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做市場調研的人,基本上做餐飲都不會掛?
壽文彬 · 2017-10-19 10:20:37 來源:紅餐網
我的小秘圈里有個人向我提了一個問題:
壽老師,你們是怎么做市場調研的?
個人覺得很多中小餐飲企業,對調研這兩個字存在很大誤解,而這個問題又很有分享價值和意義,所以用一篇文章來闡述一下。
調研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有些人認為,調研是沒用的
因為喬布斯也說過,消費者根本不會告訴你他想要什么。
這句話就類比,“戰場調查沒有用,因為敵人不會告訴你他真實的作戰意圖是什么?!?/p>
實際上,并不是調查本身沒有用,而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怎么調查,或者說壓根就是藐視市場。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開第一家店的時候生意很火,于是大力集資立馬開了第二家,第三家,然而開起來后的實際情況卻遠遠低于期望值。
為什么?
本質原因是,
壓根不知道自己第一家店火的基因是什么?
這個基因是否可復制?
是靠主動盈利,還是被動盈利?
是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強?
還是因為早期享受了人口紅利,房租較低,地理位置優勢?
是項目的可復制模型盈利能力強?
還是因為早期競爭對手太弱?
所謂,知己知彼,知彼其實不難,難就難在知己。這就是典型的缺乏深度自我評估調研,盲目自信的依托過去成功經驗。
然而經驗是有時代烙印的,這種盲目自信往往很容易讓人摔大跟頭。
誤區二:有些人調研不是自檢而是去自證
有些人做市場調研是自己心里先假設一個的結果,然后拿著這個結果去向身邊的朋友求證。
比如,自己想做一個某某產品或者某某項目。然后做出來邀請別人來測試,或者去詢問別人是否可行。最終覺得果然跟自己想的一樣,于是擼起袖子加油干。結果真正投向市場卻完全不一樣。
為什么?
這種專業的商業問題不是什么人都能回答的,需要對行業有很高認知的專業度,才能在看完項目后提出深刻的洞察。
其次,很多時候你的提問方式,已經暴露了你想驗證的答案。
大部分人是自己內心已經有一個假設的答案,然后拿這個答案去向別人求得證實,這其實只不過是你把別人帶進了你自己的思維框架所得出的結果。
這不叫調研,這叫走了一個過場。
正確的做法是:
清空自己,切換角度;
審慎思考,注重細節;
要有不盲目跟風的立體思維;
不斷小心求證的邏輯能力;
還需要有反思能力,從而避免陷入自嗨思維。
當然,對于有些高手,確實可以游刃于隨手拈來,但那是經過長期實戰,厚積薄發的沉淀,和嚴謹思維訓練后的能力。
誤區三:有些人認為,調研是數據收集和數據統計
很多人認為消費者調研,就是4A公司和調研公司的專業,需要正正規規的拿出一本一百多頁的白皮書數據報告。
比如,打開很多調查報告,你看到的是:
你的目標客戶中65%是女性;
你的品牌美譽度53%;
61%的消費者表示自己很看重性價比……
43%的消費者表示自己下次還會再來......
這不叫調研,這只能叫數據收集和數據統計。
調研的成果中,最沒價值的就是數據統計報告。
因為很多數據報告本身就存在很大水分,這種包含大量數據的報告,實際上對很多中小餐飲企業的幫助是非常有限的。
看報告得到的只是寫報告的人總結出一些空泛東西,最終基本上都變成辦公室的文件夾,成為無人問津的擺設。
因為調研報告里沒有現場的“語境”。 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語境不同的場景,含義和決策動機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寶潔公司早期一款尿不濕產品進入日本市場后,通過前期市場調研后,得出數據結論,于是信心滿滿的投入大量廣告,主打廣告投放的訴求是媽媽用了尿不濕,晚上再也不用起來給小孩換尿布。
然而市場反響非常一般,后來重新深入做消費者調研,才發現不是這些媽媽不想買,而是不敢買。由于日本民俗和文化原因,如果媽媽為了晚上不用起夜,給小孩買尿不濕,是會被婆婆指責為一個偷懶,不盡責的媽媽。
后來寶潔調整了廣告投放訴求,主打小孩用了尿不濕,晚上睡覺更干爽,一下子就迅速打開了日本市場。
所以,不進入現場語境,沒看見消費者的一舉一動,沒看見購買前的決策行為過程,整個體驗中的過程,使用后消費者的處置和評價交流過程,那么,你從調研報告上看到的這些數據,只是一分皮毛,九分誤導。
調研的本身就是希望在紅海市場中找到這根針去捅破這片天。找到消費者不選別人而要選你的這個購買理由,它是要通過溝通才能發現。
一切的問題都在現場。
如果你自己不到現場,不養成有事沒事總愛泡在現場的習慣,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商人。
誤區四:有些人認為,消費者調研是讓顧客填寫問卷
很多餐飲人認為,消費者調研就是設計一份問卷報告,去叫顧客填寫。再問幾個問題,要顧客來回答。
很多餐飲人根本沒有設計出有消費洞察的問卷調查,如果提問,本身就存在問題,得到的就都是一些皮毛建議,甚至有時候還會被消費者的表象所誤導。
比如,我有一次到一個新開業環境不錯的湘菜館吃飯,4個人點了一桌子的菜,還喝了幾瓶啤酒,最終才170多塊錢,還打了個6.8折,實際買單的時候才130塊錢。
有個管理層人員拿個問卷過來調查,里面第二條就是,你覺得我們的價格是(便宜)(一般)(偏貴)。我一朋友有些不厚道,毫不猶豫的勾了偏貴。
我不知道那餐廳老板,晚上面對消費者齊聲認為偏貴的投票,他會不會繼續降價。
價格沒有貴不貴,只有值不值,直接問價格測試的調研,只有一萬個壞處,沒有一點點好處。
定價是定戰略。
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沒有人知道他愿意為一個產品付多少錢,而且在不同場合愿意掏的錢不一樣;
不同的人對產品的估價不同,愿意掏的錢又不一樣。而且人性是趨利避害的,問這種問題就是用無知去挑戰人性。
誤區五:很多人非常迷信“深入地追問為什么”
以為這樣就能得到答案,這個道理就和有些警察審犯罪份子,或者有些面試官面試員工一樣。
比如,
你為什么會從上一家公司辭職?
你為什么會來我們這應聘?
你對工作會認真負責嗎?
你在上一家公司和以前的同事關系好嗎?
你平時會有自我學習的習慣嗎?
得到的回答可能是:
我上一家公司無法實現我的人生抱負。
我覺得你這里更有發展
我是一個認真負責的人
我和以前的同事相處的很愉快
我非常熱愛學習
而實際的情況卻很可能是:
我在那混不下去了
你這里底薪高兩百塊錢
好吃懶做
就是因為懶才被領導開除的
為什么問了這么多“為什么”都沒有意義呢?
首先,在一般情況下,人只愿意講述對自己有利或社會所喜歡的動機,而隱瞞對自己不利或社會不喜歡的動機。
這種追問的方式,無法把受眾的內心動機毫無阻礙地表露出來。消費者這種“說謊”在調研中經常發生。
其次,人的行為動機具有不同的意識水平,人對于自己的行為動機可能是沒有意識到的,自己根本不可能直接表達出來。
你怎么指望問幾個為什么就能深入了解“為什么”呢?
正確的做法是誘導。
比如,你應該問:
能分享一件你在上一家公司,你認為最能體現你工作能力的事情嗎?
能分享一下你在上一家公司覺得最委屈的事嗎?
能分享一下你在上一家公司最有意義,最難忘的事嗎?等等。
不管是調研員工或者調研消費者都是一個道理,首先應基于觀察,觀察是前提。通過觀察還原消費者的行為、語境、場景、分析和推測出其背后的行為動機。
任何的市場調研方法,都不要期望直接從消費者或者競爭對手口中得到答案,而應該從他們的行為中推斷出答案(不論是行為觀察還是訪談)。
就好比一個醫生不可能直接通過化驗單來得到處方單,而是通過化驗單和病人的其他行為進行推測,再得到的結論。
誤區六:很多人容易把消費者的“謊言”當作調研的結論
舉個例子,很多餐飲老板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老板,你這店里吃來吃去沒什么菜???”
老板一聽,顧客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追求。
于是立馬就加產品,由原來一百道菜加到一百五十道,心想這下好了,肯定能滿足顧客需求了。
實際上很多非目標客戶的意見,根本就不能代表主流建議。顧客如果需要新鮮感的話,換過一家店就行,不是非你不可。
其次,顧客不會因為你的產品多而來,只會因為你什么好而來,本質原因也并不是你的店沒什么菜,是你的菜做的不夠好吃,沒有一道菜有記憶點 ,好吃的話他一道菜能加三份。
正確的做法是把產品迭代精進,不是一拍腦袋就叫廚師加產品。
再比如,有些顧客會說,老板你這里怎么沒有賣點茅臺什么的,每次來你這想點兩瓶好酒你這都沒有。
你不信你進點好酒看看,他下次就不來了。
為什么?
因為他如果真有喝茅臺的需求,他會直接自己帶,或者直接掏錢要你去外面買都要買回來。正是因為你這不賣茅臺,他才來你這吃飯。
誤區七:企業核心競爭策略和創意,最高領導人不拍板而是去問消費者。
經常有人會說,我們的意見不重要,消費者的意見才重要,這個創意和策略好不好,要去問消費者。這是胡說八道,策略好不好,那是決策者的責任。
比如,有些企業想為自己企業創意一句廣告語,覺得應該發動群眾,向社會有獎公開征集。
然而事實是,
消費者又不知道你的企業戰略,
不知道你的品牌核心優勢,
不知道你的品牌定位,
不知道你所處的競爭局面,
不知道你競爭對手的策略,
不知道你的目標消費者有什么需求和痛點。
試問他怎么幫你想出一句能說動消費者掏錢的廣告語?
這種活動,最終得出票數最多的一定是:
喝了王老吉,生活更美好
百年傳承,口味正宗
白金健腦,關愛健康
等形容詞和書面語的廣告語,因為看起來有文化。而不是:
怕上火,喝王老吉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就收腦白金
這種能說動消費者掏錢,打進消費者心智,極具策略性的廣告語。
一個品牌形象設計出來了,一個廣告創意出來了,一個競爭策略出來,拍板人自己沒譜,于是做消費者測試,請消費者來選,來投票。
找消費者不方便,干脆馬上叫兩百個基層員工上來,讓他們代表消費者。 “請問你覺得這個創意好不好?”“請問你喜歡哪個廣告語?請問你喜歡哪個logo?”,做創意測試。
問這些愚蠢的問題,你就把消費者代入了決策者的角色,消費者就開始給你當創意總監、營銷總監,執行總經理了。
如果這樣就能作出正確決策,規避決策風險的話,誰都能當老板。
很多人包括一些專業的調研機構都忽視了有一個“角色代入”的問題。
很多人做調研用的一些提問方式,本質上是把消費者由一種消費者自然狀態,轉換成了一個決策角色。
當你直接拿著一個東西去詢問消費者的時候,你就把他代入決策者的角色,他就已經不是消費者角色了,他變成了一個決策者,你能調研到什么東西?
策略和創意是用來征服消費者的,如果你卻拿著這個策略去問消費者,
就好比魔術師拿著這個道具去問觀眾,
我這樣變魔術你會覺得神奇嗎?
我這樣講相聲你會笑嗎?
我這樣拍出來的電影你會流眼淚嗎?
世界最荒唐的事莫過于自己無法決策,卻把消費者帶入決策角色。
誤區八:創意和策略不是用來征服甲方老板的,是用來征服消費者的。
有些調研公司,為了討好順應甲方,也為了更“科學”地了解消費者對企業競爭策略和創意的看法。
于是,更”科學”的問題被調研公司設計出來了,諸如請消費者用打分制來表達他們對某個創意的看法。
最后,還算出一個總分,根據消費者評分最高的選票來做創意,用消費者的投票結果來封甲方的嘴。
這種“科學的”數據調研簡直是荒謬之極。
這就好比在戰場上一個一個的去問敵人,
請問你們的致命短板在哪?請問我要往哪里進攻才能擊中你們的要害?請問你們會害怕什么樣的對手?
還有一種做設計的也是,不是去深入研究品牌是如何定位,你的品牌核心價值是什么,品牌文化是什么,品牌競爭策略是什么,品牌的目標客戶群體的認知水平和消費習性是什么;
而是設計一堆問卷來調研企業拍板人,你喜歡什么風格的logo,你喜歡什么類型的設計,你喜歡什么顏色的調性............這種圍繞甲方投其所好的設計不曉得把多少人帶溝里去了。
這樣的調研誤區還有很多。
正確的消費者調研 :
1.基于消費者本身的自然狀態,通過跟蹤,觀察,攔訪,收集他們的行為細節和決策具點;
2.通過輕松自然的訪談方式喚起他對事物場景的回憶,記錄他們在自然狀態下的語言和行為;
3.通過表面行為推測分析出,目標群體對產品的實際認知水平,隱形需求,以及一些具體節點的決策動機和心理購買顧慮;
4.得出這個真正能讓消費者掏錢的購買理由,再用創意和設計去把這個購買理由轉換成消費者對企業的認知優勢,通過創意營銷去引爆市場,征服消費者。
所有的事其實都是一件事,
這個理論適合所有行業。
該怎么做市場調研?
首先,市場是看不見的,但又是真實存在的,他又是動態的,增量的。
所以,你要先明確自己要調研什么:
你是想調查這個商鋪能不能拿?
還是想調研這個項目的可行性?
還是想調研企業應該如何重新定位?
你是想調研企業為什么業績下滑?
還是想調研產品應該往哪個方向研發?
還是想調研消費者到底有什么未被滿足的需求和決策動機?
還是想調研企業應該如何投放廣告?等等。
調研是一個具向的工作,任何的調研首先要有個前提條件,就是你想調研什么?
還是舉例子吧。知乎上有個案例:
廣西某民營醫院老板老K原來錢賺的挺舒坦,突然附近開了一家競爭對手醫院,請了三線明星代言,投放了大量戶外廣告,醫院裝修得富麗堂皇,服務人員服裝、服務像空姐。
這家醫院一開,老k的業績掉了20%。他潛伏到對手醫院做探子,觀察地點、面積評估租金成本,觀察醫務人員、服務人員人數、職位配置算出工資成本,調查對手投的廣告算出推廣成本。
經過一系列調研算出對手的保本價格是一個項目6800元。對方現在的定價是7800元,于是他把價格降到6600元,這個價格他有利潤,對方會虧。因為他判斷對方在“環境,人員配置上過高”,廣西有很大一部分“追求性價比”的顧客。
他專門針對對手改了廣告內容,推廣話術,調整了廣告媒體,6600活動一推出,果然業績開始止損回升。
這就叫市場調研,對于創業者來說,這才是驚濤駭浪中自救上岸的能力。
整個世紀金源商場有四家自助餐廳,我通過物業拿到這幾家競爭對手餐廳的租金水電等數據,再根據他們的人員配置,菜品推算出他們的毛利,最終根據一系列數據推算出他們的持平線;
再根據他們門市價59元,美團上的實際銷售價格39元和銷售數據,最終推斷出這幾家自助餐廳全部陷入低品質低價格的惡性價格戰中。
基于整個商圈的消費能力統計分析,從而在開業前一個禮拜,迅速把這家店由原定59元一位,提到88元一位,基于88的價格定位,倒逼自身價值重構,重新調整產品結構和匹配資源。從而從出身的那一刻,就錯開了原有紅海。一騎絕塵。
這就叫市場調研。盈利虧損、生死存亡就在一個或幾個決策之間。
基于整個潮州牛肉火鍋的競爭格局調查分析得出,潮州的牛肉火鍋有上千家店,但幾乎都在人均60元以下?;谑袌霭l展趨勢分析判斷,存在很大一部分客群需求沒有得到完全滿足;
于是我們分三個階段,用小步快跑的提價方式,把阿彬原有的客單價從60元提到90元,基于90元的客單價倒逼自身重構價值和匹配資源,進而迅速占領潮州牛肉火鍋中高端藍海市場,并奠定市場老大的位置。
現在潮州的阿彬每家單店營業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以上,純利潤相比去年是同期的三倍以上。
這就叫市場調研。一個機會洞察比任何幾百頁的數據報告都強。
這樣的例子我能寫好多。很多復雜的項目單寫一篇文章都寫不完。
準確的說,對于大部分中小餐飲企業人來說,市場調研就是商業分析能力,項目可行性分析能力,這個道理和古代打仗是一個道理,多算多勝,少算少勝,不算不勝,先勝后戰。
很多項目之所以失敗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前期的市場調研,大都是憑個人認知直覺和拍腦袋賭博一樣的心態做決策。有些后期能翻盤的項目要么有高手重新洗牌,要么是靠自身迭代精進的調整能力。
總結
調研就是調查+研究。調查只是收集數據和信息,數據是死的,不是重點,重點是研究。而研究的背后是洞察,洞察的背后是決斷。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壽文彬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hongcw66
寫評論
0 條評論