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招能讓海底撈業績翻10倍,看第一招便心服口服
楊不然 · 2019-03-11 22:02:12 來源:紅餐
海底撈年營收破百億,已是國內的巨無霸餐企,但是相比于整個餐飲市場超4萬億的規模來說,還只是“滄海一粟”。它的年營收能達到1000億嗎?
本文認為,如果按傳統的增長方式,它不可能達到這一目標,除非用上邏輯全新的4招。
日前,周黑鴨“數據造假”風波鬧得滿城風雨。
有沽空機構發布報告稱周黑鴨涉嫌財務造假,通過取消銷售訂單夸大銷量,使銷售量“被增長”28%,同時將門店的平均日銷售量抬高了38.7%。
盡管周黑鴨已經出面駁斥傳聞,但其業績下滑低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2018年上半年,周黑鴨全年凈利潤同比下降17.34%,根據其2019年1月底發布的盈利預警,2018年全年純利預計將下跌約30%,這是周黑鴨上市后首度出現全年凈利潤下滑。
曾經風光無限的鴨子,如今深陷泥淖,令人唏噓。然而,經濟寒冬下,過得艱難的并不止周黑鴨。 ?
干餐飲的利潤越來越低,生意越來越難做,很多餐廳店面營業額的下坡趨勢越來越明顯。盈利水平的降低迫使餐飲老板們開始“節流”,狠抓各項成本,由此也衍生出諸多并發癥,如出品下降、服務缺失等。
但是,沒有“開源”,再怎么“節流”也無濟于事。
除了成本控制外,餐飲老板們還要思考,除了傳統的業績指標外,企業還能通過哪些途徑實現利潤更大化?
01?從100億到1000億,?強大如海底撈也面臨增長瓶頸? ??
按傳統的邏輯,影響餐廳收入的因素無非三個,客單價、翻臺率、門店數量。然而,在現在的環境下,客單價和翻臺率難以快速增長,租金和人力成本的增加,也會迫使餐廳在開分店這件事上會越來越謹慎。
傳統的增長方式已經面臨瓶頸。即便是海底撈這樣的行業龍頭,也避不開這個困境。 ?
龍湖資本對海底撈了解深刻,其副總經理毛平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推理實驗,認為海底撈要想靠翻臺率、客單價、開店這“老三樣”從100億做到1000億,也就是其營收翻十倍,幾乎是不可能的 。
為什么這么說?
從客單價來看,目前,海底撈的客單價在100元左右。2018年全國火鍋品類的平均客單價是75元,川渝火鍋客單價在50~80元之間的最多,其次是80~100元,合計占比超過了60%,是目前最主流的消費區間。海底撈的客單價已經高出平均客單價近30元,受限于消費能力和認知的限制,要再大幅度的增長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從翻臺率來看。據招股書顯示,海底撈的翻臺率達到了5次,已經遠遠高于同行的西貝(4次)、外婆家(4次)、劉一手火鍋(3次)等,上升空間非常小。
△數據來源:龍湖資本副總經理毛平演講
最后,從門店數量來看,僅2018年上半年,海底撈便新增了71家門店。得益于門店數量的提速擴張,上半年的業績收入也達73.42億元,增長了54.4%。其招股書顯示,上市后會繼續加快擴店速度,目標主要是廣大的二、三線城市。
短期來看,門店擴張確實帶來了收益。但長遠來看,這樣的增長終會遇到瓶頸。目前海底撈約有360家門店,如果想靠門店擴張做到1000億,就要開約2500家門店。
2500家門店意味著需要8億消費者來海底撈吃火鍋、30萬員工提供服務、250萬只羊做食材,無論是員工,還是供應鏈,面臨的壓力都是無法想象的。
同是火鍋,呷哺呷哺靠加盟,如今也才900余家店;鼎盛時期的小肥羊遍地開花,也不過721家。海底撈堅持“正餐+直營”重資產模式,要開到2500家,更是難于上青天。
就算排除萬難開到了2500家,也會面臨一個問題:開店密度過于集中,門店之間競爭激烈,影響現有的客單價和翻臺率。
因此,若沿著舊有的增長邏輯,靠客單價、翻臺率和拓店,即便強大如海底撈也會面臨增長瓶頸,更別說眾多體量尚不及海底撈十分之一的中小企業了。 ?
02?提升利潤迫在眉睫,?餐飲企業還有哪些增長方式???
餐飲競爭日益激烈,大企業要增長,小企業要活下去,當傳統的增長方式難以奏效時,餐飲企業就需要尋找新的增長方式和盈利點。
對此,毛平分享了一套全新的增長邏輯以及四個供餐企參考的增長方式,紅餐(ID:hongcan18)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探討。
1?切換品類,打破品類壁壘 ?
餐飲業的品類細分趨勢越來越明顯, 當所在的品類已處于競爭紅海、增長艱難時,我們就可以思考,能否跳出當前品類的范疇,做適當的品類切換? ?
開火鍋店的,有沒有能力開一家串串店、麻辣燙店或者是冒菜店?體量大一點的企業,能不能做火鍋的衍生品?比如底料、調味料等。
海底撈在做好火鍋核心業務的同時就一直在想辦法開拓新市場。其布局的公司優鼎優創立“U鼎冒菜”,切入火鍋中的冒菜細分市場,2017年營業收入達1.09億元。繼冒菜后,又與優鼎優聯合推出了海盜蝦飯,掘金快餐領域。
除了這些外,海底撈還涉及火鍋底料生產及零售、餐飲管理培訓、餐飲裝修設計、全品類供應鏈等業務,各自聚焦核心業務卻又緊密聯系。
除此之外,能否在當前品類上嫁接一些高毛利、易操作的品類,達到“1+1>2”的盈利效果? ?
茶飲、小吃、燒烤等是公認的高毛利品類。據了解,燒烤毛利可達65%,茶飲的毛利最高可達85%。
近年來,各大餐飲品牌爭相布局茶飲,一方面是產品多樣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創收。比如,呷哺呷哺推出了獨立的茶飲品牌“茶米茶”,小龍坎推出了自有品牌“龍小茶”。
沒有能力或意向推出獨立品牌的,也增加了相關產品線。一向專注毛肚火鍋的巴奴就推出了飲品系列,并支持外帶,未來很有可能發展成獨立品牌。
需要注意的是,隔行如隔山,每一個品類都不好做,實踐前一定要認真評估。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2018年7月,海底撈也推出過燒烤外賣業務,最終因銷售慘淡,上線不到半個月就關停了。
2?延伸場景,擴大營業時間 ?
場景延伸里的“場景”指的是消費場景,比如快餐、正餐、堂食、外賣、零售等。
怎么延伸?做堂食的,能不能做外賣?做正餐的,能不能做快餐?做午餐、晚餐的,能不能做早餐、宵夜? ?
以外賣為例,2018年外賣市場規模超2000億。放棄了外賣,就等于放棄了2000億的市場爭奪權。總有人認為,外賣是堂食的補充,可做可不做;事實上,抱著這樣想法的企業很快會被主流餐飲邊緣化。
火鍋店是一個吃慢餐的社交場景,原則上不適合外賣。然而,2010年,一向只做堂食的海底撈也開始做外賣了,如今其外賣業務已經獨立于門店運營。
全時段營業最近幾年也常被提起,傳統餐廳一般把主要精力放在午餐和晚餐兩檔生意上,營業時間定在中午11:00—14:00和晚上17:00—21:00這兩個時間段。
其實,并不是要所有餐飲企業都做到24小時營業,而是希望大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擴大營業的時間,打破“兩輪困局” 。 ?
目前,已經有不少餐廳開始嘗試延長營業時間。
星巴克、遇見小面都開始了全時段經營的探索;海底撈除了早上7點—9點外,基本實現全部門店22小時營業;大龍燚、蜀大俠等火鍋品牌的營業時間也延長至晚上2點; 就連路邊的快餐店老板都開始賣起早餐和宵夜。
3?走向國際,尋找市場增量 ?
2018年11月,一家沙縣小吃在美國開業3小時,就因為生意太火爆、食材賣完了而不得不提早關門。這個消息不脛而走,引發國內餐飲人熱議。(延伸閱讀:沙縣小吃在美開業3小時即關門!真相令人興奮!)
海外市場成了香餑餑。2018年,中國餐飲市場規模達4.3萬億,餐飲企業近400萬家,競爭激烈,平攤到具體品類或品牌的盤子并不大。
相比之下,據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不完全統計,海外中餐規模近2萬億,規模已接近國內餐飲市場的半壁江山,中餐廳的數量約有60萬家,是一個非常大的增量市場。
△喜茶海外首店大受歡迎
對一些大型餐企來說,國內已是紅海市場,走國際化戰略,尋找藍海增量市場,保持業績增長,不失為良策 ?。隨著技術的進步、社交媒體的全球化以及中國餐飲品牌化的完成,中餐企業已經掀起了第4次出海浪潮。
2017年,便有慶豐包子鋪、楊銘宇黃燜雞、蘭州拉面、大董、大龍燚、楊國福麻辣燙、沙縣小吃等至少16個知名品牌奔赴海外開店。?
2018年,外婆家、奈雪、喜茶等也在海外落地首店,都開啟了海外市場的征程。
早一步出海的品牌們如海底撈、小肥羊、全聚德等,也在加快腳步深入布局。 ?海底撈目前已開出35家海外店,還在加速擴張;百勝中國旗下的小肥羊此前也宣布了新一輪的全球擴張計劃。?
4?平移能力,發展第二產業 ?
在餐飲經營中,我們學到了什么?積累了什么能力?
餐飲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也是連鎖服務業,在這當中形成的管理體系、激勵體系、連鎖體系,還適用于哪些行業?能不能平移到這些行業? ?
海底撈為了緩解消費者排隊情緒,推出了美甲服務,為等位的顧客免費美甲,不失專業美甲店的水準。因此,網上很多人說海底撈是“一家被火鍋耽誤的美甲店”。它可不可以將美甲服務能力平移,跨界開一家專門的美甲連鎖店?
筆者就認識一位身兼數職、橫跨各個行業的餐飲老板。他除了經營一家名為“熊貓不走”的蛋糕烘焙店外,還開了一家美甲連鎖店,除此之外,還經營著一家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O2O公司,管理著龐大的配送隊伍。三個公司的辦公人員都在同一個地方辦公,相互之間還處得挺融洽,他管理起來也得心應手。
與餐飲行業相似,美甲、美發、美容、按摩、配送等行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所需的管理能力、服務能力等都存在重合的地方,如果餐飲增長乏力,或許可以嘗試跨界去把握別的行業機遇。 ?
結語
餐飲行業如今恰恰是“兩極分化”。過得好的企業在思考怎么擴大體量,占領更多市場份額;過得差的則掙扎在生死邊緣,想著怎么活下去。
兩種企業殊途同歸,都在尋找新的盈利點。本文提到的四種增長利潤的方法,適合不同的餐飲企業,餐飲老板們可結合自身情況繼續探討其可行性!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