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因漲價被頻頻罵上熱搜,如何理解顧客眼里的“消費值得”?(上篇)
筷玩思維 · 2021-01-12 15:14:34 來源:紅餐網
繼“996算個啥”、“我們是“715、白加黑、夜總會”、“年輕人應該首選北上廣”言論之后,一則關于西貝前副總裁楚學友轉載微博的評論讓“西貝”二字再次因漲價問題被“罵”上熱搜。
日前,西貝前副總裁楚學友轉發了一條有關西貝漲價的微博,其中顯示,西貝和海底撈漲價之所以產生較大輿論反彈,是因為得罪了一大批微博網友,“畢竟95%的微博網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對此,楚學友評論“學習了”,似乎表達了“贊同”之意。
關于定價(過高)問題,華杉在做西貝項目時說了一段話,“好產品肯定價格不低,拼性價比往往會毀掉自己甚至毀滅一個行業。因為所有人一旦開始拼‘成本’時,產品質量自然會下降。所以,賈總在對待‘提價’這方面問題就秉著‘沒錢就向顧客要’的觀點,客單價加個10幾塊錢,幾個億不就回來了嗎?”
華杉還表示,“西貝如果客單價下降,哪里還有我華與華的錢賺?哪還有‘I love 莜’?”
華杉還對一家健身房轉述了西貝的一段話,“只管把產品做好,錢不夠找顧客要”。
如果把上述這些話結合起來看,我們就能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兒,顧客“自愿”養活了西貝,更“包養”了華與華,西貝花出去的高額咨詢費到頭來卻是消費者在買單。當然,“西貝的咨詢費等該不該消費者來買單”這個我們且不談。
只不過,關于貴不貴的問題,西貝前陣子又被顧客批評了,賈國龍的回應是“原料好、工藝好、設備好。”
關于定價問題,劉潤表示,“價格高,從來都不是原因;價格高,是產品出了問題、客戶定位出了問題、激勵機制出了問題的癥狀。價格高的解決辦法是改變產品,讓它配得上這個價格,找到更需要這個產品的人群。”
但劉潤這句話似乎無法給西貝帶來任何幫助,畢竟西貝很自信“原料好、工藝好、設備好”。不過這其中的矛盾是“顧客似乎不認”。
這就是筷玩思維(www.kwthink.cn)本篇文章要探討的話題:好產品就一定要高價嗎?唯有高價才能拯救一個行業嗎?這樣的觀點顧客到底認不認?同樣的產品,顧客認可,你賣1萬元都有人追隨,顧客不認,你賣100塊都被嫌貴。
可能在十年前,這類問題根本就不需要拿出來討論,但在今天的新消費觀念下,如果品牌方還在想當然式定價,還在想當然式溝通,就必然意味著這家企業過時了,這類企業只要老本一吃完,就會被時代拎起來丟入大海、成為看不見的前浪。
把付出的所有產品成本都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這是不道德的 ?
我們先從價格的種種要素說起。
1)、從成本轉嫁到聯合漲價 ?
某銷售總監要跨城市出差,CEO說你去辦事,一切必要花費都由公司報銷。如果銷售總監認為,反正公司會報銷,那錢就放開花吧,于是自己一個人也開了一間總統套房,對于這樣的花銷,老板會愉快的付錢嗎?
再舉個例子,某創業者在發展之際拿了投資人的錢,為了讓公司跑得更快,創始人自己做主跑去阿里花一大筆錢挖了一個“CXO”,付錢后,這家公司賬上的資金幾乎見底,那么投資人該不該背這筆錢?
成本轉嫁是商業的基本常識,似乎下游或者上游背鍋成了必然,而且成本轉嫁還披上了盈利的外衣。果農說近期天氣不好,蘋果價格要漲3毛,對此,超市老板只能接受,但擔心明天又漲了怎么辦,于是他也將終端超市的蘋果價格漲了2元,這樣即使果農再漲價也能應付。但消費者呢?超市老板認為果農漲了我得被迫接受,那么,超市漲了消費者也得被迫接受么?
價格也一直是法律的一大內容,反壟斷法中就有關于“聯合漲價”的說明,比如說同一條街的三家面館,三位老板同時約定漲價,即使只漲了0.1元,這也屬于“聯合漲價”,要受法律制裁。
總之,隨意操控價格不僅不為法律允許,更不為消費者允許。
2)、商家有定價的操控自由,但消費有消費的選擇自由,更有批判自由 ?
任何的定價都得考慮到消費者意志,某家奶茶店可以一天備上一千杯貨,讓消費者買個痛快,也可以少備貨引發消費者搶購,同時通過將產品改造為搶手貨而將之漲價,但消費者都有買與不買的自由。
在自由市場經濟下,商家有操控價格和漲價的自由,消費者也有消費自由。強勢商家有制定價格讓消費者接受的設計,但消費者一反抗,商家就得掉層皮。
海底撈漲價,一個顧客說不吃,海底撈可以說你愛吃不吃,而一旦一大堆顧客說不吃,商家就得說,“對不起,我降價了,求求您們回來吃吧。”
再者,商家可以將某款奶茶定價為1元,賠本出售,也可以將之定價為100元。商家總以為消費者可以被隨意操控,但大多消費者都會說NO,定價太低,見過世面的消費者會認為產品有問題,或者商家有套路;定價太高,消費者感覺智商被侵犯,無論價格太高或者太低,消費者總有認可或者不認可的選擇自由。
3)、關于餐飲業定價難的兩大矛盾,成本到底該誰來付? ?
在筷玩思維看來,要談價格,總是無法完全避開成本問題。我們得談一下餐飲業關于定價的兩大矛盾:1)、情懷與體驗的定價矛盾;2)、付出成本與定價回收周期的矛盾。
以雞肉來說,某餐廳老板覺得海南文昌雞更好吃,于是將食材全部換成了海南空運的文昌雞,但實際上,在本地人看來,空運的文昌雞還不如本地三黃雞更好吃,問題還在于空運價格更高,且實際品質差異幾乎微乎其微。
在定價上,老板也將空運費用算了進去。問題是:顧客并沒有要求餐廳非得從外地空運食材,這個費用憑什么算在顧客身上?而如果不算到顧客身上,難道餐廳還做“慈善”不成?這便是情懷與體驗的定價矛盾。
情懷是要付出成本的,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例子,某老板為了做出最好吃的牛肉面,于是滿世界打飛的去“考察”各地的牛肉,從南方吃到北方、從蘭州吃到新西蘭,耗費的成本高達幾十萬,最終老板講了一個故事,告訴顧客這碗面有多神圣。
而通常,老板認為,高昂的定價也是神圣的表達。
這便是第二種矛盾,付出成本與定價回收周期的相關難題。你看,為了做這碗與眾不同的面,老板“很辛苦”地滿世界飛,耗費幾十萬和幾個月的時間才落地產品,不賣貴點,之前的成本什么時候能收得回來?
但是,不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鍋難道老板自己背么?如果不轉嫁給消費者,老板怎么快速賺錢?
要分清這是普遍的商業行為還是道德問題,我們得講清楚兩個詞:一是顧客自由意志,二是定價者傲慢。
定個價格又是講故事又是貼標簽的,這要么是傲慢,要么是極度不自信的表現 ?
“牛肉界”有兩個曾經“很成功”的真實故事,一是牛爸爸牛肉面,老板講了一個全世界找牛肉的故事,其成功將一碗“還是牛肉面的牛肉面”賣出了1萬臺幣的價格;二是雕爺牛腩,這家不僅貼了一個“香港食神”的標簽,更講了一個500萬買斷秘方的故事,甚至連燉牛腩的鍋都申請了專利。
1)、關于產品成本的功勞和苦勞,苦勞方面的支出到底能不能轉移給顧客? ?
這兩家的故事,其實大家都知道了,我們就不必多講。
其中的問題是,牛爸爸能講一個故事就將牛肉面賣出1萬臺幣一碗的價格,牛爸爸能將在全世界的飛行成本注入牛肉面中,為什么雕爺花了500萬、又是鍋又是故事的,消費者卻不認可呢?
老板打飛的的錢、買斷食神配方的錢到底能不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這就好比導演叫助理找一個二流明星,預算說好了是XX萬,但助理擅做主張簽了成龍回來,然后說,“成龍才一千萬,我幫你答應了,這一千萬你趕緊給了吧”。那么,導演該不該感恩戴德地給這個錢?
某老板想開一家炸雞店,他跑去A、B、C三個地方吃了當地的炸雞,結果都沒有找到好產品,這時候,假設老板已經花掉了一大半的錢,他有兩個選擇:一是認為自己太蠢了,錢快花完了還沒有找到好產品,應該就此打消開店的念頭;二是覺得此時沒有找到好產品是自己很認真的表現,這值得表揚,然后再接再厲前往下一個地方繼續調研。
2)、定價者的苦勞和開創的新生活方式,這樣的“為你好”可能消費者并不買單 ?
大部分創業者都選擇了第二種心態,畢竟少有人認為自己是笨蛋,老板覺得A地雖然沒有好的炸雞產品,但當地的裝修風格不錯,這一元素可以帶走,B地雖然也沒有好炸雞產品,但炸雞的小菜還不錯,C地的炸雞吃法也耳目一新。想通了問題后,老板把剩下來的錢拿出來找一個最會做炸雞的名廚買斷了配方。
再通過PPT說服投資人,一家炸雞店就開起來了,這家店融入了A地的裝修風格、帶來了B地的炸雞小菜還有C地的炸雞吃法,再加上某廚神的炸雞配方,同時申請一些刀具等的專利,最終的炸雞食材也棄用速凍冷鏈產品,采用更為新鮮的三黃雞,老板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有逼格的、年輕人肯定喜歡且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炸雞生活方式。
老板找人寫品牌故事,想起自己的艱辛,差點把自己給感動哭了。投資人推波助瀾,說這么好的故事和初心,你賣貴點都可以。畢竟從理想的角度看,賣的越貴,投資人收益越快也越高。
老板講了一個自己很辛苦的故事,用一個新的、包裝出來的生活方式來試圖吸引業內目光和消費者的熱度,那么,普通冷鏈炸雞20元一份,這份象征著新生活方式的獨特炸雞賣90元一份可以嗎?
我們可以發現,在定價的時候,老板肯定把之前“光榮”花在ABC三地的成本也算了進去。回到西貝案例,這就是老板認為的原料好、工藝好、設備好,也完美用了西貝的一句原話,“只管把產品做好,錢不夠找顧客要”。
那么,這樣的好產品、這樣的好產品匠心,顧客到底認不認?
再舉個例子,某老板去深山老林請了一個大師出山,由于交通不便,大師的老骨頭經過一天的牛車、馬車、拖拉機的顛簸,到了城市的第一天就去醫院掛專家號做正骨,調理好身體的大師做了最正宗的一個菜,在定價的時候,大師的正骨費和專家調理費到底該老板承擔還是顧客承擔?
3)、顧客付費能動性是可以評估的,顧客愿意給的錢,再貴都會給 ?
要讓顧客買單不是不可以,評估的指標只有兩個:一是聽完這個大師出山的故事,顧客會不會黯然淚下?有沒有熱血沸騰?多巴胺和腎上腺素有沒有加速分泌?有沒有呼吸加快?瞳孔有沒有放大?二是吃完產品后有沒有感覺與品牌更親近了?顧客的錢包與消費動力是否達到平衡且有一定的能動性?
無論是講故事還是貼標簽,起碼得讓顧客看到誠意與必要性,否則商家講的故事越多、貼的標簽越復雜,顧客就越抗拒,這樣的商家態度不是傲慢就是自信不足的表現,而無論是哪個答案,結果都不會好。
定價要尊重顧客還是要尊重定價者? ?
講故事是不自信和傲慢的表現,這也是有事實邏輯的。
以一碗鹵肉飯來說,在北京,一碗鹵肉飯賣12元,顧客進店消費就行,老板和顧客可以不說一句話,僅憑“鹵肉飯12元”這四個字和一個數字就能完成一系列消費行為。
如果這碗鹵肉飯賣32元,要讓之前消費了12元鹵肉飯的顧客進來,這時候就得有故事了,比如說更好的環境、更多的份量,外加再講個情懷故事,告訴顧客我的鹵肉飯和別的鹵肉飯都不一樣,比如說別人的豬都是吃激素長大的,而我的豬是原生態喂養并聽著佛經宰殺、是被超度過的豬。
后來者的傲慢來自于即使是同樣的產品,但我改一些原有的要素、講個故事給顧客聽,價格就要往上漲,這一方面是不自信,害怕顧客不認同,另一方面是傲慢,反正就是和之前的不一樣,是因為獨特才貴。
從市場的角度看,傲慢和不自信也是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原生性格,如果不傲慢,就不會有新的產品,更不會有差異,其價值還在于能打破前人的優勢。否則,后來者憑什么勝出?
我們還在行業看到,一些后來者即使不漲價,但也同樣在講故事,為什么呢?
比如說這條街原來就有一家鹵肉飯品牌,但后來開了一家新鹵肉飯,也同樣是賣12元一碗,不同的是,這家新店講了故事、貼了標簽,如我的豬肉更好、鹵肉配方更純正、米飯更適合鹵肉汁等。
與其說這是商家的傲慢與不自信,不如說這是后來者對顧客的乞求,商家用故事和標簽在告訴消費者,“我希望我的價格和產品能得到你的認同,更希望你覺得我就是比之前的要好,請來我這里消費”。
事實上,在定價這件事兒的思考上,老板既不能完全以顧客為中心,也不能完全以成本為中心,更不能完全以定價者情懷和主觀傲慢為中心。
如果以顧客為中心,顧客當然認為越便宜越好;如果以成本為中心,門店就成了中介了,自然也脫離了服務業的本質;如果以定價者為中心,定出來的價格不僅沒有邏輯且問題百出。
老板傾向于賣越貴越好,顧客傾向于越便宜越好,成本傾向于越理性越好。這三方基本都找不見答案。老板也明白,越理性越好基本不可能,自己不能做冤大頭,不能受制于成本,而越便宜越好需要更大的本事且容易把自己玩死。
大多老板認為,出路必然在越貴越好上,比如說某些品牌要做煎餅界的愛馬仕,有些要做烤鴨界的LV,當然也有很多成功案例。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