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野蠻人”,把高價精釀打到9塊9
劉紓含 · 2024-09-23 14:10:58 來源:雪豹財經社
降價格、擴渠道。
■隨著眾多跨界品牌和頭部工業啤酒廠商入局,價格昂貴、保鮮期短的精釀啤酒,價格被打到了9塊9。
■過去十幾年,精釀是一個典型的小而美的行業,在國內啤酒市場的份額不足1%。現在,它試圖走向大眾。
■做出好喝的啤酒不是難事。最難的是怎么把好喝的啤酒用大家覺得非常舒服的價格做出來。
走進浙江省湖州市新市鎮的特思拉啤酒廠,迎面佇立的是幾排巨大的發酵罐。裝在里面的精釀啤酒經過糖化、煮沸、冷卻、發酵、熟成等一系列流程后,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即便是距離湖州最遠的西南市場消費者,也能在3天左右的時間買到新鮮的精釀。
一個發酵罐能裝360噸精釀啤酒,如果一個人一天喝3斤,這個分量足夠他喝650年。
把產量做上去,把價格打下來,是這個小眾行業當下最急迫、也最重要的任務。
特思拉酒廠的啤酒發酵罐
資本涌入,各大品牌競逐,精釀啤酒正在迅速進入消費者的視野。上海精釀協會會長林林稱,高度同質化的工業啤酒已無法滿足當下需求,世界啤酒行業的風向已轉向精釀。
但不得不承認,它至今仍是一個極為分散且規模不大的市場。據中金公司數據,2020年,中國精釀啤酒市場規模約415億元,在整個啤酒行業占比不足7%。在此之前,這個數字從未超過1%。
近兩年,越來越多連鎖精釀啤酒店和跨界品牌,將動輒幾十元、上百元一杯的精釀價格打到了9.9元。
它們會給這個行業帶來什么?
01
把價格打下來
森川(化名)的微信頭像是一個舉著啤酒杯痛飲的年輕人,6年都沒有換。他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啤酒的熱愛。
年輕時,森川和朋友們狂飲“大綠棒子”,比拼誰喝的最多。到現在,他更偏愛小酌幾杯精釀,欣賞不同啤酒在風味上的細微差別:小麥啤酒香氣濃郁,回口帶甜,苦味極低;印度淡色艾爾啤酒(IPA)則有著較強的苦味和濃烈的熱帶水果香氣。這也是目前國內最受歡迎的兩個精釀啤酒種類。
成為一名初級的啤酒愛好者很容易:倒酒,灌進嘴里,咽下去。思考關于啤酒行業的問題,則要復雜得多。
在中國,啤酒是受眾最廣的酒類。89%的飲酒人群喝啤酒,比例超過白酒和紅酒。在各個細分品類中,精釀啤酒經年來發展最快、勢頭最猛。公開數據顯示,2016-2021年,國內精釀啤酒的消費量從3.6億升增長到了10億升。
阻礙它走向更大眾市場的原因之一,是價格貴。
在大大小小、裝修考究的線下酒館里,400毫升左右的精釀啤酒單杯均價50元。在傳統商超,一罐1升裝的德式小麥鮮啤,零售價在30~40元之間,即使是促銷期間通常也不會低于29.9元,比普通的瓶裝啤酒高出不少。
因此,近兩年精釀廠牌和跨界選手們的共同策略是,把精釀啤酒的價格打下來。
在特思拉啤酒廠,好幾排巨大的發酵罐在罐體上印著盒馬logo。工作人員告訴雪豹財經社,目前,特思拉40%的產能都在滿足盒馬的自有品牌。
通過這種合作,2023年9月,盒馬1升裝的德式小麥白啤酒從初始售價19.9元降到了13.9元,IPA啤酒從23.9元降到19.9元,德式黑啤從19.9元降到16.9元。果味精釀系列從剛上架時的460毫升售價19.9元,降到了500毫升9塊9。
在胖東來,一罐500毫升的精釀小麥啤酒售價不到5元。叮咚買菜1升裝的德式小麥,折后每罐13.9元。山姆、京東七鮮自有品牌的精釀,價格也在不斷下探。
獨立的精釀啤酒品牌也在走向平價。被戲稱為“工人階級精釀酒館”的優布勞,從2017年開始自建渠道,采用前店后廠模式,在門店旁設立一個小型酒廠,直接為酒館供應酒水。繞過經銷商、門店的加價,優布勞賣出的精釀啤酒價格低于同行。
以優布勞北京望京門店價格為例,330毫升瓶裝價格在12~22元之間,袋裝1.5升的價格,三個系列分別為39.9元、55.9元和89.9元。
憑借性價比優勢,優布勞的精釀啤酒館迅速擴張至超2000家,覆蓋全國800座城市,其中北京、武漢、成都等城市線下門店超過100家,年銷量突破一萬噸。作為對比,目前國內知名的獨立精釀廠牌的啤酒銷量大多低于一千噸。
在絕對的低價面前,即使是挑剔的資深愛好者也很難拒絕。
森川降低了和朋友去酒館的頻率,時不時在商超買幾罐1升裝的精釀當“口糧”。上海精釀協會會長林林所在的啤酒愛好者社群中,大家對盒馬IPA的口味評價見仁見智,但有一個結論基本無人質疑:就19.9元,還苛責什么呢?
北京一家精釀酒館的老板告訴雪豹財經社,以盒馬、京東七鮮為代表的渠道品牌做精釀,對行業來說是件好事。他認為,平價好喝的精釀啤酒是小白入門的最佳選擇,隨著消費群體擴大,酒館的生意會越來越好。
“國內做精釀、做平價精釀的廠牌越來越多,現在是成為‘好酒之徒’的最佳時機。”
02
精釀走下神壇
過去十幾年,精釀是一個典型的小而美的行業,在整個國內啤酒市場的份額不足1%。
2008年,國內第一家專業精釀啤酒工廠“高大師”正式成立。2012年,北京自釀啤酒協會、上海佳釀啤酒協會成立,英文Craft Beer被正式翻譯定名為“精釀啤酒”。這一年,被稱為中國的精釀啤酒元年。
從原料、釀造工藝到產品包裝,精釀啤酒與工業啤酒迥然不同,它被貼上講求口味、多元化、有品質、有趣等標簽——這意味著更高的溢價。
“在我們從業者看來,精釀啤酒也許本質是快消品,但它更像一個文化產業的東西。”林林稱。
森川則表示,在精釀愛好者眼里,它有一種“和搖滾樂相似的精神氣質”和“反傳統、反工業化、去中心化”的文化價值。
《晚酌的流派》劇照
產量低,也是精釀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林林表示,消費者在精釀酒吧里喝到的貴價啤酒,并不是真的值那么多錢,而是因為產量太少,追捧的人超過了供給量,導致價格被炒得很高。
一小部分消費者愿意為愛好支付額外的溢價,但這也在無形中拉高了門檻,使精釀難以走出小眾的圈子。
從2017年開始,風向發生了變化:資本迅速涌入精釀賽道,跨界品牌入局,工業啤酒的頭部廠商也開始通過并購、自建品牌,加緊建設自己的精釀啤酒生產線。
2017年,青島啤酒發展出IPA精釀和皮爾森精釀產品線。2021年,燕京在大單品U8之外,推出了V10精釀白啤和獅王精釀。2023年,嘉士伯重啤收購“中國第一精釀廠牌”京A,珠江啤酒也有了雪堡精釀產品線。
據IT桔子數據,2021年,國內精釀啤酒品牌總融資額近15億元,有16個投資機構對精釀啤酒賽道進行過兩次及以上投資,IDG資本、高瓴創投、梅花創投、天圖資本等知名機構均有涉足。到2023年,融資數量和數額有所回落,融資事件為5起,金額共計2.3億元。
產能的擴大催生出了新的消費習慣,強調性價比成為精釀行業的最大趨勢。
據《2023中國精釀酒吧行業白皮書》統計,近一半精釀酒吧平均客單價明顯低于去年,超七成消費者開始追求性價比更高的酒款,壓過了對新鮮度和品牌知名度的追求。據興業證券研究報告,當前中國精釀啤酒消費的主力人群在逐步向90后和00后過渡,年輕化趨勢明顯。
從市場份額來看仍然小眾的精釀啤酒,正逐漸撕下高端和高價的標簽,試圖闖入更廣闊的大眾消費市場。
03
破圈必修課
對于一杯精釀啤酒而言,好的風味和口感只是入門標準。世界各地對精釀鮮啤的偏好各具特色,在中國,適口性更強的果味鮮啤是最受歡迎的品類。
精釀啤酒的用戶粘性相對較低,需要持續進行口味創新以迎合消費者多變的口味追求。近兩年,這個趨勢被從業者們總結為“新中式啤酒”。
2023年,盒馬推出了新中式風格的綠豆爽風味小麥啤酒,迅速成為明星產品。從2023年上架到2024年7月,這款風味精釀的銷量共計提升超過200%。
去年夏天,以中式風格為特色的熊貓精釀與電影《長安三萬里》聯名,推出聯名款“把酒言歡荔枝玫瑰啤酒”。成都的“廢墟精釀”,品牌名取自余秋雨的散文《廢墟》,標準字輔以中式書法意蘊,將精釀啤酒這一舶來品烙上了鮮明的中式標簽。
林林告訴雪豹財經社,新中式啤酒是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和議題,但在他看來,“做出好喝的啤酒不是難事。怎么把好喝的啤酒、大家喜歡的啤酒,用大家覺得非常舒服的價格送到大家手上,我覺得這是最難的”。
換句話說,擴大規模、降低價格和拓展渠道,缺一不可。下一個階段競爭考驗的,是供應鏈整合能力和零售渠道能力。
盒馬精釀采購負責人儷雯透露,從2020年以來,盒馬開始整合原本小而散的鮮啤供應鏈。2023年9月,盒馬與湖州特思拉啤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一條精釀鮮啤的垂直供應鏈。
目前,盒馬來自特思拉的在售啤酒超過30款,占特思拉總產量的近40%。從手工小批量制作轉向規模化量產,以及通過使用過去很少廠家使用的馬口鐵包材,盒馬精釀的包裝成本比傳統棕色玻璃瓶降低了超過20%,產品整體成本降低了20%。
特思拉董事長曹暉表示,精釀鮮啤對冷鏈運輸的要求十分嚴格,從生產到物流需要一直在冷柜中保存。“在盒馬的管理體制下,能夠保證任何一個時間節點都是合格的。”
不只是盒馬,在山姆、胖東來等連鎖商超,消費者也能找到新鮮的精釀啤酒供應。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降低,加之消除了額外的場景溢價,精釀鮮啤的價格也自然降了下來。
這是可避免的淘汰和洗牌,也是整個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必修課。
(本文轉載自雪豹財經社,作者:劉紓含)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