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開酒館,有酒有菜有美色,這門生意賺錢又性感?
王穎麗 · 2024-01-31 16:45:06 來源:筷玩思維
去年8月末,海倫司發布了上半年財報,從數據來看,上市以來因疫情等原因的連虧,隨著關店及轉型等自救措施的推進,海倫司已經實現了正向的股東價值。
相較2021年,全國酒館數據已突破5.3萬家(窄門數據,實際數據應該高于此),且近一年新增的門店數有近20000家之多,對于如此龐大的市場,就小酒館的發展動力和未來價值而言,其實無法被海倫司一家企業所代表。
各路小酒館是夜生活必不可少的新業態,小酒館亮著燈,這座城市的深夜就永不眠。
在筷玩思維看來,除了資本視角外,小酒館對于民生經濟也有著不可取代的特殊價值,它是夜歸人的第二個家。
對于疫情后各地冒頭無數的新酒館,什么樣的酒館才是夜經濟消費者的需求?在新的一年里小酒館應該怎么開?傳統的經營思維到底還有沒有價值?這些問題都值得從業者深思。
夜生活催生小酒館
小酒館并不是一個具體的業態,它是一個概念,名為小酒館的地方也不需要滿足“小”的定義,畢竟海倫司是大店,300到500平是常態,雖然很大,也可以叫小酒館,“小”實際是“輕”的意思,涵蓋了可以輕松休閑喝酒的地方,當然這個定義在今天也是被打破的,比如一些小酒館增加了舞池或者演出的位置,有活動的時候,大家又唱又跳,一點兒也不輕松(也被叫做小酒館)。
大體上來看,消費大眾化的酒館(從清吧到經典酒吧再到精釀啤酒屋)都可以叫做小酒館,嚴格來說,人們更認可有座位、可以聊天、有精釀啤酒的地方是小酒館。
小酒館/酒館(下文的小酒館包括酒館)是從夜經濟發展而來,它起初區別于夜店、KTV、酒吧,相比于KTV的功能性、夜店的喧囂、酒吧的高消費,這種針對大眾、不那么吵鬧、可以聊天且價格又合適的新酒館就誕生了,這類新酒館可以玩安靜的小游戲、可以聽音樂,還可以和老板或者調酒師聊聊天,遇到對眼的顧客,大家還能一起喝酒,這種輕快的社交型酒館就以小酒館的形式進入了行業。
雖然區別于傳統酒吧及夜店KTV,但是,小酒館開始時的營業時間是與傳統酒吧們相同的,基本都是到了傍晚才營業,經營到凌晨或者天亮才關門。在傳統酒吧,顧客承擔著表演者的角色。
而到了小酒館,駐唱歌手成了表演的主角,這個新業態將顧客從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聊天和喝酒。可見新定位的小酒館切中了新的客群,也增加了酒客的消費面,那些嫌酒吧喧鬧的顧客終于有理由到店喝酒。
由此可見,小酒館的定位極其清晰,一開始就是以改革尋求發展、開拓酒館消費的邊界,它不是去搶原有的客群,而是開發客群,大家一起做大、一起賺錢。
突破傳統,小酒館的觸角伸到了大白天
很久之前,小酒館還是以喝酒為主的夜場所。
當時的餐飲從業者基本不把酒的生意當一回事兒,最多在菜單中加一些標品的啤酒、白酒、黃酒、洋酒等,只有在酒吧,顧客才能喝到現調的雞尾酒。即使是新冒頭的小酒館,酒飲也以標品為主。
到了2015年,以胡桃里為代表的新酒館再一次打開局面,晚上才營業的胡桃里既可以喝到酒吧里才有的現調雞尾酒,也可以喝到標品的啤酒,更值得關注的是,在胡桃里還可以吃到廚師做的菜。餐廳的屬性成為酒館的附屬品,一些不喝酒的人也能在晚上走進小酒館,一些剛吃了飯的人也能從餐廳走出后扭頭進入胡桃里喝酒。
漸漸的,一些只是來吃飯不喝酒的人也到了胡桃里這類新酒館,于是不含酒精的飲品也在酒館大受歡迎。
看到了餐品的價值,一些小酒館開始在白天營業,起初是下午場,小酒館賣起了小吃和咖啡,一些想下午喝酒的人群也被吸引了進來。直到當下,胡桃里新增了11點到14點的經營時段,菜單有一面是餐食。
對于小酒館將觸角伸到了白天,餐廳們也打起了反擊戰,星巴克、海底撈、湊湊、奈雪的茶、老鄉雞、喜家德等餐廳紛紛跨界小酒館,這時候,商業大佬們看明白了,或許酒才是隱藏的好生意。
酒館是線下的生意,知道酒生意好做的,地產大佬可以說是水暖鴨先知,萬達和洋河開了一家有烹飪大師和酒水品鑒大師坐鎮的解酉小館,既可以吃飯,又可以喝酒,酒水以(洋河等)白酒為主(已暫停營業)。北京延慶源宿酒店的餐飲項目增加了小酒館,香港瑰麗酒店全日制餐廳也加入了法式小酒館,這些餐廳均是走的酒和餐的搭配路線。只不過它們對標的是高端的生意,和海倫司們的大眾化生意并不搭邊。
餐酒和酒餐,邏輯大有不同
酒館將觸角延伸到餐廳,這必然會影響到餐廳的生意,但反過來并不成立,那些餐廳、咖啡店來開酒館的,品牌方只是將之當成一個附加玩法,其中的品牌也沒有因此做大做強,這里可能暗含一條隱藏的邏輯:不單單是因為企業受原來業務影響,更是說明酒館和餐館哪怕融合在一起了,它們的生意也不是一回事兒。
酒和餐當然氣質不同,因為作為食物,它們的消化效率也各有差異,半流食(如粥這些)在胃里停留的時間通常為30到60分鐘,其它復雜飲食(如米飯、肉類等)最長在胃里停留1到2小時左右,而酒水這類純飲,一般10分鐘左右就會從胃里轉交給腸道。
身體和大腦對于飲和食的處理效率不同,導致了人的潛意識對于飲和食的需求態度差異,比如一個吃飽了的人,可能不會對一塊好吃的牛排感興趣,但吃飽了,人是可以喝點兒酒水的,且喝進去的酒水很快就會被從胃里轉移出去。
因此,“餐+酒”是以餐為主要產品、是在飽腹之后喝少許,而“酒+餐”是以酒為主打,喝多點,吃少點。大腦對于飲食的態度不同,人在需要喝酒的時候,基本會去“酒+餐”的酒館,而不是去“餐+酒”的餐館。這實際不是因為酒館對酒更專業,而是人們大腦里潛意識決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小酒館用的是標準化飲品,大多小酒館也沒有調酒師,酒館不見得在酒這個事兒上比餐廳更專業,比如一些西餐廳有調酒師、侍酒師,但它們是專業的餐廳而非酒館。甚至可以說,一些“酒+餐”的小酒館不僅酒不專業,餐也不專業(只是菜單上酒的種類多一些)。
那么,酒館為什么要加入餐食,又在白天營業?本質其實是酒館經營者對于時間和產品的進一步優化,在時間方面,單是晚上的生意不足以開發酒館的全部坪效和人效,隨著競爭加劇,只做晚上時段會導致虧損;在產品方面,標準化的酒品不足以吸引更多客群,增加產品和增加時段,其實是酒館求生存的必然方法。
本文轉載自筷玩思維;記者:王穎麗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