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5G購物中心落戶上海,5G對餐飲業的深度影響開始顯現了
筷玩思維 · 2019-05-31 14:31:00 來源:紅餐網
中美貿易戰打了一年了,直到華為這個擁有5G技術的企業被推上風口浪尖,我們才真正感知到5G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在被美國狠狠打壓的同時,華為在國內的5G業務也開始加碼啟動,千呼萬喚中的5G黑科技瞬間就在眼前。
5月16日,上海陸家嘴中心L+MALL發布全球首個基于5G室內數字系統的“5G+五星購物中心”,在這個覆蓋了5G網絡的購物區域內能夠提供5G+AI人臉識別、5G+8K高清視頻、室內精準導航以及客流動向分析等服務。
2019年被稱作是5G元年,5G已經不是一個概念,小規模商用陸續開始,5G正快速進入和影響我們的生活:今年初,華為和上海移動共同啟動了5G火車站的建設;4月,華為又和深圳華僑城洲際大酒店聯合啟動了全球首個5G智慧酒店建設;5月,5G購物中心在上海落成。可以說,5G規模化商用的大幕已經拉開。
從交通、酒店到購物娛樂......衣食住行這幾個民生領域每一個都有餐飲業的身影,餐飲又將如何融入這場全國矚目的大勢中來?
餐飲作為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受到科技影響的水平一直以來都不算太高。互聯網時代主要體現在餐飲信息的在線化和線下的各種智能工具等,商業上的呈現就是新餐飲、外賣以及各種智能化的線上線下工具的使用等。整體來看,餐飲被高科技滲透的程度還非常有限。
5G技術是一種電信領域的高科技、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簡稱,其是一種更高速、低延遲和更安全的創新連接結構,其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數十GB,比4G網絡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
在筷玩思維看來,高效率、低延遲、大連接......5G的一個最大標簽就是“快”,同時也更穩定,因此,5G對很多行業都有著強勁的賦能作用,特別是高科技如AI、VR、移動XR、自動駕駛等行業,過去由于海量數據傳輸的延遲,這些行業的發展速度并不如人意,5G則能夠讓巨量的數據得以高速傳輸、延遲大大降低,各種體驗就能更好,這也就有了商業化的價值和落地的可能性。因此在餐飲業,5G的價值也將體現在各種“科技賦能”中。
從移動互聯到“萬物互聯”,餐飲業的“萬物互聯”會是怎樣的? ?
每一次移動通訊技術的換代升級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5G帶來的技術浪潮可能就是將移動互聯徹底演變成萬物互聯的質變。困擾物聯網延時、功率不夠的問題會得到充分解決,物聯網也會有爆發性的進展。
那么,餐飲業的“萬物互聯”會是怎樣的?
目前就單看用餐場景,餐飲設備的互聯典型的就是點餐環節。掃碼點菜通過系統將前廳的用戶手機和后廚的出菜系統聯系起來。這部分的數據量是并不巨大的。而其他環節比如后廚操作環節、服務環節,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就更低了,目前已經出現的炒菜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就是在這兩個環節上的探索,但一直沒有明顯的突破。由于信息的接收、轉化和傳輸的限制以及控制體系的處理能力不足,無法讓顧客、前廳、后廚實現充分的互聯互通。
5G“萬物互聯”技術就是突破困難的關鍵,尤其是餐飲生產區域、服務區域的設備實現自動化和人工智能。
以往我們說在物聯網的連接下,日常家居生活可以把智慧客廳、智慧廚房、智慧浴室四大空間連接,以魔鏡等“網器”作為交互控制中心,實現空氣、用水、美食、洗護、安全、健康、娛樂七大生態圈并聯。
類似的,在餐飲消費場景中,則可以把選餐廳、點餐、出餐、就餐、支付、餐后反饋幾個關鍵環節連接,以手機或其他某個終端作為交互控制中心,以此實現餐飲全鏈條的互聯。
具體到某個單一場景,也可以和其他體系進行深度的互聯。
例如支付環節,在4G時代出現了移動支付,基于支付寶和微信這樣的“超級應用”,無現金交易讓每一個賬單都有數據可查,一直以來困擾餐飲業財務管理的現金漏洞問題得以解決。然而掃碼支付還是基于二維技術,依然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盜刷。
5G商用后,“三維立體”的驗證技術可通過人臉驗證,實現了更加便捷迅速、更具交互性的“刷臉支付”,不僅確保每筆支付萬無一失,還能通過刷臉環節衍生其他營銷方式。
而在后廚管理環節,物聯網也可以讓廚房管理更加輕松,設備互聯后不需要人工現場進行控制、檢查和維護,而是通過網絡遠程監控、控制,智能設備就可以進行自我診斷和報修。
基礎設施更趨完善,真正的餐飲大數據時代離我們更近了 ?
大數據在很多餐飲老板眼中都被認為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大數據要想實現分析的價值,首先對數據的廣泛性、完整性、準確性和流動性有很高的要求。而在很多餐飲門店的實際經營中,數據的準確采集、分類本身就是一個難以做到的事兒,即使要得到相對有效一些的數據,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也需要商家花費不少的人力物力。
這樣的現狀即使在餐飲信息化產業發展多年后也沒有真正改變,事實上多年前餐飲業就開始有了“大數據”,現在也有很多軟件服務商借助CRM、ERP、SaaS等管理工具為餐廳提供后臺數據支持,但“大數據”這個詞兒依然是概念多于實用,根本原因就在于用戶端的信息化程度達不到,以及分析傳輸速度不夠高,不能及時響應。
據筷玩思維了解,5G所需要的芯片、終端、管道、邊緣計算、云基礎設施和智能應用等基礎設施都已經被華為這樣的企業搭建好,一旦5G技術普及,5G手機、高性能圖像采集設備的廣泛應用,將會有更大更廣泛的數據通過位置變化、支付行為和其他操作行為所呈現,數據的基數將呈幾何級增長,同時依靠5G快速處理轉化,抵達餐廳端的數據延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有了5G后,通過高精地圖、傳感器、攝像頭來實時采集并在0.1秒內完成傳輸處理,門店據此可以進行精準的人流統計、準確讀取來店消費的每一個顧客標簽。一旦顧客進店,店內服務人員可以快速讀取每一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用餐習慣,針對性的提供顧客需要的更高水準的服務。
另一方面,顧客也可以借助更豐富的餐廳信息數據,更立體、生動的了解餐廳菜單,實時查看用餐的餐廳座位數、餐廳內部裝修以及后廚的環境衛生,繼而做出是否來店用餐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的餐廳無疑會實現更豐富的線上呈現。
大數據的真正利用更在于展店期的快速選址。以往選址也會用到大數據,但是某一個地區的人流量、人流規律、截流情況、人流偏好等等數據的采集和分析,進而對周圍商圈做全面評估,還都是普通商家不易獲取和處理的,而這些在5G普及的前提下都可以輕松、低成本地實現。
更有力度的食品安全監管 ?
基于產業鏈往上溯源,農業、供應鏈作為餐飲業的上游也會有很大變化。農業應用5G后,可以實現種植技術智能化,比如采用高精度土壤溫濕度傳感器和智能氣象站、智能農場設備,遠程在線采集土壤、氣候、農產品生長狀況等要素并進行管理。
同時,在5G的強大技術支撐下,也可以實現種植過程公開化,農場可實時發送圖像數據讓外界了解菜園所種作物狀況,消費者、采購方可以隨時進入網絡觀看種植過程。農產品的成長過程、成熟度、營養指標都有數據可跟蹤;每一條魚、每一尾蝦都有自己的成長記錄......上游食材進入供應鏈并到達下游商家時進行溯源都不再是空談。
目前的“明廚亮灶”工程已經開了個頭兒,在5G環境下,除了追溯食材來源,還可以通過5G智慧央廚物聯網對餐飲企業進行超高清攝像,結合影像光譜技術,可以判斷作業人員的行為并進行糾錯。
再比如,智慧倉庫和智慧稱重系統則可以監控操作人員打卡、驗收的過程,食材的重量、圖片和視頻錄入信息也可以實時管理。
以往,上述這些管理環節因為需要大量數據錄入和分析,在具體執行層面很難落實,而在5G環境下,從供應鏈源頭就開始數據采集,到餐飲門店后相關的物聯網應用讓數據監測和分析也都成了非常輕松的事兒,食品安全也就能真正實現把控。
此外,在5G環境下的無人機、無人駕駛技術都會很好地落地,外賣送餐環節也可由無人機來處理,餐品配送更加快速準確,這也能提高食品安全的整體水平。
結語 ?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尤其是基礎科學、信息基礎設施、基礎應用的升級,必然帶動整個社會的全面升級。
筷玩思維認為,隨著馬上就要到來的2020年5G商用的普及,餐飲業也終將迎來一次全方位的變化,尤其是在效率提升、程序簡化和體驗增強幾個方面,未來5G時代下的餐飲業將變的更加智慧和生機勃勃。
但在推進5G發展的過程中,技術上可行只是基礎,應用才是關鍵,餐飲業不單要享受技術帶來的便捷,也要增加存在感、積極投身相關的開發、測試中,才可以讓技術更好地服務產業、行業,真正讓自己在5G時代不落伍、不掉隊。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