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全面解析:呷哺呷哺轉型之路到底走得如何?
依晴 莫非 · 2018-06-02 22:03:07 來源:紅餐網
轉型之路飽受質疑,呷哺呷哺的擴張之路走得并不輕松。
近日,呷哺呷哺(以下簡稱“呷哺”)一不小心被推上了輿論風口,多家媒體轉載了一篇名為 “呷哺遇轉型之困,高端品牌湊湊餐廳去年虧2490萬”的文章,迅速引起了業界關注。
加之同類型品牌海底撈的上市話題,媒體對于呷哺財報的種種解讀,一時間事件不斷發酵,矛頭直指呷哺。
大多數人的質疑聲集中在了這幾點上:
呷哺翻臺率下降,難道是客流量在流失?
湊湊虧損,呷哺靠子品牌轉型不成功?
北京、上海門店變少,經營出問題?……
記者翻看呷哺2017年財報發現之所以引起大家的質疑,主要因為財報中的幾項數據:呷哺餐廳翻臺率由2016年的3.4%降至2017年的3.3%;湊湊餐廳的收入僅占呷哺總收入的3.2%,所產生的經營虧損達到2490萬元;呷哺去年在北京、上海的門店數量比2016年分別減少了3家、4家。
△呷哺門店圖
呷哺財報所透露出的數據信息是否被“誤讀”?回顧呷哺這些年在轉型升級方面所做的功課,其實不難找到答案。
01?消費升級的“小火鍋”
消費升級的到來,讓整個餐飲行業格局發生了改變,餐企的定位和戰略方向也紛紛調整轉型,呷哺就是其中之一。
曾經的“快火鍋之王”,如今卻要想著如何由“快”變“慢”。 ?
其實早在2016年下半年,呷哺成立18周年之際,董事長賀光啟就曾宣布,正式啟動“呷哺+品牌升級計劃”。他們提出要把呷哺快餐品牌的“快”屬性去掉,轉向以“休閑”為主導的餐飲屬性,以此提高消費者的體驗感。
△呷哺升級門店
這一次升級,VI方面,呷哺拿掉了logo原先的黑色邊框,保留明亮的橘色,延展空間更開闊,契合新一代消費群體的自由精神。餐廳環境上開始改用更具質感的元素增加品質感;增加散臺、調低了吧臺餐桌的高度,改善用餐舒適度;增加了自助式調味臺;升級產品,加入世界范圍的高檔食材;引進正宗的臺式手搖茶等等。
隨之2017年,呷哺位于上海的日月光門店又再次升級。風格變得更加簡約且富有中式文化底蘊,偏向“新中式禪風”,除了之前的升級落地外,器皿、服務等細節上更加用心和考究。
到了2018年初,呷哺的門店模式也發生了變化,進駐武漢市場時,他們甚至開出了千平方米的大店。
一切都是在變“慢”的節奏。 ?
那慢下來的呷哺會發生什么變化?
紅餐網(微信號:hongcan18)記者發現,由于門店環境、氛圍、服務的提升,顧客的停留時間變長。在呷哺升級門店中,人們不再把這里單純作為一個快餐店進食,以前的1-2人的群體開始變為4、5人等結伴就餐。
△在呷哺消費的顧客
并且也因為時間拉長,門店的消費升級作用下,呷哺人均消費也有了小幅度的提升。從2016年的47.7元到2017年的48.4元,這也就意味著僅僅依靠這一項,呷哺一年增加收入近5000萬。有業內人士表示,2018年人均消費有望繼續提升。
翻回到上面所提到的關于翻臺率降低、客流流失的問題,其實也就并不存在了。事實上,從2017年呷哺營業額上來看,呷哺門店反倒實現了32.8%的增長。
而翻臺率的降低也恰恰證明了呷哺轉型升級的成功,人們在逐漸轉變對于呷哺固有“小火鍋”認知的定位,開始轉向更復合的空間模式——這個火鍋可快可慢。
02?推差異化定位子品牌湊湊
為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覆蓋更多消費群體,2016年,呷哺推出旗下第一個子品牌湊湊,主打“火鍋+茶飲”的模式,當年度共開出了2家門店,目前在全國已開設26家門店。
從品牌打造上來看,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產品風格、裝修調性、空間概念,湊湊幾乎是在各方面都采取了反向打法,力圖找到火鍋市場的差異化定位。
呷哺相關人員表示,和呷哺品牌相比,他們彼此之間的品牌定位、菜品線設置、選址等有著明確劃分。
首先是品牌定位 。呷哺保留一人一鍋的小火鍋模式特色,定位大眾消費,聚焦于個人和小家庭用餐。湊湊則采用“臺式麻辣鍋 + 茶憩”的創新餐飲模式,定位輕奢聚會品牌,客單價在140元左右,主打商務聚餐和朋友聚會的目的性消費。
△湊湊火鍋店內茶飲產品
菜品線的設置與品牌自身定位有莫大的關系。呷哺定位大眾消費,自然就主推平價菜品和適合大眾消費的輕套餐,性價比高。而湊湊定位中高端市場,在菜品方面主推高品質部位肉、鮮活海鮮及具有臺式風格的鍋底配餐甜點。
選址上的策略,呷哺主要以一到四線城市的一些商場、購物中心、居民社區等貼近大眾的地理位置為主,餐廳面積集中于300平米-600平米,僅少數餐廳超過800平米。湊湊則會定標省會級城市的大型高端商場、高端住宅底商或城市地標等A類商圈,覆蓋中高端消費群體,餐廳面積多為800平米以上。
此外,與大部分呷哺店面通常營業至9點半便不再迎客不同,湊湊的營業時間延長至凌晨三點鐘,搶占了40%的宵夜市場。
從這些方面不難看出,湊湊品牌的推出,在于補足呷哺之外的火鍋市場,覆蓋更為廣泛的人群,而呷哺自己本身也在摸索轉型升級。
所以“呷哺靠子品牌湊湊轉型不成功”的說法并不成立。而“不成功”這個結論,主要依據湊湊去年虧損2490萬元的數據。
但這個虧損數據是否能代表湊湊火鍋經營不善還有待商酌。湊湊在2016年剛成立,且當年只開了2家店,2017年下半年集中孵化出19家店,這一年是整個品牌的初成長期。前期團隊建設、運營系統、品牌建設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存在一定的回報周期,并不足以判斷和斷言其未來的發展。
△湊湊火鍋店臺式麻辣鍋
其實,2017年的發展是超過預期的。財報顯示,去年湊湊的總收入占呷哺集團營業總收入36.64億元的3.2%,也就是1.17億元。
業內人士評價,短短兩年時間,能在初成長期內實現營收過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已經非常難得。
另據湊湊CEO張振偉近期在朋友圈發出的一份聲明,截至目前,湊湊火鍋的26家門店,除去5月份新開的3家店面無法評估盈利數據外,今年已有23家實現盈利。
“湊湊大部分單店的利潤率可達到28%~30%。在今年下半年,湊湊還將主推茶飲+茶點小吃,做出單獨的品牌。我們的目標就是在三年內實現獨立上市。”湊湊火鍋CEO張振偉表示。
03?不斷挺進南方市場
根據統計,呷哺南方市場整體的門店數量從2015年開始就一直在逐年上升,目前已進入上海、蘇州、南京、合肥、長沙、襄陽、常州、無錫、南通等城市。
對比呷哺過去三年的財報數據,可以看到北京的餐廳數量占比逐年下降,從2015年的50%下降到2017年的38%,同時銷售收入也從2015年的63%下降到2017年的52%。意味著非北京的呷哺餐廳已占據半壁江山。
△數據來源:簡之行雪球專欄
“呷哺計劃中的開店速度和以往接近,每年100多家,平均每4天開一家店。目前南方最大的目標市場就是深圳。未來,呷哺將以北京、上海、深圳作為三大據點,北京、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板塊將各發展1000多家 ,也就是整個呷哺集團在全國要發展將近4000家左右的規模。”呷哺董事長賀光啟先生在一次媒體活動中表示。
04?顧客價值體驗是最高追求
作為火鍋行業的兩大巨頭,海底撈和呷哺難免被人比較,但其實兩個品牌的發展路線已經截然不同。
從戰略高度來看,兩家的軌跡和目標有著本質區別。
△呷哺火鍋門店套餐
依靠強大的團隊和管理機制,海底撈構建起了包含餐飲、教育、供應鏈、調味料的餐飲集團。從中部地區向全國區域發展,開店增速穩步增長,同比超過30%,穩扎穩打逐步擴張。
而有著匠心精神的臺灣團隊呷哺則是選擇在一個區域猛烈擴張,樹立自己的絕對地位,再開始穩步擴張。較低的客單優勢和差異化模式幫助呷哺有足夠的成長空間,依靠強大的供應鏈體系構建起品牌壁壘。
△呷哺火鍋門店產品
不管怎么說,兩家企業在創立的這20年里,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初步的行業認知、技術突破、模式創新等的初步探索,到運營體系的強化、商業模式的改良和提升,再到如今基礎搭建完成后的大發展期。
呷哺負責人表示,“餐飲市場巨大,火鍋行業具有較大成長空間,滿足顧客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才是重中之重。每個品牌都有各自的品牌定位和核心消費群,為目標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與產品,追求顧客價值以及顧客認同,才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
未來,火鍋作為中國特色餐飲的一大亮點,希望巨頭型品牌不止一家 。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