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料、食材齊齊漲價,餐飲老板又要睡不著了!
陳漠 · 2021-12-09 21:54:20 來源:紅餐網
11月底到12月初的短短兩周時間,諸多大調料廠商集體宣布漲價,加上今年陸續宣布漲價的其他供應鏈廠商,在疫情及其他因素帶來的諸多連鎖反應下,漲價已是大勢所趨,而且這一趨勢正在形成全球化影響。
對餐企而言,前是錢袋子越來越緊的消費者,后是不斷漲價的原料,如何承壓,或將成為2022年的最大課題。
本文由紅餐網(ID:hongcan18)原創首發,作者:陳漠。
漲價,可能是今年餐飲相關企業談起供應鏈時,頻率最高的關鍵詞之一。
在和紅餐網(ID:hongcan18)的交流中,不少后端廠商都表示,從去年開始原料價格就一路走高,今年漲價幅度總體更大,甚至有原料的漲幅達到20-30倍。餐企則表示,自己的很多供應商都已經漲價,但面對有收緊消費趨勢的C端市場,自己又不敢漲價,只能硬撐。
而讓餐飲界更為擔憂的是,出現這一現象的不僅是國內市場。今年以來,全球的食材供應鏈或多或少都出現了問題,這極可能導致2022年甚至在更長時間內,終端壓力增大。
調料、食材漲價沒停過
全球陷供應鏈危機
從11月底到現在,廚邦、鳳球嘜、李錦記、恒順醋業、加加食品等多個調料廠商,集體發出了漲價通知,漲幅在3%-10%不等。加上10月中就已率先提價的海天味業,調味品頭部企業基本上都進行了漲價。
此外,廣州鹽業、雪天鹽業、蘇鹽井神等鹽業公司,梅花生物、蓮花健康等味精龍頭,火鍋食材龍頭安井、海欣,三全、天味、安琪酵母、金禾實業、金龍魚、卡夫亨氏、雀巢、熊貓乳品等企業也紛紛宣布漲價,就連被認為是“窮人福音”的涪陵榨菜也宣布漲價,主營掛面的克明食品從12月1日執行新價格,炒貨龍頭恰恰瓜子10月也通知稱漲價8%-18%不等……
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9-11月,宣布漲價的企業超過40家,覆蓋調味品、速凍食品、休閑零食與乳制品等領域。
△9-11月部分企業漲價情況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漲價后的行業成本端壓力,短期內仍難以得到緩解。而調味品供應商的漲價,也只是今年餐飲后端漲價的縮影。
早在今年年初,餐企就已感受到了一波食材漲價潮。
不少餐企老板對紅餐網表示,開年以來,牛羊肉、淡水魚及部分依賴進口的高端干貨食材漲價格外兇猛,原本只需23元左右的牛肉上漲至35元,幾乎“只漲不跌”,淡水魚漲價也曾沖上過熱搜。
△圖片來源:攝圖網
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食材漲價已是普遍現象,餐飲相關原材料成本達近七年來的最高??梢哉f今年除了豬肉價格下跌,其它食材普遍都在上漲,“菜比肉貴”也一度成為社會熱議話題。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10月以來,全國286家產銷地批發市場的19種蔬菜平均價格已上漲 27%,一些基礎蔬菜相比以往同期都有了不同幅度的漲價,一些甚至突破10元/斤。
△圖片來源:攝圖網
而對餐企來說用量最大的食用油,漲價帶來的壓力也最為明顯。
今年以來,國內食用油的“漲聲”似乎就沒斷過,2月左右,菜油、豆油價格創下當時的新高;4月上游食用油原料的價格,同比去年已近翻倍;10月有小型食用油加工企業表示,每賣一桶成品菜籽油會虧損超10元,售價至少翻一倍才能回本……
相比國內,國外的漲價潮似乎來得更為迅猛。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全球食品價格報告顯示,今年3月全球食品價格連續10個月上漲,達到近7年最高水平,11月世全球食品價格指數來到10年來最高點,在過去一年內,全球市場食品價格上漲了近三分之一。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為全球通脹“領頭羊”的美國,10月CPI同比上漲6.2%,為1990年12月以來最高水平,因為無骨雞肉缺貨,美國肯德基甚至宣告“無雞可炸”;英國麥當勞宣布停賣奶昔,星巴克、Wingstop炸雞也遭遇食材短缺;
日本農林水產省數據顯示,洋蔥零售價較往年高出近五成,土豆上漲近三成,砂糖、小麥粉、醬油、魚肉制品等近千種商品持續漲價,這個秋天也被日本媒體稱為“漲價之秋”;
新加坡貿工部長11月表示,新加坡食品價格在持續上漲6個月后,預計在未來幾個月還將進一步上漲;韓國CPI高于預期,本土牛肉(韓牛)里脊肉價格上漲18%,本土五花肉較去年上漲近30%;印度西紅柿批發價已經翻了一番;多國奶制品價格水漲船高……
漲價或將一直持續
餐企將繼續承壓
盡管,食品價格變貴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今年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導致各國農副產品整體供不應求,據了解,本次蔬菜價格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也與最近的寒冷天氣和汛情導致供應短缺有關。
但在此之外,在新冠這個巨大黑天鵝之下,除了食材、原料本身,更讓人憂心的是生產、運輸這些產品的人。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的飛漲,是人口流動下降帶來的人手不足,及其帶來的一連串供應鏈問題,我國食用油價格的步步走高也與此密不可分。
△圖片來源:攝圖網
也許,在此之前,大多數人都不太關心食物從哪里來,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也僅停留在國門的開放之上。但現在,全世界都應該已經得到了一個痛苦的教訓——相隔萬里的經濟體如此緊密地關聯在一起,以至于任何一個地方的延誤和短缺,都會波及到幾乎所有地方,即使這個波及鏈條再長,總有一天會傳導到我們的餐桌。
由于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供應鏈一直處于壓力之下,大量貨輪或“漂流”大海之上,或堆積在港口,碼頭、冷庫爆倉的新聞在今年屢見不鮮,讓整個餐飲供應鏈都出現了“腸梗阻”。
人力減少、船舶延誤,碼頭沒有工人卸貨,卸了貨沒有卡車司機運送,讓本就脆弱的家莊鄉、航運、物流再受重創,并造成全球主要港口出現供應中斷,運輸成本集體走高。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不要以為這是西方世界的失敗,當海上通道被擁堵,國內焉能不受影響?原料的短缺,讓養殖戶、生產商承壓,國內凍品、海鮮水產的減少,也在加大其他肉產品的供給壓力。
期貨市場信息顯示,目前馬拉西亞的棕櫚油產量及出口均低于預期,再加之美國大豆油供應緊張、南美天氣因素,以及疫情影響下海外國家勞動力緊缺,都造成了油脂類產品的緊缺,而它們正是餐食、茶飲等產業的重要原料。
全球的經濟、用工狀況一天得不到改善,漲價就可能繼續下去。
同時,雙控繼續發揮作用,對生產企業的限制也實實在在地存在著,我們可以不去探究背后的原因,但卻很難不關心原料、包裝等成本的上漲。
僅看近期發出調價廠商的通知,漲價的原因中都提到了運輸、包裝成本的上漲,而諸多業內人士都表示,這些漲價因素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改善,并有繼續走高的趨勢。
△圖片來源:攝圖網
12月6日,在中國社科院主辦的“2022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會暨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上,專家預計2022年CPI漲幅相比2021年將有所擴大。
疫情、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導致的農產品整體供不應求,還有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價格的飛漲,人口流動下降帶來的人手不足,加上疫情讓各國關系出現裂縫,全球似乎都陷入到一種“向下”的循環中。
大部分業內人士都認為,在全球各種形勢的影響下,大宗農副產品價格將持續上揚,未來后端供應鏈企業,可能繼續通過提價來應對成本的上升。
平衡好市場和成本
餐企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而這一系列漲價鏈條的終端,就是與消費者實實在在打交道的零售企業、餐飲企業。
餐企的承壓從去年便開始了,“兩頭烤”或許是餐企這兩年較為恰當的形容,一頭是后端供應鏈漲價,另一頭則是慢慢捂緊錢袋子的消費者。
疫情帶來的全球經濟“急剎車”,讓前文提到的所有問題影響著諸多行業。與此同時,裁員、倒閉、漲消費不漲工資等壓力,也讓消費者開始有意識地收緊消費,使本就因為供應鏈、房租、水電等承壓的餐企不敢輕易漲價。
△圖片來源:攝圖網
年初,海底撈、西貝漲價就引來市場的巨大反彈,讓消費者對漲價更為敏感,也讓餐企對漲價愈加謹慎。
但對餐企而言,也不可能一直承壓不做疏通。疏通,更加考驗餐企的管理、經營能力。
比如一些餐飲門店,本來外賣占的比重就比較高,疫情后干脆放棄店租,選擇熊貓星廚這樣的共享廚房,專營外賣,在保障經營的同時,也實現了成本的降低。
一些餐企則更多地和供應鏈企業合作,通過預制菜降低成本。一來預制菜的市場預期較高,供應鏈企業特別是復合調料、中央工廠本就有心進軍餐飲行業,這樣他們也能通過更高的產品形態抬高利潤,降低原料漲價帶來的利潤影響,就像賣一顆土豆的利潤,和賣一袋土豆做成的薯片的利潤,是不同的。二來,餐企也能通過預制菜形成更大規模采購,降低成本,原來只能一個月采購一次,預制菜則可能可以一次性訂購半年的量,以此形成規模效應。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有些餐企通過調整產品、菜單,主推利潤更高也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有些餐企則通過更加明確的受眾群體,做更極致的餐品、體驗,確保每月的客流并做高利潤;也有餐企開拓其他品牌,或是通過數字化分析、管理方式,提高坪效……
但總體而言,餐企老板都更應該明白,餐飲早已經變成一個需要科學經營,多部門、多板塊協作,互聯網、數字化等多工具運用的綜合性社會產業,對餐飲老板、餐企團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現在特殊的大環境背景下,在全球經濟風云變幻,全球供應鏈漲價潮下,餐企更要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選擇長期戰略而非短期戰術。
如何平衡成本和市場,可能會是餐飲業明年甚至接下來幾年內的主要課題。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