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餐飲業熱詞:“轉讓”―誰的眼淚在飛
徐松 · 2015-12-21 14:34:51 來源:紅餐網
盡管“互聯網+餐飲”很鬧熱,但相關報告得出的結果竟然是網絡訂餐只有不到4%的份額,這多少讓人倍感凄涼:“雖說‘互聯網+餐飲’被炒得火熱,不過傳統餐飲仍是行業絕對主流;有資料顯示,當前互聯網+餐飲的市場規模僅占整個餐飲市場不足4%?!?br/>
可以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作為實體店,一家餐館能否抓住3公里之內的客源,依然是其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
盤點2015餐飲行業的熱詞,“轉讓”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字眼,甚至是不少餐飲經營者不得不落下的最后一滴眼淚。
投資百萬的店鋪,當淪落到不得不轉讓的地步,誰都想最大限度地把老本撈回來,多一點,盡量多一點。但在2015,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讓”浪潮,這簡直是“癡心妄想”,難以實現。
當實在熬不下去、必須壯士斷腕之時,猛回頭,才發現那些曾經問津的人再也不開腔——這樣的情況多的是。
當店鋪一旦關門歇業了,前來洽談的下家,重點已不在轉讓費的高低,而是能否空轉。這是最讓人焦頭爛額的時候:善后需要處理、房租步步緊逼。
一間店鋪,經營餐飲,能長年累月、生生不息最好。如果不能如愿,那就早做打算,甚至居安思危,伺機而動,顯然是很有必要的。
據說鄉水源火鍋,老板就適時把各店毫不吝嗇地“轉”給了這個手下、那個弟子——無“館”一身輕,自己玩別的去了。這樣你情我愿的結果,怎么說都是個好結局。
擁有店鋪,特別是好點的位置,其實就是先入為主的特有資源,做好準備,也好出手。比如,好像重慶江北觀音橋新世界百貨五樓的廚娘就順利過渡成為了武俠主題菜館——小江湖。那應該是大牌德莊和新秀醉江湖的結合。至于細節怎樣,就不重要啦!
就一個品牌來說,它可以東方不亮西方亮,有多個選擇;而就一家店鋪來說,它有生命周期,它的范圍目前來說以方圓3公里以內的消費者為主,顧客有喜新厭舊的心理。如果非轉不可,經營者當有先見之明,要不然當斷不斷,盛極而衰,就陷入被動了。
房租越碼越高,消費者卻要求越來越實惠。當今時世,建議先把自己練成“人精”,再去開餐飲店。否則,多是落入“轉讓”的結局,最后被別的“人精”俘虜……
當為“轉讓”落下最后一滴眼淚,當血本無歸成為事實,建議不要“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只要能跑,連滾帶爬也要跑;等到有一天,不管你做什么行業,只要你羽翼豐滿了,就飛回來,再戰餐飲。
此時的你,有錢不亂花,遇阻知進退,“人精”如此,開店必勝!
到那個時候,如果突然想起我這個寫手,就請我喝一杯吧。食都文化 徐松 炯銳 采寫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紅餐網立場。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入駐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QQ 384643049)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