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餐廳能在殘酷競爭中活下來?
田廣利 · 2017-05-23 13:45:42 來源:紅餐網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文章發 表在《中外食品工業雜志》2017年第2期P31。以下是正文: ?
最近幾年出現的新品牌、新餐廳加劇了產能過剩。在消費日趨萎縮的情況下,餐飲產能早已經嚴重過剩了。過去5年有很多從制造業、零售業等領域逃逸出來的資金,以及白領、大學生、名人等精英人士跨界進入餐飲,進一步增加了餐廳供給量,使過剩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餐飲業就像一個大魚池,本來已經水淺魚多了,現在又進來很多“兩棲物種”,只好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了。
什么樣的餐飲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很好的活下來呢?有人說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需求,其實不然。
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對餐飲主要有兩條追求:第一條是好吃,有特色,品質高,價值高。第二是少花錢,最好不花錢。
當前消費者階層分化太嚴重,真正的有錢人長時間在國外旅游和居住,較少在國內消費餐飲。中產階層的消費力已經被房市、股市、債市、理財、二孩等“榨”得差不多了,普通老百姓的消費能力本來就不強。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成為人們選擇餐廳的優先因素。
我國本來就有大鍋飯、公款消費的傳統,再加上互聯網長達十多年的免費經濟的洗腦教育,消費者從骨子里喜歡像微信一樣質量好且不花錢的餐廳。可惜的是,至今為止沒有哪個企業能夠在全國范圍內,甚至是在一個城市、一個商圈范圍內長時間的搞免費餐廳,也沒有任何一個投資機構敢于投入大資本做這樣的生意。因此,像微信一樣的免費餐飲只能是一廂情愿。
既然沒有免費的,價值高、價格相對便宜的高性價比的餐飲就成為多數消費者追求的。
餐廳對消費者的主要價值來源于好吃好喝。山珍海味自古以來就是最珍貴、最受歡迎的食物,按現在的國情翻譯過來就是原生態的、無污染的、無公害的。但現在的“山珍海味”注定高成本,無法大量生產,只有少數人能吃得到、吃得起。對于普通老百姓和消費能力低下的中產階層來說,將被迫接受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的工業化的甚至是轉基因食物,消費者關注焦點會由食材來源轉向菜品的特色、口味、外形(色澤、造型器皿),以及菜品背后的文化。同時,消費者會更加看重用餐過程的體驗,包括裝修、餐具、音樂、燈光,以及服務、參與、品牌等等。但是,好看、好玩、好聽是餐廳帶給顧客的附加價值,無法獨挑大梁。如果以好看、好玩、好聽挑大梁,那就成了電影院、游戲廳、音樂廳,而不是餐廳。
總之,最愛歡迎的餐廳仍然是以吃為主的,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層會更喜歡“菜美價廉”的餐廳,普通老百姓會更喜歡“價廉菜美”的餐廳,這是基礎因素。如果在好吃、價格不高的前提下,還能做到好看、好玩、有名氣,將會更受歡迎。那些網紅餐廳的一個致命弱點是價格偏高,如果能夠把價格下調30%,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消費者喜歡免費的,但市場上無法供給。因此,什么樣的餐廳能夠活下來并且活得很好,并不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需求,而是取決于餐飲企業本身。他們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首先,由機會成本低的人所創辦的餐廳。這些人除了做餐飲,沒有更好的機會。他們會把餐飲當作長期的事業,有長遠規劃,而且傾盡全力去做。他們的生存底線很低,能經受住殘酷的競爭。因此,他們最有機會堅持到底,笑到最后。
對于進入餐飲行業的各路精英來說,原本在其他行業年收入幾十萬、上百萬,做了餐飲只能每月領幾千塊錢生活費,而在未來這個蛋糕也做不大。這種機會成本太大了,做餐飲的時間越長,損失就越大,就越煎熬。退出餐飲,就是最好的解脫。
其次,由長線資金支撐。最好是使用自有資金,那些使用中短期借款、高利貸、風投的資金所創辦的餐廳大都堅持不了太長時間。
第三,性價比高的餐廳。在最大限度的提升顧客價值的同時,做到盡可能低的價格,同時還能實現滿意的利潤。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有極高的效率才行。而高效率需要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來實現。
現在的中國餐飲可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八仙過海”,不停的攪局餐飲。一個餐廳要想活下去且活得好,以上三個條件只是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還要努力建團隊、練內功,要努力適應駕馭好消費趨勢、競爭趨勢、競爭互聯網及高科技的沖擊、供應鏈的大洗牌、餐飲政策導向變化、金融大趨勢等外部因素,在亂局中保持清醒,在喧囂之中潛心修煉,才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本文作者田廣利(微信:longtgl),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