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界“大宗師”,是帶牛屎味的?
田果 · 2020-01-03 09:49:50 來源:火鍋餐見
說起毛肚,長期位居火鍋食材C位榜;說起鮮毛肚,絕對又是毛肚界的“大宗師”。
鮮毛肚是當天宰殺,當天食用的毛肚,區別于用食用堿、木瓜蛋白酶來處理的水發毛肚。重慶火鍋,其實最開始的名字是叫“鮮毛肚火鍋”,最早的一批老板,因為要南來北往收購毛肚,因此被人們稱為“毛肚客”。
在重慶,火鍋店面無論大小,大多會在鮮毛肚前加上“屠場”二字。
屠場毛肚,就是本地屠宰場出來的,時間短,新鮮、好吃,甚至有火鍋店打出從屠場到上桌時間不超過1小時的標簽。
重慶有2萬多家火鍋店,每家火鍋店每天需要2頭牛的毛肚,每天需要宰殺多少牛才能滿足市場呢?
飽和計算,每天至少宰殺4萬頭牛,但現實情況是,重慶日均屠宰牛的數量只有4千頭左右,說明重慶地區火鍋店的毛肚只有10%是本地屠宰場提供的,中國牛再多,也不夠啊。
牛場宰牛,通常是下午5點開始,一直持續到凌晨結束,然后分裝運輸出去。殺牛、剝皮、分解、剔骨、剔筋,一頭牛分解完成要2、3個小時。而這4000個牛瓣胃,必須要在活牛宰殺后5分鐘內迅速取出,晚了牛胃里的回血就會浸染毛肚,而影響口感。
有時候,牛被宰殺后,如果不及時開腸破肚,幾分鐘的差異,毛肚的批發價格就可以差上2倍多,這也導致鮮毛肚成為緊俏商品。
不過,重慶宰牛場的老師傅們早已掌握了嫻熟老練的刀法,把牛肚從牛的腹腔中取出來,清理干凈,立刻用冰塊包裹封裝,個個都像《新龍門客棧》里的韃子。
宰牛場師傅告訴我們,新鮮毛肚上桌的時候會有所謂青草的芬芳,其實就是牛屎的味道,重慶人就認這個味道,這個味道代表資格好 。
在目前的毛肚品種中,一個普遍的共識是,水牛毛肚品質好于黃牛毛肚。
說起來頭頭是道,但真的應用起來就難了。在鮮貨市場,很多火鍋店老板都分不清水牛毛肚和黃牛毛肚的區別。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在外地的火鍋店,很少有鮮毛肚的身影呢?
這得從毛肚的來源說起,毛肚大部分不是來自中國本土,新西蘭澳洲甚至印度都可能是毛肚的原產國,即便是宰牛場遍地的川渝也是如此。
這些進口毛肚來的時候,一部分是冷凍的;一部分是半干燥狀態的。
冷凍狀態的那部分我們可以稱之為冰鮮毛肚 ,就是把鮮毛肚簡單清洗后急速冷凍起來,可以長期保存,解凍后再食用。
但冰鮮毛肚的運輸保存成本高,干毛肚 應運而生,就是把鮮毛肚通過蒸煮或鹽漬的方式去掉部分水分。這種毛肚又老又硬怎么吃?水發唄,用食用堿或帶有特定生物酶的液體浸泡,一是脫鹽,二是恢復其鮮嫩而有彈性的形狀。
涮燙時,這兩種毛肚顆粒豐滿,久煮不老,口感也足夠細膩爽脆,因此廣受歡迎。
但并不代表說外地火鍋店就沒有鮮毛肚,追求品質的商家也會選擇高價從當地或外地訂購,凌晨三四點,毛肚從廣西、山東或者新疆坐飛機抵達當地,再經由批發商的手,最終在天亮后進入各家火鍋店里。
至于價格,當然是水漲船高,舉個例子,周師兄的鮮毛肚賣168,珮姐的鮮毛肚賣118,而此時巴奴的毛肚70,新西蘭毛肚賣到78。
毛肚在宰殺后3~6小時口感是最好的時候,再往后隨時間流逝口感也逐步下降。
因此,價高者們都給了同樣的理由:新鮮,本地屠宰,最快速度上餐桌 。
近幾年,“鮮貨”經常會被提到,它不是一個新概念,尤其在火鍋行業,現剪豆苗、現摘蘑菇等活體食材,早已見怪不怪。
上個月,前往重慶出差,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街邊火鍋店,老灶臺、土瓷碗,花圍裙,滿滿的市井風。聽老板介紹,食材很多都是屠宰場直供,鮮毛肚、鮮黃喉、鮮鴨腸。
剛開始我們還不太相信,就跑到明檔那兒去看毛肚是怎么處理的,結果現場真有位師傅在手撕毛肚,原只毛肚就在面前,一片片撕下來,再立馬放入冰水中保鮮。
老板說,高品質的手撕毛肚還需要一把好刀的助攻,在冰水中浸泡過的刀與毛肚接觸時,才不會因為溫度的變化從而破壞毛肚的口感。
而后將毛肚精心修剪成適合涮火鍋的大小,細心裝盤。老板坦言,毛肚到店后除以上步驟外不做任何多余處理,可見對自己的食材有多自信。
夾起一片,在火鍋湯里停個9秒,等到輕微起泡夾上來,裹上油碟,咬下去有種輕微的空氣感,輕脆,嫩度滿分,彈性自然,帶點青草氣息。
嗯,我想這次大概是吃到了正宗鮮毛肚。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