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殖民主義者的陰謀——品牌戰略背后的國家戰略
楊江濤 · 2016-11-07 17:31:52 來源:紅餐網
以英國為首發起的工業革命,是一場黑色的工業革命。這場工業革命在當時看來是非常進步,但從今天的立場來看,則是一條垃圾的發展方式,那就是他最終調動了全球資源的大挪移。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殖民主義時代,由于這些大工業生產線是在殖民國家。所以這場工業革命的變革。基本上是圍繞著,把被殖民國家的資源拉回殖民國家。經由殖民國家加工,再分發到世界各地被殖民國家的市場。在這場工業革命里,世界的資源被到處挪移,是一場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之路。
毀人之國非攻也
到了20世紀之后,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強對殖民領地的爭奪與從新分割,相互之間打得不可開交。最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些被殖民的國家紛紛獨立。原來的工業發展模式土崩瓦解。于是進入了新殖民主義時期。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帝國主義想出了新的辦法,就是品牌戰略。在新殖民主義時期,原來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變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兩種國家之間的關系。由原來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那種赤裸裸的欺壓關系。披上了友好互助,共同發展的外衣。這其實是一種更隱蔽的吸血壓榨的方式。讓這些發展中國家在沒有痛感中間流失更多的血液。
具體的做法就是不再從你國家拿走資源,而是就地取材,利用你的自然資源和人力,甚至在你的國家直接投資建廠,變成你國家的實業。這時間發展中國家自然高興得屁顛屁顛的。然后用自己的人,用自己的自然資源,以高污染、高能耗,竭澤而漁的方式進行所謂的飛速發展,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當然高興。創造了這么多的就業,創造了這么多的GDP,然后再把這些低級的加工商品,或者半成品,出口給這些發達國家。從中謀取微薄的利潤,非但如此,讓他們用自己的血淚和汗水交付給這些帝國主義國家的時候,換回來的外匯都拿不回來,被用來投資購買這些國家的國債。這就相當于發展中國家增加了外匯儲備。具備了發鈔的理由。于是發展中國家就增發與外匯儲備相對應的本幣在本國投放。先持有增發貨幣的人,就會變得更富。而那些勞動者的存量財富則通過本幣的增發,實現了被掠奪,加大了貧富差距。表面上工資在增長,實際上購買力在下降。這就是,我們的收入成千增長,房價在成萬的增長的根本原因。
這個就是新帝國主義通過經濟發展的模式來分化發展中國家人民向心力凝聚力的,一種方式。毀人之國而非攻也。
"食物鏈"的頂端
我們看看耐克這樣的企業?,他們幾乎沒有一條生產線,把所有重資產都拋給發展中國家,他的加工商是東莞裕元鞋廠。他的分銷商是盛世長運,還有以前的百麗。耐克自己呢!他們只負責去挖掘體育明星,然后,去做一些漂亮的創意概念。和一些時尚的品牌廣告片,去占據顧客的心智。同樣是東莞裕元加工出來的鞋子,耐克的鞋子可以賣到1000塊錢。而東莞裕元的鞋子只能賣100多。中國人在工廠日以繼夜的勞動加班,富的不是自己。而是這些品牌商,他們活在食物鏈的頂端。
再看看蘋果,一臺500美金的蘋果。日韓人賺取了其中核心部件的120美元,美國人賺去了品牌研發與科技創造的360美金。富士康人只賺取了區區12美元。
美國人會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智能上,永遠處于產業鏈的頂端。表面上是跟這些發展中國家共同致富。實際上是通過只讓發展中國家,參與低端的制造業。耗費發展中國家人民的血汗和自然資源,并以污染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為代價。而謀取自己的高額利潤,這一種新的壓榨方式,也是他們新的一種殖民方式。
(宣揚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成果,其實是工業文明在中國集中綻放的結果的陳志武教授)
按陳志武教授的觀點發展中國家的這種發展方式不可持續的,自然資源有枯竭的那一天,人口紅利也有消失的那一天。而所謂的制度優勢資源。才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發展之道。比如像韓國這樣的國家,自然資源極其匱乏。人口優勢也不明顯。卻能實現經濟上的領先地位。并且生態環境保持得非常好。這個后面會談一談。韓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此先談一談帝國主義,如何運用品牌,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奪。
品牌戰的"陰謀"
我早年做了很多飲料的營銷咨詢,所以對國際公司的運作方式比較了解。他們的橋段的確比國內企業要高出一截。常懂得占據稀有資源。而中國的企業更多的是從事加工制造,這種習性使得它們更仰賴對產品,甚至連思考方式都僵化了。
看看國產品牌的運營之道,什么6個核桃?,什么相當于5個半檸檬,什么營養快線,基本上都是立于產品的思考,我們再看看國際品牌的,可口可樂立足于暢爽,雪碧立足于涼,德芙立足于絲滑,這種運營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發現老外的品牌更多地立足于顧客的體驗端,不論是暢爽還是涼還是絲滑,這些都是顧客的體驗,而這些體驗的感覺和詞語,都是有限的?,所以我把這些稱之為有限資源,或者說是稀缺資源。人的感觸體驗就那么幾種。外資品牌把自己的品牌跟這些感觸體驗進行了關聯。就等于優先獲取了這些優勢資源,那中國的企業還挺停留在自己產品的特性上。這些特性千差萬別,其實是不值錢的。這種心智上的資源正是他們最看重的。而他們利用的正是中國人的懵懂未知。包括他們進入到中國。對中國的本地品牌不是收購就是雪藏。一大批像活力二八,小護士,丁家宜,青島啤酒,大寶,水井坊。還有后來要收購匯源果汁被否決了。外資企業進入到中國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盡可能的消滅掉中國的本土品牌。
他們收購中國品牌的目的無非只有兩個,第一個是軟禁至死,為自己的品牌推廣鋪平道路,比如歐萊雅收購中國的日化品牌,最終都是為了雪藏;另一個目的就是直接讓這些所謂的“中國品牌”為自己服務為自己賺錢。比如青島啤酒,第二大股東英博公司放棄股權之后,已經被日本朝日集團全面控股。聽起來還是一家中國品牌,其實早已經是日本品牌了。外資公司,只要控制了心智端的入口,就掌握了所有的話語權,他們想把中國的企業都變成干粗活的。而他們自己在高精尖的科研,品牌建設上牢牢把控,絕不允許中國人在技術頂端出現,就像金融圈的猶太人,絕不允許除了猶太人之外的人進到這個圈子?,這一點甚至連很多白人他們都歧視,亞裔人士更不用提了。品牌戰略,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新帝國主義者新的殖民方式。而很多中國企業所提出的品牌戰略,更多的是通過描繪一個遠大的藍圖,用以堅定同盟者和顧客的信心,從而達到短期套現的目的。再加上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是個人威權式的管理,企業主往往心猿意馬,朝令夕改,很難實現所謂的長遠品牌戰略。
資源壟斷了無新意
我國更看重的是對國企央企的資源保護,關于民用產品的品牌。碩果僅存的,是那些電器企業。比如像海爾。TCL。海信。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電器品牌不再成為時代的主流,當然,你會說我們還有華為。像華為這樣的企業是比較特殊的例子。因為通信技術涉及到一個國家安全的問題。所以華為絕對不是一個民營企業崛起的案例。而應該作為一個國家一級戰略保護的成功案例。另外像這些互聯網企業BAT,更是涉及國家安全的以及信息數據等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企業。所以國家自然不會怠慢,可以說是嚴防死守。
這些大中型國有企業央企,基本上都屬于壟斷的自然資源,和一些基礎設施有關系,政府的原意非常明顯,通過這些大中型國有企業的協調一致,在資源和技術上可以一致對外,提高自身競爭力,對內則可以通過招標的方式自由跟民營企業組合,也就是我們時常說的對外壟斷,對內自由競爭。但實際上很難克服官民爭利的局面。而最終作為優勢方的國企央企仍避免不了權力尋租。國企央企應該成為底座平臺。比如移動聯通,中國電網,石油石化。而應該成為民營企業的基礎供應商,不應該厚此薄彼。這樣才能實現供給側改革。這是我們的國家發展模式。
國家僅僅通過資源端的壟斷,來對抗新殖民主義者。這道防線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中國不是資源優勢的國家,人均擁有的資源相對較少。中國恰恰具備的優勢是人口優勢。最重要的價值不是在供應端到資源優勢上,而是在消費端的市場優勢上。說白了,就是中國存在大量的需求。這個需求優勢遠遠大于資源共享優勢。13億人口導致的需求,這個才是新殖民主義者最關注的。不是13億人共同擁有的資源,也不是13億人都干活供他們榨取。因為勞動力資源優勢也正在失去,原來一些加工制造廠,都紛紛把工廠遷往東南亞,以獲取更低的人工成本。說到底中國的消費市場,才是新殖民主義者最看重的。iPhone新款雖然把中國作為第二批發售的區域。讓中國區的消費者倍感歧視。但事實上中國才是蘋果的消費大國。在內心里他們是絲毫不敢怠慢的。
可怕的韓國人
三星公司正是利用中國消費市場的力量。坑殺了日本的電子企業。三星公司與日本的電子企業進行大面積合作。利用中國市場旺盛的需求。誤導日本企業把所有的籌碼都壓在了自己的LCD技術上。韓國人把自己的秘密武器led。裝在了自己獨家的品牌三星公司,突然殺出。由于日本企業把所有的資金和技術力量都押寶在LCD技術上,積重難返。錯失了利用中國市場需求迅速再壯大的機會,從而給了三星極速成長的機會。韓國人通過經濟手段,狠狠地坑了日本一把。這種抗日愛國手段,遠比我們罵日本人祖宗18代,要高明得多,也有效得多。
日本人、韓國人對于商業的國家戰略。更多地瞄準了本國的需求市場。他們并不像我們。忙著出口去賺老外的錢。日本的車型在豐田腳踏門事件之后。更多地瞄準國內的市場需求。而韓國人更是傾國家治理。來為自己的車企發展鋪平道路。
當北京的汽車保有量在380萬輛的時候。首爾的汽車保有量在550萬輛。北京的天空烏煙瘴氣,首爾的天空瓦藍瓦藍的。北京堵車如干燥便秘,首爾的交通如流暢拉稀。
首爾街上95%以上都是韓國車,都是10萬塊錢左右的起亞,現代。我們的國家是滿街豪車,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國產車相對較少。是不是他們比我們窮?中國這幾年經濟發展太快了?老實告訴你,人家飯店里面刷碗工。人民幣差不多每個月有15000塊錢的工資,其他咱就不說了。之所以韓國人買車沒有我們闊氣,我們會認為韓國人更愛國,所以大家都支持國貨。
其實真正的理由并不是這些,是韓國政府推行的一種新的政策。這種政策一石三鳥。既保證了大家都來買韓國的汽車,又保證韓國的天空不受污染?,同時也為韓國的汽車企業提供重復購買的可能。
他們具體的做法是這樣子的:假設說一輛現代汽車10萬塊人民幣。你收入再多,他也不會一次性賣給你。而是讓你付30%。也就是30000的首付,剩下的70000讓你分10年償還。供車的壓力非常低,所以基本上每一個韓國人都可以買一部車。就跟我們用螞蟻花唄,去買一部iPhone。然后分期付款差不多。等到你這個車開了3年之后。汽車推銷員就敲你家的門了。推薦現代的另外一款新車給你,讓你試駕一下。畢竟3年之后,汽車還是有很強的技術更新。對新車的體驗感好過舊車。你就問汽車推銷員,怎么樣才能得到這部新車?現代汽車的推銷員告訴你,現在你只需要再付33000的首付就可以擁有這部新車?,原來老車的分期付款你繼續付就行了。有這等好事,韓國人換車率非常高?,但是這些優惠措施僅限于韓國的汽車。外國的汽車是做不到的。那就是在國家政策的推行下,韓國本土汽車保有量高的根本原因。這也是導致韓國街頭都是國產車,而且都是新車的原因。
問題的關鍵在于,汽車開過3年之后,排污量明顯升高。雖然韓國這個地方窮山惡水。連個莊稼都種不好。但是他們仍然敝帚自珍愛惜的不得了。生怕自己的天空搞黑了,接下來他們把這些替換下來的汽車。都低價處理給南美洲發展中國家。到熏就去熏他們的天空吧!韓國人除了把污染驅逐出自己的國家。同時也有效地進行了貿易保護。使得后來崛起的韓國汽車工業,在這種保護下。能茁壯成長。時至今日韓國汽車并在世界汽車工業上居于前列。
(韓國人只開韓國車)
韓國政府通過對韓國車企量身定制的商業模式。首先要滿足的是國內的需求,利用國內的需求保護好本國的企業,這一點比那些利用貿易戰來保護本國企業的政府決策不知要高明多少倍。等這些企業對本國的需求養大之后,就可以對抗國際品牌的沖擊了,一個國家制定出更好的支援自己國內企業的品牌戰略,才是更好的圖存救亡之道。而不是利用民眾的愛國情緒,煽動對他國的仇恨從而實現貿易戰。而今我們還能指望民眾去砸日本車,來保護國內汽車行業的強勁崛起嗎?這次是砸了日本車并不能讓,國產車的質量更好。結果只能是日本人抵制我們的農產品出口。當時我們的愛國情懷,需要的是那些農副產品生產者來買單的話,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公,也是對供給側改革政策的破壞。
新的品牌建設機會
一個政府針對本國的需求市場。必須做出幾個像樣的品牌。而不只是停留在對資源。和基礎設施的路段上。有了幾個自己的國家品牌。才能真正擺脫新殖民主義者對我們的壓榨。對品牌建設絕不僅僅是幾家企業的事。而是整個國家的戰略重心所在。當前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是在一個國家相對優勢的基礎上對某些產業進行補貼,用以強化這個產業,但是如果沒有配套的品牌戰略,這種僅僅對基礎端的補助實際上跟過去“缺啥補啥”的粗放型發展分別不大。這個不是政府發錢就解決的。而是企業跟政府的配套的角色扮演。
(提倡新結構經濟學的林毅夫教授)
當然不同時期,對品牌有不同的理解。在非互聯網時代。品牌是作為一個心智識別系統而導入的購買端口。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品牌的端口價值?,漸漸的被鏈接所取代。我們在互聯網上的購買,己不都是通過輸入品牌關鍵字來購買商品。而是通過人脈導過來的鏈接來購買。而這恰恰是給了中國人一個重新塑造自己品牌的機會,而這個機會,不是互聯網+就能描繪清楚的,也不是萬眾創新就能解決的。需要擬定一套相對詳細和針對性的國家扶持方案,而不僅僅是讓大家自助創新自己摸索。從這點來看讓一個抱有堅定的自由市場主義觀點的人說,也開始動搖自己原有的觀點了,國家戰略對企業品牌建設的作用真的是太重要了。
本文作者楊江濤(微信:yangjiangtaoweixin),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