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飲,沒有“品”,沒有“牌”,有什么資格稱“品牌”?!
裴倩春 · 2018-03-27 10:37:10 來源:紅餐網
“ ?究竟什么是“品牌”?品牌究竟又是如何誕生的?恐怕大多數老板沒有深入研究過,關于品牌的定義,磚家們也是眾說紛紜。今天大多數企業家都應該知道,品牌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標志,而是標志所對應和代表的顧客體驗。 品牌是企業與顧客之間的契約,而不是標志本身。 筆者經過長期研究發現:很多時候大家說的品牌其實只不過是一個牌子而已,它們根本就不是什么品牌,它們在競爭中掙扎,它們生存艱難, 它們面臨倒閉。
先有“品”,再有“牌”
筆者認為:“品牌”是由“品”和“牌”構成的,“品”是根基,是企業的信仰,產品的質量,產品的差異;“牌”是名字,是標志,是形象;“品”是無法策劃的,“牌”則需要從取一個好名字開始,更需要科學的設計標志,形象,只有這樣,才能讓顧客認同,認可,記住,才有資格稱為“品牌”。 ?
沒有“品”,最多就是個有“牌”的企業!不要開口閉口,講你有品牌。先想一想,你的企業有沒有“品”?很多企業連“牌”都沒搞好,更不要說“品”了,這樣的企業不倒閉才怪!
顧客需要的不是“牌”,而是“牌”對應的“品”。
由于顧客的心智容量有限,絕大多數的“牌子”無法被顧客記住,更難的問題是:顧客即便記住了你的“牌子”,而真正需要的是“牌子”對應的產品和產品帶來的體驗。沒有“品”的體驗,終將被顧客忘記!!!顧客記住的是“牌”,認知和體驗的是“品”。
顧客為體驗而買單,最好的體驗是共鳴,引發共鳴的是信仰。過去的餐飲講實惠,實惠就是一種體驗,今天的餐飲講差異,差異就是一種體驗;無論消費者怎樣變化,顧客體驗“品”這個重點不會改變。
品牌存在于顧客心智中
大多數餐廳老板對于品牌的認識是模糊的,甚至是無知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比較復雜,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點:首先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經濟發展受到人為破壞,改革開放還不到四十年,影響了中國品牌的成長和發展;其次大多數餐廳老板并不知道什么是品牌,再次就是社會的誤導;甚至某些目的不純的磚家鼓吹品牌是可以策劃的,這些嚴重的阻礙了中國品牌的發展。是時候應該正確認知品牌以及品牌是如何成長的了。
品牌存在于顧客心智中,而非企業的工場里,顧客最終能記住的只有品牌名稱而已。品牌同萬事萬物一樣,也是逐漸長大的,品牌是在顧客的心智中逐漸成長強大的。
品牌是有信仰的
星巴克的創始人曾經說道:無論商業帝國多龐大,終將不敵愛與仁慈。今天, 能否培育品牌,創始人是關鍵。創始人的信仰和對顧客的愛,決定了能否培育品牌,這是唯一的判斷標準。 ?
信仰是品牌的靈魂,沒有信仰是沒有資格稱為品牌的,就像人沒有靈魂,只能是行尸走肉。企業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沒有價值觀的企業就如同沒有品味的人,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就找不到自己的使命,就不會有信仰,不會有方向。
今天,打動消費者的不再是產品,而是產品帶來的體驗,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精神共鳴與分享。
品牌是有基因的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自然界的規律,經濟社會中,也不例外。品牌作為一個商業物種,同樣也有基因,你種下的是芝麻,無論如何你是收不到西瓜的,老鼠的基因是無法成為老虎的。
品牌基因就是品牌的“種子”,沒有這個“種子”,品牌無法成長。品牌基因是決定品牌成長的關鍵。 小象會長成大象,小白兔會長成大白兔,有品牌基因的才能成長為品牌,沒有品牌基因,就不可能成長為品牌!?
品牌是有故事的
顧客記住一個品牌,往往是因為記住了一段故事。從可口可樂的秘方到微軟的創業故事,再到蘋果的喬幫主,顧客們記住了更多的是品牌故事。一個好的品牌,會讓人觸景生情,引發美好的聯想,愉悅的體驗。故事傳遞價值,激發價值,保存價值。
品牌本身是一個故事,前提是有資格稱為品牌,一個動人的故事帶給世界的是平靜和滿足,是美好,更是回憶! 如果一個品牌不能夠成為話題,說明這個品牌根本沒有故事,沒有故事的品牌意味品牌將徹底被市場和消費所拋棄。
“品牌”不是策劃出來的!
很多老板以為給企業取了名字,請人設計了個標志,畫了個符號就是品牌了,這不僅無知,還會導致企業陷入危險。很長一段時期以來,中國的企業家們被一些所謂的品牌專家,戰略專家不斷灌輸:品牌的成功是靠他們的創意、策劃能力去打造的。甚至許多老板還認為:品牌是靠廣告宣傳出來的,結果那些所謂的“品牌”都已經成了笑話。
據統計,綜合體里70%的餐廳虧本,60%以上的餐廳“長相”驚人的一致,導致“千店一面”、這都是所謂的品牌策劃導致的笑話,對于餐飲投資者而言就是一場災難。 業內有個笑話:說不少餐飲品牌策劃"大師"都是在外婆家速成的,應該是目前餐飲業真實的寫照。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