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O2O,該正本清源啦
孫彥良 · 2015-11-02 16:12:49 來源:紅餐網
除了優惠打折、團購外,作為餐飲企業,線上、線下吸引客流到店,你還有什么能夠撓人心癢,抓人心切,勾人心魄的自有資本?在往下閱讀前,請先深思!
一、讓我們沉下心考慮,食客圖得是啥?
以往,無論出于日常就餐、親朋好友聚餐,還是商務餐,許多人就餐考慮的是口味、特色、環境、服務、衛生、位置、價位和便利,這是基本需求,也是餐飲的本源……
去年時,筆者去天津榮業大街附近一家小肥羊和朋友聚餐,整個就餐體驗極不好,到處尋找,叫了服務員不下5次,而且上菜慢,食材新鮮度一般,試問,筆者還會再去嗎?可想而知!
隨著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人們的活動半徑和頻次開始擴大和提高,對于生疏區位的就餐需求也日漸增強,但不熟怎么辦?無外乎親朋好友推薦或散客就近用餐。
如今,在信息不對稱的時候,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凸顯出信息的優勢,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搜索查詢某地有哪些餐廳?看評價,聽口碑,找參考,征求意見之后,最終確定消費地兒,“覓食兒”快捷方便,只需輕輕動動手指,一旦嘗到好處,人們趨之若鶩。
在打折、團購網絡平臺廣泛上線時,在原本信息的基礎上,增加了打折優惠、低價消費的誘導方式,人們突然面臨異于常態的“便宜”,一般情況下,沒有理由不嘗試一下!
在千團大戰、大量燒錢時,餐飲行業的低價現象迅速掃遍全國,初期是有什么團購,有合適的話,人們就去嘗試,一家餐廳,一旦推出,蜂擁而至。同時,餐飲老板們的初衷也是提高客流量,只當給店里做做宣傳推廣,希冀再次來消費。可現實表明,團購吸引了一批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停止低價,客流銳減,要么就是口味不服人,要么就是習慣了低價,一旦提上來,食客心理不平衡,選擇困難,如此以來,團購仿佛就是一劑特效藥,有效卻傷身,許多餐飲企業難免會被團購牽著鼻子走,苦不堪言。期間,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主,慢慢脫離對團購的依賴,回歸本源,考慮如何做好自己。
現階段,團購平臺大量消亡,低價入侵現象稍有好轉,可是,線上查詢和查團購習慣已經養成,人們消費前先看看有沒有團購,否則,白花冤枉錢,傻子一枚。但該店的口味好、環境好,即便沒有優惠,也不會妨礙食客們再次到店消費。
近幾年,餐飲O2O外賣模式風行,不再片面壓低餐飲企業售價和利潤空間,各大平臺瘋狂推廣,快搶領地,燒錢補貼,餐飲分潤,食客們的惰性被勾起,暫時拋開餐廳環境、衛生等因素的影響,有“便宜”供應,自然會有便宜的土壤,活活燒出來一個巨大的“上門”市場,風風火火的場景再現。不過,這并不代表食客們不關注餐飲本源,相反,食品安全,讓大家更加謹慎,一旦平臺停止補貼呢?人們選擇歸于消費常態,又會回歸本源!
二、餐飲企業,先練好內功,莫丟本分
雕爺牛腩、黃太吉、西少爺、伏牛堂等餐飲品牌異軍突起,讓傳統餐飲企業老板們看到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威力,短短幾年的成績超過了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成果。但這些案例只是個例,更多的辛苦打磨和自我的苛刻你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們并不能以偏概全,本末倒置,也不代表你也可以模仿成功,畢竟裸露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難免會畫龍畫虎難畫骨,面臨“東施效顰”的尷尬。
雖然,大眾點評、美團、餓了么、微博、微信等各種網絡平臺一定程度上外圍助推餐飲企業的成長,雕爺的連續成功、文筆酣暢、亦正亦邪,赫暢的火星文化、孟兵情懷抒發等人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但這些不能改變餐飲企業的根本,他們的成功并非只是會寫文章,會造勢,會出奇,會情懷描述,這些只是耦合因素。相反,在懂得利用網絡擴散的同時,他們更遵循的是把餐飲的本源,體現的不僅僅是餐品、口味、環境的極致,餐飲企業若拋開本分,只學前半部分,那結果就是徒勞無功!
前幾天,有位餐飲的朋友想探討一下店面集客的營銷策略,想整合一批書畫家等人脈資源,開啟一系列的“主題活動”,以沙龍的方式,引客到店,在增加客流量的同時,還可以增收。
只需淺淺地提一個問題,如果大家都在模仿跟進,做類似活動時,你該怎么辦?在筆者看來,該店除了餐品的淡旺季明顯、菜品迭代慢之外,一些人員服務、環境等基本的軟件、硬件細節上,仍有非常大改進的地方,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我的建議就是先精心做好自己……
三、在互聯網餐飲之后,餐飲互聯網已開啟
如果說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外行入侵餐飲行業之際,誕生出一批優秀的案例,那么,接下來,就應該到了餐飲企業做好自己,全面融合互聯網,蓄勢反撲的時候啦!
眾所周知,金百萬抱以開放的心態,廣泛與互聯網平臺、工具合作,多重形式開展網絡營銷,實施會員系統、大數據、智能餐廳等“互聯網+”體系建設和運營優化,坐擁近百萬用戶數據,著手轉型升級,值得各位餐飲企業主們認真研究。
前幾天,金百萬孵化的O2O項目筷好味完成知名投資人李豐發起的峰瑞資本的投資,筷好味估值超13億元,剛成立半年,即超過了經營長達20多年的母公司的投資估值,雖然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金百萬的階段性成功轉身,值得深思!
客觀講,對于餐飲企業來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足功夫:
1、應該有持續抓人心,勾心魄的資本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餐飲企業應該有絕對拿得出手,口味絕佳的特色菜品,而且要有計劃性的推出能夠叫醒味蕾的新品,這是能讓食客持續不斷地慕名而來,親身品味,贊不絕口,食之成癮,常來解饞,與親朋好友分享的基礎。
十多年前在廣州時,筆者曾在一家口味正宗的北京老火鍋,吃得爽,環境還可以,老板服務熱情,雖地處偏僻,還是接二連三地帶過去了近百人一起就餐,不為別的,就是好東西,樂意分享,感覺來這兒,大家應該不會差評。另外,筆者酷愛川菜,曾把家對面的川菜館所有菜品吃個遍,至少每周一次,也只是因為店里的餐品口味純正、環境干凈衛生。
餐飲企業主的本分是如何不間斷地提供食客值得更多人稱贊不已的好菜,否則,再好的裝潢,再便宜的定價,也難以留住客戶,畢竟大家不只是為了環境、為了便宜而來的,這是基本功。
2、借互聯網多渠道引流,構建自有客群
現今,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如此發達,大家習慣了上網,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機,為餐飲企業獲取客戶數據,提供了成熟的社會環境和技術條件。
作為餐飲從業者,曾幾何時,你通過團購或外賣所銷售出去那么多客流和訂單,事后,成功保存過多少的客戶數據,若是拋開網絡平臺的引流功能,你還能夠聯系上多少客戶?筆者強烈建議,千方百計想辦法留下來,哪怕自己再出點兒血,這是企業生存最寶貴的資源!
在未來,每個企業都會自己擁有一批的固定和變動的客戶群,餐飲企業從線上推廣、店外推廣、到店、點餐/送餐、餐中、餐后等幾個環節,均有大量的機會獲取留存食客數據,若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還是淪落到“盲打”和“坐等”的傳統經營模式,再想尋求突破創新,確實為難自己,實不可取。
3、大力推動標準化,以備快速復制擴容
歷來,諸多中餐企業從食材選購、洗切加工、調味料、烹飪成菜和口味標準性以及受制于廚師效應等情況,一直困惑著諸多餐飲老板,制約著店面的發展,也是行業共同面臨的情況。
除了火鍋、包子、餃子、云吞、速凍食品、西餐等餐飲品類外,大部分傳統餐飲企業要推出一道道好菜,對于食材、調味品精挑細選和烹飪的嚴格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但若是要多開幾家同品牌店,受廚師烹飪技藝差異的影響,口味做到一致,有一定困難,若廚師離職,有的企業不得不改頭換面,故標準化是企業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目前,凈菜、準成品、智能餐廳、中央廚房等模式,正在逐漸努力地解決標準性和規模化的問題,而對單個餐飲品牌來講,應該根據定位,合理搭配餐系,以備擴容。
4、在做好自己之時,深究如何出奇制勝
今天,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和效能,新奇特、娛樂、休閑等內容易抓眼球,餐飲企業應該學會如何講好品牌故事,精妙傳播餐飲文化,積累可圈可點的營銷素材,以輕松愉悅的心態,懂得借勢,讓名人背書、故事動人、刺激新老客戶等等方式,謀求線上和線下口碑傳播,靈活多變,為品牌造勢引流,通過菜品口味、良好環境和精致的亮點,不斷地留住食客的心,讓更多的用戶加入會員體系,聚沙成塔,后續再對不同類型食客,不斷地推出有針對性的激活策略。
事實上,無論何時,餐飲企業都應標新立異,便于識記,從品牌定位、店面環境、菜品、餐具、桌椅、服務等方面凸顯個性化,你不抓人,就不可避免地被淹沒蕓蕓眾生中。
四、“餐飲+互聯網“,應學會在行業間游走
隔行如隔山,餐飲行業長年以來積累的經驗,并非外行能夠輕易學到,同樣,互聯網行業的精妙也并非餐飲企業雇幾個人,組建個團隊就可以輕松復制的,均需要有一個持續的過程。別管是餐飲內行還是互聯網外行,在自我成長期內,誰能做足內功,誰就比直接競爭對手存活得更滋潤,最終,能夠存活下來才是關鍵。
餐飲O2O永遠脫離不了實體,重心在線下。餐飲O2O,別管如何花樣百出,正本清源,餐飲企業應先做好自己,切忌本末倒置,否則,無謂地宣傳炒作,抬高食客期望值,實際落差卻很大,這是加快被市場冷落的節奏!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紅餐網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