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跨界,你跨對了么?
王超 · 2017-05-12 08:46:38 來源:紅餐網
這幾年跨界的概念很火。我們先來看看幾個跨界案例:
1:驃馬和法拉利聯合開發(fā)了一款新的衣服+鞋子。
這是:服裝+賽車
2:皇家馬德里的球星C羅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香水品牌。
這是:足球+時尚
3:明星開餐廳。
這是:娛樂+餐飲
什么是跨界呢?
“跨界”:就是原來毫不相干的2個元素(品牌),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從而給品牌一種立體感和縱深感。?
也就是說:跨界是一個借助他人特長,或借助其它行業(yè)的特長來彌補自己的短板,以求得到更大突破的這么一個行為,其核心訴求在于“1+1>2”,這個“1+1>2”具體執(zhí)行是體現在營銷層面,也叫“跨界營銷”。而其最大的獲益者是“品牌”。這個品牌也包括了“個人品牌”。
所以,我對"跨界"的理解是,跨界的核心就是:“優(yōu)勢疊加”。
我先問大家?guī)讉€和餐飲跨界相關的問題,大家看一看能否回答出來
1:創(chuàng)始人把“廣告營銷行業(yè)的優(yōu)勢“疊加”到了餐飲這個行業(yè),做出了一個餐飲品牌,這個品牌拿了多次融資,品牌發(fā)源地在北京,這個跨界的餐飲品牌叫什么?
2:創(chuàng)始人把“互聯網行業(yè)的優(yōu)勢”疊加到餐飲這個行業(yè),做出了一個餐飲品牌,最后這個品牌剛拿到了多次融資,品牌發(fā)源地在北京,這個跨界的餐飲業(yè)態(tài),叫什么品牌?
先思考再往下看,
回答如下: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黃太吉。黃太吉是餐飲行業(yè)疊加了廣告營銷行業(yè)的優(yōu)勢,所以黃太吉的營銷做的特別好!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西少爺。西少爺是幾個互聯網行業(yè)的人做起來的,所以西少爺的互聯網化這一塊做的特別好!
所以,跨界就是一種“優(yōu)勢疊加”,好的跨界起到了“放大”的效果。
我們前面講述了跨界的成果,也就是跨界可以帶來的好處是:品牌獲得倍數級的增長,從而帶動了銷量的增長。
那么餐飲跨界為什么會有這種“放大”的效果呢?
首先我們先統一一下概念:
餐飲行業(yè)的關鍵字是:口味,服務,供應鏈,管理等等。
廣告營銷行業(yè)的關鍵字是:創(chuàng)意,展示,審美,渠道等等。
那么這個優(yōu)勢的疊加就變?yōu)榱耍骸澳恪蓖瑫r擁有了比別人多一倍的技能。在多一倍技能的情況下,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很多“跨界”的餐飲品牌會跑的更快,也更加容易獲得階段性成功了。
下圖就是一張“優(yōu)勢疊加”的說明圖,這張圖里面就顯示了一個很明顯的“優(yōu)勢疊加”。
跨界的底層思維模式是什么呢?
答案是:垂直思維+水平思維的結合。
從上面的圖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任何一個行業(yè)要做好,必須要做的足夠深入。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類似于:“把一個點做透,垂直細分”等這些個概念。拿餐飲來舉例,就是要想把餐飲做好,你就必須要在:口味,運營,服務,供應鏈上面下足功夫,否則是很難做好的。在目前的社會競爭態(tài)勢下,把行業(yè)往深里面做就是一種“垂直思維”,是自上而下的。而平行思維,就是跳脫開本行業(yè),去判斷其它行業(yè)的一些核心店是否可以為我所用,并且用了以后,可以加速我的發(fā)展。這個,就是橫向思維。在歸納總結一下:垂直思維針對本行業(yè),平行思維是發(fā)現并且利用其它行業(yè)的優(yōu)勢。
而餐飲的跨界思維,就是由這2個基礎模型演變而來的??梢哉f,你只要掌握了“垂直思維+水平思維”的思考模式,那么這個思維方式在很多行業(yè)是基本通用的。
“跨界”這個詞,其實就是把這2種思維模式的組合“形象化”了,讓這個概念變得更加“易懂”和“接地氣”了。
無論是西少爺還是黃太吉,其實都是這2種思維方式的結合。
餐飲跨界,究竟有什么要值得注意的呢?
恩,說道這里,我還必須引入另外一個“火遍大江南北”的詞,叫“互聯網+”!“互聯網+”的本質也是跨界,就是:互聯網+餐飲,+建筑,+物流,+理發(fā),上門按摩,+寵物服務,等等等等。
是的,不少餐飲人,尤其年紀偏輕的餐飲人,其中不少人都愛說我是一家:“互聯網+的餐廳”,我的模式非常有優(yōu)勢之類的話,但往往后來,這些“互聯網+餐飲”都做的不太好甚至于慢慢離開了公眾的視線了。
那這個是什么問題呢?難道說“互聯網+”,或者說“跨界”還有什么“坑”么?
是的,跨界確實有“坑”,但只要記住我下面的這個結論,你就基本上可以避免踩上這個“坑”。
大家可能不一定留意,我前面舉得2個例子:黃太吉和西少爺,他們有一些共同點:他們都來自北京,都經營面點快餐品類,都在差不多的時間創(chuàng)業(yè),都拿了多次的融資。那么相似度這么高的2家跨界的餐飲企業(yè),為什么到了今天,他們的市場地位差距會越來越大呢?尤其是黃太吉,為什么現狀比較糟糕呢?網上面有不少回答,歸納一下基本上就2種
1:產品不好吃
2:太注重于營銷
但是這些回答其實都回答了一個表面現象,沒有真正說道最核心的點。
這里面最核心的原因是:跨界的主體出現了偏差。
黃太吉的主體是“互聯網”,也就是建立在餐飲上面的互聯網企業(yè)。餐飲是工具,目的是為了做好互聯網。所以黃太吉走的是“互聯網營銷+餐飲”。
而西少爺的主體是“餐飲”,也就是說是建立在互聯網上面的餐飲企業(yè)?;ヂ摼W是工具,目的是為了做好餐飲。西少爺,他們走的是“餐飲+互聯網”
所以,主體不一樣,企業(yè)的打法和方向就完全不一樣。作為創(chuàng)業(yè)公司,其實就意味著“生”和“死”的巨大差別。
所以說,這2家企業(yè)的目前的市場表現也證明了上面的觀點。
SO,餐飲跨界最大的坑就是:跨界的主體出現了偏差,也可以叫做:本末倒置!
相信說到這里大家都看明白了??缃缱罴芍M的是:主體偏差,本末倒置。
這樣的案例很多,很多跨界來做餐飲的人都犯了“主體偏差,本末倒置”的這個毛病,導致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最后就再也回不了頭了。
跨界,意味著某種創(chuàng)新,跨界,也意味著某種“不走尋常路”。
“跨界”對我們餐飲企業(yè)有什么用呢,對餐飲企業(yè)有什么啟發(fā)呢?
首先,我們看到了上面2個案例的了,接下來我再來說說他的另外一個使用指導。
1:對于大的餐飲企業(yè)
大的餐飲企業(yè),由于已經有了體系和資金,所以就意味著完成了原始的試錯階段。這個階段,完成跨界的主要手段是:招聘不同行業(yè)的高手,以此來完成跨界。也就是招聘“水平”方向的人才,而可以減少一些“垂直”方向的人才。但切記,你是要招聘“高手”,而非“人手”。“高手”可以不斷加長企業(yè)競爭力木桶里面最短的那塊短板,以此來不斷加強企業(yè)的綜合實力,這個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也是在完善企業(yè)的知識體系。而“人手”,則完全無法做到這一點,即不能完善知識體系,也彌補不了短板。所以,總結一下給到大的餐飲企業(yè)建議:1,招聘時多想想2個不同方向的人才,有些問題實質上是只有水平方向的人才才可以解決的。2,招聘“高手”而非“人手”。
2:對于小微型餐飲企業(yè)
那么小微型的餐飲企業(yè),還處在試錯階段,不確定因素很多,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選擇“合理”+“低成本”的處理方式,所以這里提供以下3個辦法。
1,學習跨界的思維及知識。這個見效慢。
2,找到一家你認為有“跨界”思維的企業(yè),模仿他的一舉一動。這個比較方便。
3,找到一個或幾個跨界的合伙人。這是最為推薦的方法。(切記盡量不要找垂直方向的合伙人,因為合伙人的作用是互補。)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王超(微信:supermansmall)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