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廚師如何真刀真槍去切磋?
秦少油 · 2015-12-10 15:55:56 來源:紅餐網
越來越多的廚師拜師,僅僅是為了求一個平臺,利用大師傅的資源,方便自己在餐飲圈混得如魚得水。(或者下一份工作,或者開新的餐廳……)總之,為了烹飪技藝去拜師的越來越少。
一個問題:網絡時代,無須交流烹飪技藝嗎?
不可否認,互聯網在打破傳統師門壁壘,信息封鎖上,起到了顛覆性的作用。一些歷史經驗毫無保留呈現在網絡上,極大地方便了年輕廚師。但是,作為美食研究的愛好者,很容易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電子文本上呈現的信息,太死板了。美食里頭的豐富信息,完全無法僅僅通過文字傳達。
舉個例子,《隨園食單》中的很多菜肴,按照那個簡易方法根本沒法做出來。這還是資料相對豐富的淮揚菜、徽菜來說,而對于文字資料更少的湘菜,更是難上加難了。大部分資料在最初的記載中,就是由很多文字水平一般的廚師們記載,這就使得文字相當簡略。而譚延闿這樣優秀的美食家,在當時囿于飲食畢竟不是正業,也只能在日記中簡要記載。
因此,試圖通過文字,全面獲得湘菜的烹飪技藝,這并不現實。畢竟,與管理經驗、食材物產這些硬性資料相比,烹飪技藝天然具有農業時代印記,那就是口口相授和師門心法。
學貴切磋:今天廚師烹飪交流存在那些問題?
從10年起,我有幸在長沙參加過一些廚師之間小范圍的交流,私下也會點評一些廚師的菜肴。但不管哪種場合,如果要點評,一定要先喝酒。說菜肴做得不好的,要委婉。然后,得喝一大口酒,先表揚那個菜做得好,然后,在慢慢說出自己認為這個菜的不足。整個過程戰戰兢兢,生怕是說錯什么。說錯了,要罰酒。說對了,做菜的大廚也許心理也不爽。
唯一能直截了當點評的,只有師傅了!但,師兄弟們那么多,師傅怎么好一下子把話說死了。我覺得,1949年前的長沙廚師們聚集在詹王宮里,也應該是這樣邊吃喝邊切磋。
當然,以上是師門之間的切磋。
一些沒有拜師的“野路子大廚”,反而更隨意,他們形成一個圈子,吃吃喝喝,比較隨意。這群廚師的問題是,完全無視傳統,極為注重自己個人的口感。再加上缺乏嚴格訓練,在一些烹飪技巧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兩種交流風格,都存在一個問題,也就是中國國情問題——人情與關系。憑關系說話,關系好,講真話,關系不好,不講!時代已經是21世紀了,可是廚師交流幾乎還停留在19世紀。對這種現狀,我個人表示不太理解。
對現在湘菜的問題,湘菜泰斗王墨泉大師憂心忡忡,“我很著急,真的很著急~”王大師見過1949年前湘菜老廚師的功力,也目睹了30年一系列運動中湘菜傳承的斷裂,對于現在的年輕廚師在基本的刀工和烹飪技法的掌握,王大師焦慮地表示,在十幾種常見烹飪技法中,現在長沙酒樓大多數就炒、蒸、燉等少數幾種。一些廚師連煨、燉、燜都分不清楚,一些廚師連炒辣椒去蒂也不知道。“實地看一位年輕廚師做菜,發現問題很多很多?!?/p>
這兩三年來,我分明感受到王大師那種傳道授業解惑的心情更加急迫,而他對于廚藝也毫無保留貢獻出來。前兩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湘菜本色》,就是王大師50多年從廚技藝的結晶?!俺郧按瓜讶?、吃時拍案叫絕、吃光回味無窮、吃后流連忘返”這幾個評定,以及書中對烹飪技藝的詮釋,都有獨到處。我這個門外漢也獲益不少。
扯遠了,王大師的憂心忡忡也正說明廚師交流的存在不少問題。
如何讓廚師暢所欲言,真刀真槍交流
1.最優團隊的暢所欲言。以湖南湘菜研發中心為例,如果每次切磋的廚師是10人以內,效果會不會比30人好很多。
2.請湘菜前輩直接點評。有很多湘菜前輩,有真本事,真心關心湘菜發展,請他們點評,以真心是可以打動的。
3.年輕廚師不要“冬烘”。不要被保守的老傳統給淹沒,真的可以大膽說“不”。將自己所知的一些菜肴秘密和不足,與大家一起分享。
4.應該有統一而固定的場所,供廣大長沙乃至湖南的廚師,不分地位高低,不論廚藝優劣,都能來這里坐坐,喝喝茶,也可以來這里實地炒菜切磋。這種地方類似當年詹王宮,更類似今天的廚藝體驗館。
剛結束的首屆湘菜博覽會,相信,對真正有志于湘菜廚藝的廚師,應該有不小的觸動吧。長沙20多萬從廚人員,是該真刀真槍切磋切磋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紅餐網立場。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入駐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QQ 384643049)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