飽和。”有行業人士對和府撈面的擴張前景表達了擔憂。在其看來,在消費下行的整體態勢下,未來撈面的產品豐富性和性價比問題尚待解決,而快速擴店背后的內部管理問題,亦值得思考。
新場景新形勢下,移動化、自助化、智能化的新餐飲體驗,將成為餐飲界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在賴陽看來,餐飲很大程度上屬于微利產業,線下菜品的研發是競爭核心,這取決于公司在研發層面的資金和專業化投入。“對于中央廚房的技術投入,最終會帶來消費者認同的巨大差別。也正因此,這些年新出現的連鎖類餐企,一般都重視中央廚房建建設。”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