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餐飲行業有什么是不變的?
王超 · 2018-02-12 16:40:30 來源:紅餐網
2003年,大眾點評網成立于上海。
點評網見證和伴隨了 餐飲行業這些年的蓬勃發展,可謂是功不可沒。
當然,餐飲行業的反展同時也反過來成就了點評網。
現在回看,一路走來的其它的網站,確實也都逐漸被點評網甩在了身后,比如:口碑網。
這個平衡,直到?2008年,被一家名為餓了么的企業在上海的成立而打破。
餓了么的成立,也在更短的時間內成就了餐飲企業,給企業帶來了新的銷售渠道-外賣,增加了餐廳的銷售額。
當然,同時成就了餓了么自己,成為一家估值百億的企業。
其實在餓了么之前,上海有一家企業叫:sherpas。
誰是sherpas?
sherpas: 中文名“食派士(Sherpa‘s)”成立于1999年、專攻在華外籍人士及高端市場的餐飲外賣公司,由當時在中歐國際商學院攻讀MBA的美國人Mark Secchia,創立。目前 ?已經十九歲了。在上海、北京的老外圈子里, “Sherpa’s”的名字如雷貫耳,無人不曉,甚至可以列入“京滬老外生存十大必備服務”名單。 ?
隨著一批外賣網站(類似于以前的外賣超人)的倒閉,餓了么也確立了行業老大的位置。
2010年,美團成立于北京。 ?
這下好了,餐飲行業真正迎來了巨大的爆發!
餐飲行業的所有的潛能都被激發了出來。原來的那種低效,價高,性價比低等種種惡習在餐飲行業逐步的消失。
有那么一段時間,美團的出現,其實是讓很多人覺得:新開餐廳的首要任務和必殺招是“先上他個5個團購”。上了團購就不怕沒人來,也不怕沒人排隊。
同時也使得很多的消費者幾乎只關注“今天上了哪些新的團購”和“無團購不吃”的這么幾個怪相。
我本人也一直認為,消費者就是被“團購”這件事情,或多或少帶壞了。
但我也在反思,國外原來的groupon為什么沒有國內的這些團購網站做的好呢?。
在2011年-2015年這5年,所有餐廳的老板都開始重新認識團購這個事情。
雖然說這幾年團購已經不是餐廳新開業的主流營銷活動。
但事實確是在一大批“靠團購活著”的餐廳倒下后,美團站了起來,并最終“收購”了點評網。現在的新名詞是:新美大。
后來餐飲業確實花了不少年來扭轉這些不好的促銷行為習慣。
這不最近幾年,團購早就沒有了原來的熱鬧。
如果把所有倒閉了的餐廳的投資額加在一起的話,我想最后的這個“和”應該有可能會比較接近于新美大的估值。這10年,按照目前統計的50%的年倒閉率,也就是一年百萬家餐廳倒閉的話,每家的投資額度在50萬(其實在1線2線城市,投資一家餐廳的數字遠遠不止50萬),10年的時間,我們大致計算一下,應該是:
1000000萬家餐廳*500000元投資*1年=500000000000。這里的計算結果是5千萬億,而且只是1年。 ?
那么10年的話。。。。我相信會遠遠大于這個數字。 ?
目前三家平臺的估值的總和應該也沒有這么多吧。。。
建議這些平臺,開個歌頌會。或者給所有的餐廳發個獎。
餐廳的衣食父母是每一位到店的消費者。
那么這些平臺的衣食父母呢?
團購過后,迎來了一波O2O。
O2O之后,行業又迎來了另外一個熱詞:”消費升級“。
這兩波,又讓很多的餐廳關門歇業。
所以,“匠心”和“回歸”又冒了出來。
真的有時候,替很多老板擔心。。。
這里引用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的一段話:
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么樣的變化?”但我很少被問到:“未來十年,什么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把所有資源 all in 在不變的事物上,這是多么令人激動人心的原則。
名詞越變越多,哪些東西是不變的呢。。。 ?
隨著這些平臺的使用以及越來越深的參與到餐飲的每一個環節當中,餐飲行業的效率確實是得到了大力的推動,餐飲行業確實得到了大力的發展。
這里我還要多啰嗦幾句:
點評陸陸續續推出了一系列的針對B端和C端的產品。
針對B端的產品:
關鍵字購買
霸王餐
首頁推薦
團購
針對C端的產品是:
霸王餐
社區
免費體驗
這些產品吸引更多的C端用戶加入。加入以后,不斷通過C端的點評反過來收攏和強化話語權和對B端的掌控。
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免費策略,來做大C端。而做大C端的目的,還是用來強化對B端的控制力和掌握。
我們都碰到過一些無法解釋的東西。類似于當年一籠小確幸一夜之間在點評網上面無法查詢到,而后幾個月又恢復了所有的信息。
前一陣子,點評網也開始加大對炒作點評的管控,如果發現有炒作點評的事情發生,就會暫時屏蔽店鋪在點評網上面的露出,之類的處罰。
點評這么做的目的,應該也是為了加強監管,減少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出現。所以,點評一直在修改他們的算法,針對每條點評的算法,店鋪的算法,以及C端消費者級別的算法。。。
下了很多的功夫,而核心就是為了:盡量的公平。
因為相信有一個共識是什么:那就是“公平”是一種核心競爭力。
?隨著越來越公平,信任度的越來越強,也就是粘性越來越強,其實最后就導致了:行業壟斷。
壟斷 (Monopoly) (通常譯獨占),經濟學術語,一般分為賣方壟斷和買方壟斷。賣方壟斷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
壟斷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出現于資本主義社會,是競爭的對立物,又是競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列寧也指出,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說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
壟斷的危害:壟斷與競爭天生是一對矛盾,由于缺少競爭壓力和發展動力,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約監督機制,壟斷性行業的服務質量往往難以令人滿意,經常會違背市場法則、侵犯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和選擇權。這是一條規律,中國與外國都一樣。
壟斷也意味著更多的利潤。 ?
那么利潤從哪里來呢?
你可以想一想。
壟斷也意味著依附于平臺的企業會愈發的難。
難,是因為話語權的喪失。
最害怕最后的樣子是:
我服務你,你付錢買單。(我保證效果)
我服務你,你付錢買單。(不保證效果)
點評們現在已經越來越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更多的方面,類似于裝修,類似于婚紗,類似于汽車。。。
沒錯,這樣的橫向發展,一定是會越來越強化公司的話語權和壟斷權的。
那么,如何來改變和扭轉這些情況呢?
或者說,可以讓平臺真正的來幫助到我們的企業,無法形成真正的壟斷呢?
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事情。
這件事情,及其的重要!
每個人都相信:
每到一個階段,勢必會有一個新的力量的誕生。
從步行-到馬車-到自行車-到汽車-火車-飛機-航天器。
一直到了前幾天的獵鷹重型火箭的發射成功。
每一家餐廳其實都很渺小。
但是渺小,也不妨礙我們看清楚一些事情的事實,對未來更高效率發展的堅信,對未來更加美好的期待。 ? ?
2017年的時候,我接觸到了一個新的名詞:區塊鏈。
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 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
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
再說的簡單點,區塊鏈就是去中心化 ,而上面的這3家平臺,有一個共同點特征:完全中心化。
是的,他們都是中心化的平臺。
我也相信,在這篇文章之前,這些平臺的老大們早就知道了區塊鏈。也早就考慮過區塊鏈的實際應用了。
假設,餐飲行業真的可以實現去中心化的話,會是一個什么樣子的場景呢?
點評就是因為具備了大量的“數據”,才得以掌握話語權。其實這些數據,是完全可以“去中心化”的。
每一家餐廳都把自己的“數據”都上傳到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比如叫:餐廳鏈。那么,任何一個消費者還是商家,都會得到一些更加公平的好處。
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這么一家公司出來。。。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