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菜癮大”的年輕人,愛上“低咖啡因”
Pride · 2024-08-29 11:08:09 來源:FBIF食品飲料創新
咖啡因讓年輕人“又愛又恨”。一方面它幫年輕人快速提神,另一方面也“硬控”著一部分對咖啡因不耐受的人。
有的人在首爾的便利店隨手拿了一包咖啡牛奶,小小的一包看上去沒有什么“攻擊力”,沒想到這位網友被“硬控”了25個小時睡不著。
圖片來源:小紅書@首爾居民張舍走
國內茶飲品牌的殺傷力不比韓國的咖啡牛奶小。有位網友只是喝了一杯絲襪奶茶,結果整整一晚都沒睡,不僅如此還心臟狂跳,頭暈眼花,嚇得花了幾百塊錢檢查身體。
圖片來源:小紅書@moment←
更不用說會“懲罰每一個不信邪的人”的霸王茶姬了。不知有多少人白天喝下一杯后晚上“眼睛瞪得像銅鈴”,而最近推出的提神效果超強的單品“萬里木蘭”,也被網友戲稱“木蘭喝了能行萬里”。
如果你也是一樣喝了咖啡或茶晚上就睡不著的話,那你并不是少數群體。
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的一項樣本量超1萬例的研究顯示,超60%的中國人的基因對咖啡因的代謝能力較弱,也就是容易對咖啡因不耐受。[1]
各品牌自然不會錯過增長的機會。于是我們看到,近一段時間市場上接連出現主打“低咖啡因”或“無咖啡因”概念的產品。(注:本文“低咖啡因產品”特指咖啡因含量比常規產品的咖啡因含量更低的產品)
比如元氣森林去年推出的麥茶在產品宣傳時就突出了“沒有咖啡因,早晚放心喝”的賣點,也有的產品只含有少量咖啡因,主打“輕提神”,比如星巴克去年引進中國的“粉粉生咖”,咖啡因含量只有美式的三分之一。最近,喜茶則是引入了“咖啡因紅綠燈”健康標識,以此來向消費者提示不同產品的咖啡因含量......
圖片來源:星巴克、元氣森林官方
那么,為什么國內消費者會在近幾年對低咖啡因或無咖啡因飲品產生較大需求,并催生出大量相關產品?推出低因或無因產品的背后,需要哪些技術支持,各品牌又有哪些考慮?
01
“人菜癮大”的年輕人,既想過嘴癮又不想要咖啡因
到底是哪些人群需要低因或無因產品?一位小紅書網友的高贊評論一針見血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喜歡咖啡(茶)的味道,但對咖啡因又很敏感的人”。
圖片來源:小紅書@芝之
很多人對咖啡因敏感,是因為身體對咖啡因不耐受。而“對咖啡因不耐受”其實不是一件小事,失眠幾個小時可能還算輕的,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出現心悸的癥狀。
比如據一位網友分享,自己作為一個有輕度焦慮癥且心律不齊的人,即使是喝單份的濃縮咖啡也會感到難受,所以非常需要低因咖啡。沒有想到這位網友的經歷引起了大量同樣受到焦慮癥困擾的網友的共鳴,有的人表示自己喝一點正常的咖啡就會心悸,還有人表示自己焦慮癥發作一次,一整年都喝不了含茶的奶茶。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近幾年,各大品牌顯然捕捉到了消費者對低因產品迅速增長的需求,推出了不少以不含或只含少量咖啡因為賣點的產品。
比如今年4月雀巢推出的以咖啡果皮作為原料制作而成的新品“果然輕咖”,不僅有著咖啡果茶的風味,而且咖啡果皮的咖啡因的含量也較低,讓這款產品有了“輕提神”的效果。
雀巢咖啡“果然輕咖”系列新品
圖片來源:雀巢官方
雀巢通過使用咖啡因含量較低的咖啡果皮來實現產品的“低因”,而元氣森林則是使用不含咖啡因的原料直接做到“無因”。去年4月元氣森林推出的麥茶使用大麥、玉米、蕎麥等0咖啡因的原料,因此元氣森林將“0咖啡因”、“早晚放心喝”作為產品的最大賣點,在飲用場景上很好地教育了消費者,讓這款麥茶成為很多消費者睡前時間的“水替”。
網友“愛美萌萌噠”發帖建議晚上喝茶睡不著的人把茶換成元氣森林的麥茶和菊花茶
圖片來源:小紅書@愛美萌萌噠
除此之外,也有品牌通過脫因技術來減少產品的咖啡因含量。去年10月,CHALI推出了一款去除茶葉中85%以上咖啡因的袋泡茶,同樣在產品的宣傳中特別突出了“夜飲自由”的賣點;
CHALI脫因烏龍茶
圖片來源:CHALI官方
永璞咖啡則是在去年6月推出了一款脫除咖啡因大于99.8%的“脫因意式咖啡液”。
圖片來源:永璞咖啡官方
多個現制飲品品牌也推出了比常規產品咖啡因更低的產品。去年6月,星巴克將在海外市場大火的“生咖”產品Pink Drink(中文名:粉粉生咖)引入國內,這款產品的亮點是加入了將生咖啡豆用水萃取后的生豆原萃液,其咖啡因含量只有美式咖啡的三分之一,主打“輕提神”的定位。此外,瑞幸、Tims等品牌也都推出了各自的“輕咖”、“低咖”產品。
而喜茶則是從另一個維度參與到這波熱潮中。近期,喜茶在點單界面增加了“咖啡因紅綠燈”健康標識,來向消費者提示不同產品的咖啡因含量以及對睡眠可能造成的影響。這個設計為喜茶贏得了消費者的好感,有網友表示喜茶的這個設計“很貼心”,還有人建議所有奶茶店都能整一個。
圖片來源:小紅書@bao總不太聰明
為什么從去年開始,主打“低咖啡因”、“0咖啡因”賣點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上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
消費者對飲品中咖啡因含量關注度提高,與咖啡和茶這兩個年輕人最主要的咖啡因“攝取源”的普及密切相關。以咖啡為例,數據顯示國內每天消費咖啡的消費者占比達到21.5%,并且有接近六成的消費者每周都會購買咖啡。[2]消費習慣的養成,讓咖啡和茶成為很多消費者的“水替”,這自然催生出了消費者全時段(包括晚上)飲用的需求;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咖啡、含茶飲料快速增長的需求,使這兩個賽道競爭加劇從而進入“買方市場”,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生存下去,品牌必須要關注到消費者的細分需求,而對咖啡因代謝能力較弱的群體不算小眾,因此自然開始成了很多品牌關注的對象。
02
怎么“脫因”?
低因產品在近幾年大量推出,消費者需求是誘因,脫因技術則提供了技術支撐。
FBIF在調研中發現,“瑞士水處理法”(Swiss Water Process)和“二氧化碳超臨界脫因法”(Supercritical CO2 Process)是近一年來國內上新的低咖啡因產品使用較多的脫因技術。
例如永璞咖啡去年推出的“自然系列脫因意式咖啡液”就使用了“瑞士水處理法”。“瑞士水處理法”的原理是將咖啡豆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用活性炭將水中的咖啡因過濾掉。這種方法下用于萃取咖啡因的物質只有水,因此這種方法被認為相較于化學溶劑法更加“天然”。
“超臨界二氧化碳處理法”是另一種常見的脫因技術。CHALI去年推出的脫因袋泡茶使用的就是這種技術。與“瑞士水處理法”的原理類似,“超臨界二氧化碳處理法”是將咖啡因溶解到處于超臨界流體狀態的二氧化碳中,再將兩者的混合物過濾掉,從而實現咖啡因脫除。
上述兩種方法,可以去除掉咖啡或茶葉中絕大多數的咖啡因(“瑞士水處理法”自稱可以去除99.9%的咖啡因),不過硬幣的另一面,是實現這些技術所需設備高昂的造價。以“超臨界二氧化碳處理法”為例,據悉只有年產量達到3000噸的工廠才能負擔得起這一技術所需設備[3]。
不過,要開發一款主打“低咖啡因”賣點的產品,“脫因”并不是必選項。比如朝日的咖啡品牌WONDA去年推出的低因黑咖啡SLOW TIME COFFEE,該產品比WONDA的常規咖啡產品的咖啡因含量低55%。據朝日的介紹,這是因為該產品使用了烘焙程度中度偏深的“城市烘焙法”。
WONDA SLOW TIME COFFEE
圖片來源:WONDA
03
“低因”“無因”還能怎么卷?可以看看“卷瘋了”的日本市場
與歐美以及日本相比,國內品牌在低咖啡因上的嘗試只能算是剛起步。
特別是日本,雖然相較于歐美市場發展較晚,但從2010年左右開始低/無咖啡因市場快速擴張,UCC、三得利、伊藤園、羅森等頭部品牌都推出了相應的產品,而日本市場上相關產品的豐富度甚至不亞于發展更早的歐美市場。
從日本品牌近十幾年推出的低/無咖啡因產品身上,國內品牌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1、平衡風味與咖啡因含量
雖然各種脫因方法都宣稱可以很大程度上保留風味,但仍有大量消費者反映脫因后的咖啡和茶風味相比脫因前弱很多。因此,如何通過工藝、技術來填補脫因產品在風味上的缺陷也成為各品牌努力的方向。
UCC2015年推出的“美味的脫因咖啡”就是通過延長咖啡豆的烘烤時間來增強脫因咖啡的濃郁風味。
據UCC的介紹,與普通的咖啡豆相比,脫因咖啡的香氣本身就比較少,而通過緩慢且長時間的烘焙,咖啡豆的天然甜味和濃郁的口感可以被帶出來,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脫因咖啡在風味上的劣勢。
2020年UCC又推出了PET瓶裝脫因產品COLD BREW DECAF,據悉這款產品為了打破人們對脫因咖啡味道不佳的印象,特別將來自巴西和哥倫比亞的兩種脫因咖啡豆單獨烘焙后混合,以此來獲得香味和立體的咖啡風味。[4]
除了大品牌以外,日本也有專注于脫因咖啡的初創品牌。成立于2022年的CUNAE,出售定位高端的脫因咖啡滴濾袋產品。為了保證產品的“高品質”,CUNAE從原料選擇和烘焙工藝環節入手。據CUNAE的介紹,CUNAE只使用杯測達到80分的高級咖啡豆,同時在烘焙階段CUNAE選擇與當地有悠久歷史的烘焙工坊合作,保證脫因咖啡豆在烘焙后的風味。
CUNAE低因咖啡
圖片來源:CUNAE官方
除了咖啡,日本各大品牌也在茶飲料上卷工藝和技術。
2014年,麒麟推出了世界首款不含咖啡因的PET瓶裝綠茶飲料“0咖啡因生茶”,而在此之前,據麒麟介紹市面上還沒有咖啡因含量低于70%的綠茶,這是因為當時常用的沸水沖洗法在除掉咖啡因的同時,也會損害茶葉中的香氣成分。
怎么樣有選擇性地只去除咖啡因呢?對此,麒麟前后嘗試了100多種不同的吸附劑,最終找到了一種可以選擇性地吸附茶葉中咖啡因的天然吸附劑,基于此,麒麟開發了獨有技術“咖啡因清除制造方法”。2020年,麒麟又優化了這款“0咖啡因生茶”所使用的巴氏滅菌法和茶葉提取的溫度,使得綠茶的香氣更加突出。
努力讓脫因綠茶變好喝的還有伊藤園。2020年伊藤園推出了熱銷產品Oi Ocha的0咖啡因版本。據伊藤園的介紹,伊藤園通過清洗茶葉的方式去除茶葉中的咖啡因,并且為了保證茶葉的天然風味,在提取之前不對茶葉做任何加工處理。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從脫因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女性和兒童的角度出發開發產品,伊藤園的這款無咖啡因Oi Ocha產品開發團隊也完全由女性組成。
2、大麥,無因原料中的“搶手貨”
使用不含咖啡因但有著濃郁風味的原料開發的產品,同樣可以成為消費者理想的“水替”。而大麥,因為其烘焙后濃郁的味道,成為很多品牌的選擇。
有著悠久歷史的麥茶尤其受到青睞。數據顯示,2019年時麥茶已經成為日本無咖啡因產品市場中占比最高的品類。[5]
2015~2019年日本無咖啡因產品市場各品類份額占比
圖片來源:富士經濟株式會社
伊藤園、可口可樂、三得利等品牌都推出了各自的麥茶爆款產品。
從左起分別為伊藤園、三得利、可口可樂日本的麥茶產品
圖片來源:食品新聞
大麥不只能替代茶,還能替代咖啡。例如2016年麒麟的“世界廚房”系列就推出了一款用大麥為原料制作的“咖啡”。這款叫CEBADA的產品通過將深度烘焙后的大麥在磨機中研磨滴水制成,形成了與咖啡非常類似的風味。在產品的海報上,麒麟也點出了這款產品最大的差異點:就像加了大麥的咖啡。
結語
相較于日本和歐美,國內的低/無咖啡因市場還處在發展早期,可以預見在未來,這場有關咖啡因的“革命”還將會繼續下去。而在低咖啡因或0咖啡因產品的開發上,除了引入造價高昂的脫因技術以外,尋找到更多不含咖啡因并且與咖啡和茶風味相當的原料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思路。
參考資料:
[1]The ChinaMAP analytics of deep whole genomesequencesin 10,588 individuals,2020.4,Cell Research
[2]《2022-2023年中國咖啡行業發展與消費需求大數據監測報告》,2022年11月,艾媒咨詢
[3]七君,你能喝到無咖啡因咖啡,可能要感謝超臨界二氧化碳,2020年6月,把科學帶回家
[4]“香りを味わう”おいしさ 低溫じっくり抽出の『UCC COLD BREW』ブランドに新フレーバー『LATTE』が新登場!,2022.3,UCC
[5]國內のデカフェ?カフェインレス(ゼロ)市場を調査,2018.8,富士經濟株式會社
(本文轉載自 FBIF食品飲料創新,作者:Pride)
11月24日-30日,紅餐成長社將組織《增長創新之旅-日本餐飲深度研修團》,7天6晚的行程,將參訪世界級先進企業,與日本著名餐飲企業頂尖管理者零距離學習,汲取智慧,助力增長!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