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起豬肉,以后只能吃“人造肉”了?
YY · 2019-09-16 11:35:48 來源:創業邦
豬肉真的要吃不起了?
2019年被稱為“人造肉元年”,包括比爾·蓋茨、李嘉誠、萊昂納多、Twitter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等在內的明星大佬先后重金砸入“人造肉”領域。
人造肉成了市場風潮,但消費者能否對“肉”動心,才是最重要的。
2019年被稱為“人造肉元年”,包括比爾·蓋茨、李嘉誠、萊昂納多、Twitter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等在內的明星大佬先后重金砸入“人造肉”領域,5月份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成功上市。
“人造肉”這股風從大洋彼岸一路傳到中國,帶火了人造肉A股概念股,掀起一波人造肉創業潮。
如今全國生豬價格一路高歌猛進,真肉價格居高不下,再次加速“人造肉”異軍突起,多方力量裹挾之下,“人造肉”成為消費領域最熱新風口。
一場浩浩蕩蕩的“人造肉”革命正席卷而來,國外肯德基、漢堡王、雀巢相繼推出人造肉漢堡,國內則迎來第一波可以買得到的人造肉產品——“人造肉月餅”。
國內人造肉公司“珍肉”從9月6日便預售人造肉產品“人造肉月餅”。
據“珍肉”創始人呂中茗介紹,“珍肉”此次聯合上海老字號真老大房推出3000盒限量人造肉月餅,售價88元/盒,與市場上鮮肉月餅價格持平。淘寶、抖音平臺均可購買。
對于大多數公眾來說,人造肉月餅是否健康安全直接決定了用戶購買行為,呂中茗稱,“人造肉”三個字影響了公眾認知,人造肉月餅已經過食品安全認證,整個人造肉生產過程簡單,健康。
1 萬億人造肉市場 ?
人造肉分為植物肉(也稱植物蛋白肉)和培養肉(也稱細胞培養肉)兩大類,所謂培養肉,就是將從動物身上提取出的成肌細胞或全能干細胞放到營養液中培育,使之形成類似肉的組織。今年6月底,以色列一家公司在實驗室里培育出“人造牛排”,目前培養肉創業公司數量在30家左右。
市場上已推出的人造肉產品多為植物肉,以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為主要原料,經過加壓、冷卻等工藝,提高蛋白質含量與食品質地,再通過分子級的發酵技術和基因提取技術提升其風味和質感,使其口感、風味上更加接近真肉。國外代表公司主要有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國內植物肉創業公司數量在十幾家左右,目前暫未跑出頭部玩家。
“人造肉”走出實驗室,正式開始商業化落地。市面上可見的人造肉產品有人造肉漢堡、人造肉炸雞、人造肉獅子頭等。
國外人造肉發展尤其迅猛,8月初,賽百味宣布與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合作,將從9月開始在美國和加拿大685家餐廳試推人造肉三明治。
肯德基和Beyond Meat合作,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肯德基餐廳推出第一款人造雞肉產品,報道稱,人造肉炸雞在不到5個小時的時間里被搶購一空。
漢堡王與另一家人造肉企業Impossible Foods合作人造肉漢堡“Impossible Whopper”,將在全美7200多家門店售賣。
中國人造肉發展速度相對較慢,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不過人造肉對我們來說并非新物種,中國此前的素肉可以被視作人造肉1.0版本。
在吃齋念佛人群等素食圈,素肉是必需消費品,不少公司生產銷售素雞、素鴨、素腸等食品,老字號功德林的歷史更是可以追溯到1922年。
但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物理上的擠壓,工藝簡單,雖然形似真肉,實際口感和味道與肉的差距較大,因此素肉通常被看作豆類、菌類食品。
與素肉不同,植物肉在營養成分、口感和風味上更像肉,它涉及合成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微生物發酵學、食品科學等。
產品創新者依據肉的生物化學成分與三維構造,利用復雜的仿生學技術,以及植物蛋白等原料,精確模擬肉的成分和構造,直至生產出最終產品。簡單來說,植物肉產品可稱為“素肉2.0產品”。
國外植物肉公司開發的產品以漢堡、披薩、香腸為主,國內植物肉公司大多將植物肉制作成餃子、獅子頭、丸子等食品。
據了解,淘寶即將舉辦的造物節上將推出多種人造肉美食:湯圓、餃子、漢堡、冷面。呂中茗稱,未來“珍肉”還將推出人造肉火鍋、人造肉肉夾饃、人造肉餃子等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造肉產品。
中外“人造肉”勢力齊頭并進,人造肉市場不斷被盤大。
據全球第二大市場研究咨詢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場規模約為121億美元,預計每年將以15.0%的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
英國銀行巴克萊5月份發布的研究報告預測,10年后全球肉類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4萬億美元,其中“替代肉類”的市場占比將從目前的不到1%提升到10%,即1400億美元。
呂中茗對創業邦表示,保守估計,未來十年全球整個植物肉市場規模在850億美元,其中中國有望形成2000億人民幣市場規模。
2 未來趨勢: 人造肉能取代真肉???
“到2035年,植物肉有望取代動物肉?!?Impossible Foods創始人、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退休教授帕特里克·布朗曾多次公開表達過對于人造肉的野心。
人造肉風靡全球的同時,也引來無數質疑:人造肉健康嗎?人造肉真的可以取代真肉成為食物鏈主流?
美國全食超市聯合創始人兼CEO約翰·麥基表示,以植物為基礎的人造肉對環境有好處,但對健康不利。
帕特里克·布朗9月4日回應“人造肉營養比真肉低”爭議時表示,如果健康性不比真肉強的話,公司是不會推向市場的,沒有致命性病菌是人造肉的優勢。
中國植物性食品發展聯盟秘書長薛巖認為,“植物肉是一個跨界產品,不光科技含量高,生產還很安全。”
呂中茗也表示,與真肉相比,人造肉具有“零抗生素”“零激素”“零膽固醇”優勢,對人群來說更健康。
一個頗為中立的觀點是,如植物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博士、知名科普博主“飛雪之靈”所言,“如果產品經過了衛生檢疫合格,對身體是無害的,而且能為人體提供蛋白質氨基酸,其實是為獲得蛋白質提供了新的來源和選擇?!?/p>
中國是全球最大肉類消費國,每年肉食消費在8800萬噸,人均肉食攝入量從30年前每天人均20克增長為每天人均200多克。曾有報道指出,世界上一半的豬肉都被中國人吃掉了。
肉類消費背后的代價是,資源消耗。
據《科學》雜志2018年一項研究顯示,肉制品與奶制品為人類提供了18%的卡路里與37%的蛋白質,然而占用了83%的農田,排放了60%的農業溫室氣體,導致土地與水源過度使用、水體酸化和富營養化。有數據顯示,中國肉類產業每年為大氣增加大約1.5億噸二氧化碳。
基于健康與環保考慮,尋找肉類替代品都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可持續發展方案,科技發展為人類食物供應鏈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可能。
不過談“取代”則為時尚早。按照巴克萊研究報告預測數據,10年后“替代肉類”的市場占比從目前的不到1%有望提升到10%,10%占比很難撼動主流食物鏈地位。
從營養價值來說,植物蛋白肉和動物肉類的氨基酸種類、營養性并不相同,也無法代替。
對于人造肉創新者來說,想徹底征服消費者需要完成無數大考。市場需要時間教育,人造肉與真肉的口感還有差距,成本過高也嚴重阻礙市場擴張速度。
國內一位視頻博主購買Beyond Meat,一片人造肉餅價格為42.5元。據了解,美國人造肉漢堡售價在5.59美元左右,價格比普通漢堡貴20%左右;在以色列,一片薄薄的“人造肉”售價在50美元左右。
美國食品公司JUST的植物蛋價格也比普通雞蛋貴出不少,一瓶355毫升的植物蛋相當于8-10個雞蛋的量,折算下來,大約相當于每個雞蛋近10元。
就目前來看,對比“真肉”的價格,人造肉顯然沒有價格競爭優勢,某種意義上來說,價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將會直接影響人造肉推廣與普及的速度。
?
參考資料:
《多款國產人造肉產品將在9月面市》界面,楊秋月?
《你可能吃到“假”月餅!揭秘首個“人造肉月餅”背后的商業帝國》財經,馬霖、吳瓊
《在豬漲價的“風口”上,人造肉“飛”起來了》中國新聞周刊,李明子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