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企紛紛涉足調味品生意,這是香餑餑還是陷阱?
陳漠 · 2020-10-13 22:18:13 來源:紅餐網
當眾多餐企開始在門店、電商,甚至商超等渠道販賣自家調味品,而調味品,也不再只是調料廠商的事,更成為了很多餐企的副產品,甚至是其未來商業版圖中的重要一環。
海底撈賣火鍋底料、呷哺呷哺買麻辣干鍋調料、探魚推辣椒醬……相信現在的你,看到餐廳門口、餐企官方公號售賣包裝調料一定不會驚訝。無論川渝火鍋、潮汕火鍋、干鍋、烤魚等餐企,都推出了各類底料、油碟、辣椒包、醬料包。
調味品,既是餐飲業全面規模化后,中央工廠帶來的副產品,也是一些餐企在面對挑戰,新開辟出的“另一條腿”,被不少餐企排入未來戰略。
01? 從火鍋開始,?大量餐企加入調味品大軍??
要說推出最多調味品的品類,恐怕火鍋首當其沖。
據智研咨詢數據,2019年火鍋底料市場規模為225億元,火鍋蘸料為50億元,兩者同比增速都超15%,位列復合調味品子品類的前兩位。
從玩家格局來看,雖然已有一些頭部玩家,如頤海國際、天味食品、紅九九等,但據東興證券數據,復合調味品市場集中度不足20%,較為分散,火鍋調味品市場新玩家跑入頭部的空間較大。而其中有很大比重的,正是餐企。
海底撈這樣擁有幾百家門店,市值3156.15億港元(截止2020年10月9日)的火鍋餐飲集團,當仁不讓地沖到最前方,推出零售的底料、蘸料。而且除了“理所當然”的火鍋底料、蘸料,海底撈還推出了酸菜魚、宮保雞丁等復合調味料。
根據海底撈2020年期中報告,其調味品及食材的銷售額達到1.82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從2019年的1.5%,提高到了1.9%。
小龍坎、珮姐、小肥羊、蜀大俠等較有實力的火鍋餐企,也在火鍋大熱后,相繼推出自己品牌的底料,珮姐還將火鍋底料作為傳播重慶文化的一環。甚至一些僅有兩三家門店的火鍋店,都可能擁有屬于自家品牌的底料。太二也將自家“比魚好吃”的酸菜在門店、電商販售,湘菜館早在2000年前后就發展了剁椒的零售事業……
海底撈、小龍坎、小肥羊的底料、調味包也不僅是在門店銷售,而是走進商超,走向面對最廣大人群的大流通。?
餐企涉足的調味板塊主要集中在復合調味品類,即,將各種單一基礎調味料,按一定比例調配制作而成,滿足不同調味需要,而這一板塊也正是整個調味品行業中增長最快的子品類。 根據光大證券數據,2015-2020年,中式復合調味品、火鍋調味品的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6.9%、15%,位列子品類的前2位。
同時,綜觀調味品行業,單一調味品市場格局明確,傳統調味品巨頭也大多集中在這里,而復合調味品板塊,細分品類眾多,導致企業分散,市場集中度不高, 也是品類中發展空間較大的。所以,作為本就有品牌做支撐,有自己門店做渠道的餐企而言,也是進入門檻最低的板塊。
那么,餐企作為前端,為什么紛紛進入后端板塊呢?
02??都是中央工廠“惹的禍”??
與其說餐企看到了調味品的機會,不如說是中央工廠將他們“引上”了這條路。
當標準化、規模化成為國內餐飲業的未來,中央工廠成為眾多希望做大做強餐企的選擇。但是做餐飲和做生產線完全是兩回事,很多餐企在貿然進入之后,發現后端養中央工廠的成本比想象的高出很多,不少餐企都在用門店賺的錢補貼工廠,一些餐企甚至被工廠拖垮。
這就讓一些餐企放棄自建中央工廠,轉而選擇第三方代工,為了提高議價能力,產量越多越好,而餐飲業的開店較為靈活,不少餐飲老板會選擇多產、預產,打提前量,而這部分產量如果沒有消耗掉,又會造成損耗,達不到減少成本的目的,如果通過門店進行零售,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對自建中央工廠的餐企更是如此,工廠的產量越高,成本就能攤得越薄,而且餐企本身擁有門店,直接省掉了顧客嘗試、體驗的步驟,無論B端還是C端顧客,在門店就餐一次便能知曉底料品質,而且還有餐企本身的品牌做背書,零售與門店實現天然互補。
一些擁有好口碑的火鍋店,零售底料、調味品,甚至成了剛需,比如海底撈、小龍坎、珮姐等,不少顧客會在就餐后提出希望購買底料的欲望。這些底料也被顧客開發出了各種食用方法,比如做干鍋、麻辣燙、冒菜、炒菜等等,PO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進一步為品牌底料打通通路。
△珮姐老火鍋“重慶等你”火鍋底料禮盒
也就是說,優質餐企的零售天然擁有了品牌、渠道兩大傳統調味品企業不容易攻破的優勢。而這一切的根本源頭,便是餐飲業的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03? 餐企做調味品,走向大流通才是更長久的生意???
但消耗中央工廠的剩余價值,卻也只是餐企走向調味品的因素之一,讓企業“永葆青春”才是餐企老板們進軍調味品的最大動力。
根據《中國餐飲報告2018》顯示,餐飲店的平均壽命持續走低,由2012年的3~5年,降至508天,閉店率高達70%。
即使海底撈這樣成熟的口碑品牌,也在近兩年遭遇門店數、翻臺率、凈利下降的問題,勢能下滑是餐飲店的必經之路,而從鼎盛到下滑的速度,也隨著越來越快的社會節奏,不斷加快。
曾經,餐飲老板的應對之法多是多品牌戰略,東邊不亮西邊亮,一個品牌處于下降通道,可能另一品牌正好走到鼎盛時期,以此保證餐企的利潤、現金流等。?
但當零售業成為餐飲老板們的另一個選擇,似乎這是個比餐飲更廣闊、長久的生意。?
調味品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市場化,2016、2017年資本熱度攀升,這兩年則與線上食品品牌、小家電一同躋身大消費領域3大熱門賽道。據智研咨詢數據,2019年中國調味品市場規模已達3345億元,8年間復合增長率為7.5%,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20年有望突破4000億。由調味品行業增長數據和餐飲年收入的增長數據可見,調味品市場是一個有可見潛力的持續增量市場。?
就傳統印象而言,弱一點的企業如果要進入商超等傳統渠道,要么被渠道商拒之門外,要么在貨架上沒有太大競爭力,而線下渠道屬于典型的推廣慢、周期長、投入大。
但對餐企而言,門店本身就是渠道,同時又可以通過門店樹立品牌,進而打通渠道,同時,疫情一下子打開了餐企的線上通路,以及消費者對餐飲的線上消費習慣,比如西貝銷售蜂蜜和羊肉、船歌銷售速凍水餃,還有部分中餐品牌銷售大米等等,這些本就是該出現在商超的產品,要反向進入大流通也就少了很多阻力,還繞過了B端各層級渠道商,給消費者更好的消費感。
而且在懶人經濟之后,隨著料理包成為餐飲業的一股新供應力量,黃燜雞醬油醬料、宮保雞丁料、紅燒肉料等復合調味料隨之面世。典型如老牌火鍋德莊,線下門店影響力或許遠不及海底撈,但其底料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各大商超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且涉及酸菜魚等火鍋調料,也有魚香肉絲等炒菜配料,未來說不定會覆蓋整個復合調味品子品類。自建的廠房既能供應餐飲門店,又能直接服務C端,這個生意怎么看都比自己開店大多了。
看上去,這似乎是個穩賺不賠的“副產品”,因此大多數餐企都不會放過,紛紛在未來規劃中重重寫下“調味品”的大名。
但餐企對調味品大流通真就那么容易進入嗎?
2016年以來,調味品在資本市場表現亮眼,品類上看,復合調味品備受資本青睞,2017年到今年9月完成的30個融資項目中,生產復合調味品有25家。獲得融資的公司,傳統企業和2010年以后成立的新品牌“半分天下”,兩者分別占12個、13個。
同時,賽道新玩家數量逐年上漲。據企查查數據,2020年1~9月,調味品新注冊企業共68805家,2019年為83188家,已是2015年的2.5倍。
也就是說,除了餐企,很多企業都盯上了復合調料這塊蛋糕,對調味品行業而言,近些年的一大變化,便是餐飲業重構了調味品行業的產品結構,加上在萬物皆可網購的概念下,調味品行業也在進行產品和渠道創新,已經進入在細分品類找突破點的競爭時代。
?
雖然餐企有餐企的優勢,但管理、成本、精力等方面,也是餐飲老板必然要考慮的部分,有心涉足的餐飲老板們必須好好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到底要什么?
誠然,相對單一品牌的餐飲門店,從調味品入手走向大流通,從長遠看更穩健。但無論是餐飲還是調味品,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餐飲老板們如果真的想要拓展調味品板塊,必然要去探索背后的邏輯,才能從中脫穎而出;如果想要餐廳、調味品兩手抓,就看你是否愿意花費成倍的時間、精力去開拓一個全新的市場,并且HOLD住兩個市場;如果只是玩玩而已,多開拓一個賺錢的渠道,也要把好質量關,謹防售出的產品質量,反噬自己的餐飲品牌。
結? 語 ?
無論是傳統調料巨頭,新興品牌,還是餐飲這樣跨界打劫者,在復合調味品這個版塊,都有著巨大的機會,就看誰更早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沖出品牌包圍圈。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