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做餐飲沒出息?看他們這樣逆襲人生……
尋味人 · 2018-08-13 22:06:15 來源:紅餐
都說餐飲人不容易,特別是基層餐飲人,在職場中面臨困境時,他們不知如何擊穿職業壁壘,尋求更好的發展。這里介紹三位“通關”達人,且看他們如何“打怪升級”。
8月8日,紅餐(微信號:hongcan18)推出的文章《工資低、晉升難……基層餐飲人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不少人紛紛給紅餐留言,訴說自己對現狀的困惑。
為了解決基層餐飲人的困惑,紅餐請來了3位如今已然成功的餐飲人,分享他們的“通關秘籍”。他們都不是“含著金湯勺出生”的人,甚至可以說“出身低微”;但是有句話說得好,“英雄不問出處”,他們的逆襲故事,或許能給大家一點啟發。
出生在安徽一個小鄉村的張長全,從小就有一個大城市夢。2001年,年僅22歲的他來到深圳打拼,干過印刷廠編排工,做過銷售。幾度折騰下來,生活卻愈發窘迫,為了維持生計,他一邊做著銷售,一邊到去肯德基兼職當服務員。?
2003年,工作勤快的張長全被肯德基管理層看中,被推薦去做店長助理。“應該是看中我勤快、踏實的工作態度吧。”張長全揣測道。不管原因如何,進入肯德基,領上800元/月的薪資,張長全生活出現了好轉,他也由此結緣餐飲。?
三年后,恰逢女友父親計劃在廣州番禺開一家湘菜館。自認已學有所成、經驗豐富的張長全,離開肯德基,奔赴廣州協同準岳父創業。然而,這一次的試水卻是一敗涂地,“開了一年多,虧了20萬”。他苦笑著說,當時自己太輕狂太無知了。?
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張長全關掉湘菜館,決定“回爐重造”。于是,2007年,他進入當時的中國火鍋第一品牌小肥羊工作,一待便是六年。六年時間,他從普通的小督導員發展成香港區經理。“我們管理香港區的三年,香港區的業績年同比增長20%。”?
彼時,張長全已不甘于只當個打工仔,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參與投資成為股東。抱著這樣的信念,2013年張長全在一片驚愕聲中出走小肥羊,加入了南寧的一個新創小火鍋品牌。“我當時就和老板談了條件,工資不是最重要的,但必須要參與新店投資。”張長全把小火鍋當成了“彎道創業”的開始,那段時期,他起早摸黑,時常深夜三四點鐘還在琢磨經營方案,想方設法要把小火鍋經營好。?
功夫不負有心人,小火鍋從開業伊始,就呈現出迅上升的態勢。三年多時間門店從2家增加到5家,經營狀況也由當初“一賺一虧”變成“五家全賺”。但后來,由于和投資人意見不合,張長全在2016年底與小火鍋分道揚鑣。?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兩次創業的經歷,給了張長全更多的歷練與積累。去年3月,張長全與另外兩位合伙人共同創立了名為“椰妹”的餐飲品牌。?
投身餐飲行業15年,從“服務員”華麗轉身,變成餐飲品牌創始人——張長全認為,要想成為成功的餐飲人,必須要有一顆進取的心。“餐飲人的發展空間是廣闊的,但最可怕的是他們安于現狀,不求上進,對自己也沒有目標,依賴于自己多年前的小經驗在職場跳來換去。”
2?年少喪母、乞討求學,終成“中國大廚” ?
“選擇一次,熱愛一生。”42歲的陳加春用行動詮釋了“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從廚27年,如今的他已是廚藝界響當當的人物,曾獲中國青年名廚全國烹飪大賽上海賽區金獎,還以中國烹飪大師、淮揚名廚的身份登上“中國大廚”雜志封面。回憶起自己的從廚經歷,陳加春感慨說:“我是從乞兒逆襲過來的。”
陳加春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9歲那年,不幸喪母。“母親去世后,我討了整整5年飯,可以說學費都是我討回來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陳家春放棄了讀中學,年僅15歲的他遠離家鄉,前往揚州當打荷——他堅信“荒年餓不死手藝人”。
然而,學廚之路比陳加春想象中要艱難。
“你怎么那么蠢?到底會不會做菜啊?”初學廚藝的陳加春時常遭到師父訓斥。那是他第一次學吊湯,由于性格內向害羞,陳加春在學習的時候,不敢向師父請教,只能自己私下偷偷觀察完大廚吊湯后,拿著黃鱔的骨頭和廚房剩下的魚頭、魚尾、魚骨去練習,但是吊出來的湯就跟清水一樣,脾氣火爆的師父見他如此“不開竅”,開口就罵。
挨罵后,陳加春感到很委屈,眼淚在眼眶里打滾,卻不敢掉出來。經過反思,他卸下了心理包袱,認真跟師父請教。好在師父刀子嘴豆腐心,最后還是仔仔細細地把要領告訴了他。
這件事后,陳家春尋找到了后廚的樂趣,他決定投入所有精力去學習廚藝,于是做了3年打荷后,基本功扎實的他被分到了切配工作,2年后又去學習了上什(蒸鍋),后來就到了爐灶炒菜,經過6年的努力,他從打荷變成了餐廳主廚,后來又一路扶搖直上,成了淮揚名廚。
“沒有傘的孩子就要努力奔跑。在求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與挫折,要學會冷靜思考、敏而好學、永不放棄、放下面子,因為學到的東西都是自己的資本。”
談及當從廚的感想,陳加春說,廚師做的是手藝活,出品的每一道菜肴都是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做出的藝術。“能把菜品做到藝術作品這是一個境界,剛開始不能太急功近利,要扎實練好內功,只有基礎好了,后面堅持下去,做出的菜品才是有靈魂和生命力的。好味道就是好產品,好產品即藝術呈現。”
他補充說,后期從廚工步入廚師階段,更要注意謙虛與人脈關系的積累。“三人行必有我師!做到了大廚永遠不能忘初心,知道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擔當,提升自己的素養,專注出品的每一道環節,把控好菜品的核心。”
3?外行人開餐廳,如今擁有4家店、近200名員工 ?
2004年大學畢業后,有著開餐廳夢的許文彬沒能如愿以償進入餐飲行業,而是到了一家國企上班;但國企的氛圍讓他感覺很壓抑,一沉不變的生活維持了一年半,他毅然選擇了離開。之后,他到了一家快消品店當銷售,做了幾年,工作依舊毫無起色。一波三折后,開餐廳這個積在心頭多年的火焰重新被燃起,于是他辭掉工作,全心投入餐飲行業。?
為了開餐廳,他買了一大堆餐廳管理相關的書籍自學。他知道,只是掌握理論遠遠不足夠,必須到餐飲店實地走訪。他先后去過川菜館、茶點店、火鍋店、酒樓等不同的餐飲店考察,得知許文彬拜訪的目的后,很多餐飲店的老板都拒絕見他,擔心他日后搶走自己客源。?
很多人吃了閉門羹就不會跑第二次,碰了一鼻子灰就選擇撒手。但許文彬卻厚著臉皮一次又一次地上門與那些老板溝通、交流。很快,那些老板意識到同行共同營造餐飲市場氛圍的重要性,也就愿意敞開心扉跟許文彬分享開餐廳的經歷,并告訴他做餐飲的注意事項。“很多人認為同行是冤家,我不這么認為,創業之初,那些老板們坦誠的建議,讓我在后來開店的過程中少走了很多彎路。”?
積累了經驗后,2011年許文彬的餐廳“一品軒”正式開張了,經過資源對接,他的餐廳主要供應政府用餐。眼看著餐廳慢慢有了效益,不料好景不過兩年,2014年政府開始控制“三公”經費支出。失去消費主力后,許文彬決定重新調整產品結構,店內的餐飲品趨向大眾化。?
“可能是老天眷顧,餐廳轉型后,很快就產生了效益。”一品軒也因此在當地打響了名聲,許文彬趁熱打鐵,貸款先后開了3家面積過百平米的分店,4家店分別主營酸菜魚、茶點、火鍋和宴席。?
如今,許文彬擁有近200名員工,算是實現了當初自己的夢想。在他看來,做餐飲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和創新。“很多餐飲人都想當老板,但光有夢想是不行的,得認真做事,遇到問題要用發散性的思維去解決。”
結語: ?
投身餐飲業的人逐年增多,但只有極少數人的職業發展道路能一帆風順。以上3位餐飲人的故事各不相同,每個人卻又有著若干相同的特質,比如目標堅定、吃苦耐勞、謙虛好學等。?
你身邊是否也有餐飲人逆襲的案例?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分享。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